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白的女儿取名叫平阳,这个就更奇怪了。有人说,平阳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这个平阳公主家里边原来有一个歌伎叫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了,喜欢看她跳舞,后来卫子夫渐渐得宠,并做了皇后。李白给自己女儿起名叫平阳,会让人联想到卫子夫低贱的出身。但也许李白根本不在乎这个,因为李白的观念里面就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他只需关心他的女儿够漂亮,希望他的女儿能歌善舞、活泼可爱就行了,所以就给这个女儿起名平阳。也有学者认为,平阳是唐高祖女儿的名字,在隋末唐初的征战中,平阳曾立过不朽功勋,是一位载入正史的巾帼英雄。李白取这个名字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成为一名巾帼英雄。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因为李白自己没有写过任何说明性的文章,告诉我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子女起这些名字,我们进行这些推测,实际上是想还原李白的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的深层内涵。
那么,李白子女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李白被捕入狱以及长流夜郎的时候,伯禽和平阳这俩孩子还都在东鲁。李白被关进浔阳监狱时,有《百忧草》一诗说:“星离一门,草掷二孩。”是说他遭遇流放上路之时,子女还在东鲁。后来李白遇赦回到江夏,在《门有车马客》中说:“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让儿子打扫院落、中堂,便于同客人说话,这个儿子也许就是伯禽。
李白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在《游谢氏山亭》一诗中提到:“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意思是说大醉之后乘着月色回家,远远看到儿子在家门口等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可见在李白去世前,伯禽一直都陪伴着他。
平阳的结局似乎比较明确,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边说了,“女既嫁而卒”,看来平阳出嫁以后就去世了。但是颇黎一直再没有消息。
唐人李华在李白的墓志文中谈到伯禽其人,说他“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什么意思呢?是说他性格很随和,很孝敬,侍奉老人很周到,对于自己的晚辈也非常的友善。李白是在当涂去世的,伯禽也许一直就随侍在李白的身边,后来也就定居在了当涂。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李白去世三十年后,伯禽也在当涂去世了。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即李白去世五十年后,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打算重修李白墓地。范传正的父亲范伦与李白交情不错,范传正读父亲留下来的诗文,发现其中一首诗记叙了他与李白在浔阳饮酒。范传正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位伟大的诗人做些什么。于是就开始寻访李白的后代,找了三四年,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也就是伯禽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孙女都在当涂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她们的丈夫一个叫陈云,一个叫刘劝。
范传正就与这两个孙女交谈。她们都是农妇的打扮,非常的朴素甚至破旧,但是进退、应对非常闲雅,颇见其祖父的风范——“儒风宛然”。范传正问起她们的身世家道,这才知道伯禽早已去世。这姐妹俩还有个哥哥:“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哥哥出游十二年,不知道去了哪里,至今杳无音讯。也就是说,李白的后代中有一个孙儿、两个孙女。由于伯禽本人只是一介布衣百姓,不可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机会,所以这两姐妹只能嫁给当地农夫,没有田地、桑蚕谋生,生活非常窘困。虽然祖父李白有很高的盛誉,但是以她们目前的身份、地位、境况,实在羞于向当地官员求告:“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担心辱没了祖上声誉。
范传正听了这姐妹俩的陈述,心中非常难过。他想给李白重修墓碑,重撰墓志,希望这两位孙女能够提供一些李白家族的资料。她们翻箱倒柜,仅找出几页残破不全的纸张,上面有伯禽留下的数十行潦草的家族纪录,这成为范传正重新撰写墓志文的重要依据。
李白绝嗣了吗(3)
李白去世的时候,埋葬在当涂县的龙山。但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当涂县的另外一座青山,这个青山就是李白非常仰慕的南朝诗人谢曾经读书的地方。所以范传正问他这两个孙女,你们有什么要求啊?这两个孙女说,我们没有钱,无权无势,只是希望能够满足我们祖父生前的愿望,把他迁葬到青山。于是在范传正的主持下,李白墓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二十三日,从龙山迁葬到青山脚下。
