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
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他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一)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二)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三)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四)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其五)
这五首诗是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通过研究他的行踪,我们对李白参加永王李军队的缘由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显然,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自己所面临的情势虽然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现在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
在逃亡过程中,李白还写下《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扶风豪士歌》等诗歌,记录了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奔亡道中的忧国之思(2)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战端起始之时,安史叛军铁蹄横扫中原,国土沦丧,将士捐躯。这首诗表现了民众在大难来临之时混乱甚至于绝望的心理。诗中呈现的不再是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而是严峻的现实主义的惨淡颜色;融入画面的也不仅是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而是广大下层民众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返回家园的共同思想感情。李白此时的笔触已经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感伤忧愤,而伸向广阔的现实世界,集中反映国家和人民的苦难。这样的诗作,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可比肩于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一方面描绘战争带给国家民众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人生的迷茫。他从过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满怀激情逐渐转向怀才不遇的悲叹、深沉哀婉的思考: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颠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猛虎行》)
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奔赴剡中,途遇书法家张旭于溧阳,因作此诗。这首诗先写乱军攻陷洛阳,国家多难、生灵涂炭的惨景;接着借张良、韩信故事,抒发自己身遭乱世,却不能为君主所用,只能南窜避难的感慨;末两句说他要学《庄子》中的任公子用粗绳装上大钩,以五十头牛作为诱饵在东海钓大鱼,意指要做一番大事业。诗中的主人公为国家的残破、为人民的苦难、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慷慨悲歌,毫不掩饰地将一颗久经压抑的赤子之心呈现给我们。
诗中不仅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战局理性的分析。诗人指责玄宗临阵弃将怒杀高仙芝,一味听从杨国忠的错误意见,迫使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导致潼关失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趋于恶化。李白当然渴望立刻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可是长安被逐的经历使他怀疑,玄宗、朝廷究竟会不会听信、采纳他的平乱之策,只好暂时收起这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显然,当国家处在危亡的关头,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时候,诗人是极其痛苦的。李白虽然依旧在庐山隐居,但他的心,他的目光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变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出山为国效命。
痛心裂腑的重大失足(1)
不久,战局又有了新的变化。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护卫下,带领贵妃姊妹、皇子、皇妃、皇孙以及宰辅大臣并宦官、宫人千余人秘密逃离长安。第二天百官上朝,才发现玄宗早已不见踪影。城中王公士民四处逃窜,乡野刁民趁机闯入宫禁盗取金宝,焚烧府库,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玄宗一行行至兴平县马嵬驿,随从禁军不满杨国忠奸党误国,发动事变,砍杀杨国忠,并要求诛杀杨玉环。唐玄宗不得不下令缢死杨贵妃。而太子李亨也在马嵬驿与玄宗分手,留在中原地区负责整军备战,收复失地。不久,在随从将士的拥立下,李亨在灵武宣布即皇帝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事见《资治通鉴》卷218)。
在去成都的路上,玄宗听从宰相房的建议,下诏实行诸王分镇。诏书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任命永王李、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分别担任南北诸道节度使,可以自行辟置官署、筹措粮草,实际上是将整个唐王朝的军政大权分解下放到各个王子手中。诏书下达后,除了太子李亨,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只有永王李(具体详情见第六章“李白入狱之谜”)。根据这个诏书,太子李亨执掌关中、河南、河北、幽燕等北方地区的军政大权,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收复长安、洛阳;而李则执掌包括今两湖、云贵、两广、江西等地在内的华中、中南、西南、华南地区的军政大权。诏令诸王分镇是唐玄宗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击。由于“安史之乱”主要涉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因此李亨的责任非常重大,这一地区战局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唐王朝未来的命运。而南方的战事并不特别危急。永王李的职责主要有二:一则要成为北方战事的战略总预备队,后勤保障总部;二则一旦北方战事彻底失利,不得不隔江而治,就要为筹措建立南唐或东唐朝廷作准备。
接到诏书后,永王李就在江陵(今湖北江陵附近)和江夏地区(今湖北武昌附近)集结兵力,招募勇士,筹集数以万计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趋广陵(今江苏
扬州),途中路过九江(今江西九江),于是派亲信韦子春上庐山邀请李白加入幕府。此时的李白正沉浸在报国无门的痛苦中,他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一诗中说道: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诗人把自己与朋友二人比做飘零的落叶,各自散落在洞庭湖的水流之上,人到中年却还没有相见。于是在天台山上的绿萝之旁、月色之下想念朋友,不禁回忆起了自己与友人分别后在楚地漫游的经过。虽然二人各自飘零,但是并不曾忘却朋友间的友谊,时时会想念他的这位朋友。
诗人苦笑自己太过于夸张怪诞,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