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史下卷-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联盟成立初期,因内部分歧,成就不大。但随着美国从亚洲收缩力量, 

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苏美加紧在东南亚争夺,东盟加强了政治、经 


… Page 284…

济、军事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1971年11月27日,东 

盟外长在吉隆坡举行特别会议,发表《东南亚中立化宣言》,宣布建立不受 

外部强国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区”。东盟建立了制定和协调区域经济 

合作政策的20个常设委员会,探索彼此合作的途径,但由于菲律宾与马来西 

亚、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之间仍有矛盾,影响许多合作 

项目的开展。 

     1975年印支战争的结束和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东盟国家加快合作 

进程。1976年2月23—24日,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印尼的巴厘举行,会 

议通过了《东南亚和睦合作条约》、《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又 

称《巴厘宣言》),这标志着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翌年又举行了第二次首脑会议,菲律宾宣布放弃对沙巴的领土要求,马来西 

亚宣布不再支持反菲政府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从而解决了两国长达14年的 

争端。越南侵柬战争爆发后,东盟国家协调立场,支持民主柬埔寨,大大提 

高了东盟的国际威望。在经济方面,彼此扩大特惠贸易,1978—1984年,特 

惠商品从71项增加到 18 431项。同时,还加强金融、财政合作,兴建合资 

企业,推行工业互补计划,协调对外立场,共同对付超级大国。东盟每年举 

行一次部长会议,除各种常设委员会外,还设有银行金融、木材生产、天然 

橡胶、石油、航运等经济合作机构,以协调彼此的利益。1984年文莱独立后 

加入东盟,巴布亚新几内亚为观察员。1987年第三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经济 

一体化为努力方向,1992年1月第四次首脑会议又决定在15年内建立东盟 

自由贸易区,呼吁与印支国家建立密切关系。 

     东盟的经济政治合作对成员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70—1980年,东 

盟成员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平均为 7。8%,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速 

度。如果用198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1960年比较,泰国由25。5亿美元增至 

382。4亿美元;马来西亚由22。9亿美元增至312。7亿美元;菲律宾由69。6 

亿美元增至325。9亿美元。各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新兴 

的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东盟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泰、马、印(尼)、 

菲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亚洲四小龙”,被誉为“新四小龙”。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东盟各国卓有成效的合作对南亚国家有很大的影 