范传正很同情李白的这两个孙女,想帮助她们改嫁给当地的士族。她们说:“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夫妻之道由天命所致,两个人结成夫妻,这是上天所命,也是一种缘分。“在孤穷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于于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我们在贫困的时候,不得已嫁给了农民,但总不至于仗着我们祖上的门荫改嫁到一个豪门里边去,即便我们嫁到豪门里边,苟且偷安,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呢?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范传正听了以后很感动,就为她们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范传正为李白做的新墓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距离李白去世(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整整五十五年。新墓碑树立二十六年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文人裴敬到当涂来拜谒李白的墓碑,裴敬的曾叔祖裴是唐代著名的剑术家,唐文宗曾下诏称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剑术为唐代“三绝”。李白虽与裴并不曾谋面,但他喜好剑术,曾给裴写信,表示很想跟他学剑术,“愿出将军门下”。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裴敬专门来拜谒李白的墓碑。当地人告诉裴敬,李白的孙女至少五六年都没来扫墓了,可能也已经去世了。这时距离李白去世已经八十年了。
这么看来,李白没有直系的后代。换句话说,他有儿子,也有孙子、孙女,但是这一系没有传下来,也就是过去所谓的“绝嗣之家”。他不愿科举,热衷纵横之术,不重士族高第,入赘相门,未能尽责地照顾子女,子孙无法接受教育,只能沦为贫困的农妇,这是李白的悲剧,也是一代“诗仙”在现实中的遭遇。
然而李白的墓前却总有一代代络绎不绝的扫墓者、拜谒者,他们并不是李白的子孙,但却是华夏文明包括盛唐文明的子孙,他们不仅是在拜谒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是在拜谒、回想伟大的盛唐时代。李白的家族子嗣未继,但是他的诗歌、文章与人格魅力却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白是永生的,是永远不会绝嗣的。
李白倒底长什么样
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我们也许最熟悉李白的诗,对李白似乎也最为了解,其实不然。比如,李白的相貌到底如何?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他的诗不错,字究竟写得怎么样呢?
与李白同时代有个年轻人叫魏颢,特别崇拜李白,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诗文交给魏颢整理成集,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即《李翰林集序》。在这篇序里,他对李白的相貌有一点描述,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chī)如饿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的“哆”是张大嘴巴的意思,就是说当李白张嘴的时候有猛虎下山的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再看后面这两句话,“或时束带,风流酝籍”,有的时候他穿得整整齐齐,腰扎玉带,头扎布巾,也显得风流倜傥。李白在诗文里常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与韩荆州书》)“身不满七尺”,换算成今天的尺寸也就一米七左右,不算高,但是他的心气很高,藐视群雄。
李白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去拜见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人物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有一个评价,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你的相貌颇有些仙风道骨,器宇不凡,可以一同遨游云天宇宙。李白回忆说,自己初到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曾惊叹他像一个“谪仙人”,就是说像天上下凡的神仙。而且李白在写给别人的诗文里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以“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己以天地自然为容貌,不肯附庸权贵,也不肯为功名拜谒王公。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体能够感受到李白那种飘逸孤高的气质。
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先说他的容貌、体形、气质呢?这是因为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李白,我们有一个总的印象:他身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气质飘逸非凡,个性高傲张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结合前面内容看来,这首诗确实写出了李白的个性气质,写得非常传神。
怎样实现“鲤鱼跳龙门”
李白不仅气质非凡,个性鲜明,而且诗文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盛誉。有的诗人在世的时候并不一定声名显著。比如杜甫,他的诗作在盛唐时代并没有受到人们特别的重视,直到中晚唐乃至宋以后才名声大盛。而李白的诗歌在盛唐当代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胸怀远大抱负、诗文纵横天下、声名煊赫的一流诗人,不仅没有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政治冷遇,甚至最后被流放夜郎,算是沉到了政治旋涡的最底层。除了留下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外,白发苍苍的李白在政治上两手空空,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