响。南亚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2%,人口却占 

世界人口的1/5,它们希望通过区域合作发展经济。特别是1979年苏联推行 

 “南下战略”,入侵阿富汗,又援越侵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南亚 

地区的安全两面受到威胁。1980年5月,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发出倡 

议书,建议开展区域合作。从1981年4月至1985年7月,孟加拉、印度、 

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7国先后举行了5次外交秘 

书会议,3次外长会议,讨论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和领域,为建立联盟进行 

筹备。1985年12月7—8日,在达卡举行7国首脑的首次会议,宣布成立“南 

亚区域合作联盟”,通过宪章、并发表《达卡宣言》,声明联盟的宗旨是促 

进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积极协作和互助。该联盟的 

性质是非政治性集团组织。联盟在农业、科技、灌溉、文教、卫生、旅游等 

11个方面制定了合作计划。1987年签署了南亚粮食储备协议以20万吨粮食 

援救了受灾的孟加拉,发挥了联盟的作用。经济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地区内 

各国之间的贸易开展得不够理想,主要是由于南亚各国的出口商品多数都是 

相同的 (如茶叶、黄麻、轻纺品等),缺乏互补性。加之,印度与邻国间存 


… Page 285…

在领土争端和其他矛盾,给区域合作带来困难。但是,要求“集体自力更生、 

促进共同繁荣”,仍然是南亚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 Page 286…

                  第二节 中东石油经济的发展与政局的动荡 



                               一、阿以冲突迭起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斗争中的热点。随着石油和 

  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中东的地位就更为重 

  要了。美、苏乘英、法势力被赶出中东之机,加紧在该地区进行争夺。1957 

  年美国抛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填补中东真空”,又给以色列大量援 

  助,发展“特殊关系”。苏联也加紧向埃及渗透,它援建的阿斯旺高坝第一 

  期工程于1964年竣工。1966年,苏联从埃及获得在地中海和红海的海空军 

  基地,同时还向叙利亚、伊拉克、南也门等国提供经援和武器、派遣军事顾 

  问等。美、苏的插手使阿以争端愈演愈烈。 

        “六·五”战争 1959年亚西尔·阿拉法特与加沙地带的一些巴勒斯 

                                                                  ① 

  坦青年秘密组成“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主张通过武 

  装斗争在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不分宗教信仰和排除种族歧视的民主国家。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根据阿拉伯联盟的决定,在耶路撒冷东城区 

  举行巴勒斯坦国民大会,通过 《巴勒斯坦国民宪章》,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 

  组织。这标志着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复民族权利的斗争已经进入了有组织、 

  有领导的阶段。1965年1月1日,“法塔赫”的“暴风”突击队在加利利山 

  区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以色列为了阻止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支持,借口埃及与叙 

  利亚、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采取“先发制人”战略,不断在边境进行 

  挑衅,制造事端。 

       1967年4月7日,以色列飞机在大马士革上空盘旋;它还故意透露将于 

  5月17日进攻叙利亚的假情报,苏联截获后立即通知埃及。5月15日,埃及 

  宣布全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并向西奈前线增兵。19日,埃及部队接管了联 

  合国紧急部队在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的阵地。22日又宣布封锁亚喀巴湾 

  和蒂朗海峡。埃及试图以此威慑行动钳制以色列的侵叙计划,以色列反而据 

  此宣布总动员,声称要用武力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双方剑拔弩张,战争 

  一触即发。在此关键时刻,苏联驻埃及大使于27日半夜敲开纳赛尔总统的宫 

  门。由于苏联害怕卷入与美国的对抗而要求埃及“不要首先开枪”,又说, 

  已从美国得到保证,以色列不会发动进攻。埃及信以为真,遂即解除了西奈 

  埃军的戒备状态。6月1日,以色列的强硬派摩西·达杨出任国防部长,提 

  出了加紧发动战争的方案。4日,以内阁听取了驻美大使的汇报,在摸清了 

  美国将坚决支持以色列的态度后,一致赞成发动闪电战,第三次中东战争(又 

  称“六天战争”)随即爆发。 

       1965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出动全部作战飞机对埃、叙、约的空军、 

  导弹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埃及的430架军用飞机中有320架被毁,空军立即 

  陷于瘫痪。以色列掌握了制空权后,立即出动装甲部队分三路向加沙地带、 

  西奈半岛推进,直达苏伊士运河东岸,还全部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 

  旧城。埃及、约旦军队虽奋起抵抗,但因指挥失灵,各自为战,缺乏配合而 

  难以抵挡以军的凌厉攻势。8、9日,约旦、埃及先后被迫宣布停火。9日, 



①  “法塔赫”是阿拉伯文“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字首发音。 


… Page 287…

以色列佯称停火,实际上集中兵力占领了戈兰高地,控制了通往大马士革的 

公路和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道。11日,叙利亚也被迫宣布停火。 

    在这场“六天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埃及、叙利亚、约旦死 

伤约5万人,又有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相当于以领土面积的 

3倍。同时造成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离乡背井,沦为难民。1967年 

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终止战争状态,“以色 

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但以色列拒绝执行。 

     十月战争 阿拉伯人把“六·五”战争的失败视为莫大的耻辱。1967 

年9月1日于喀土穆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一致决议采取共同 

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收复被占领土,还主张拿起石油武器。巴勒斯坦武装力 

量开始大发展。1968年3月21日,击溃了以军对约旦河东岸卡拉玛难民营 

法塔赫指挥部的包围,法塔赫从此壮大为巴解的主流派,阿拉法特当选为巴 

解执委会主席。 

     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立起长约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埃及 

在距运河西岸30公里处建立了80个防空导弹基地。苏联派来4 000名专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