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功在东南:抗倭显奇才(1)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龙川胡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胡宗宪的曾叔祖胡富在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胡尚仁,善于治家,家境殷实。其母方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胡宗宪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他的父母不惜出重金聘名师教授。胡宗宪聪明好学,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胡宗宪才有所收敛,专心科举。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xiánɡ)生。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此时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进士正好是一个甲子,整六十年。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至今,在安徽绩溪的龙川村(现为大坑口村)村头还矗立着颂扬他们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宗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按理说,一个巡按监察御史,并不是多大的官,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任命对胡宗宪来讲却意义非凡,这一任命决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后半生。历史给胡宗宪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可以由此建功立业,眨眼间功成名就;他也可能面临彻底的失败,背负祸国殃民的千古骂名,功名利禄烟消云散。这还要从明朝的倭患谈起。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同时,中国原本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到了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驰、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最能表现其才干、最有影响的两件事情就是他与两大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的斗智斗勇,在此,我们不能不提。    
    诱杀王直。王直,亦称汪直,号五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徽州人有经商的风气,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商帮。明清时期,徽商是中国最大的商帮之一,在商界叱咤风云。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依托,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以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当时能与徽商相抗衡的商帮只有晋商而已。    
    王直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仗义,也就是有江湖义气。人们都称呼他为“五峰船主”。此外,他还很聪明,脑子快,主意多,因此得到周围人的信赖和拥护,在他的身边自然就聚集了一批朋友,如叶宗满、徐惟学等人。后来,王直带领众人乘海禁松弛之际,开始用巨舰运送大量违禁物品到日本或西洋等国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开始时,王直只是违反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海上贸易。后来随着东南沿海局势的日趋紧张,王直为增强自身实力,大规模招集各种亡命之徒,甚至还和日本倭寇相勾结。由此,王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海盗集团,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首领和中坚人物。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功在东南:抗倭显奇才(2)

    胡宗宪对海上倭患的形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他曾说过:“海上的贼匪只有王直机警难治,其余的都是鼠辈,不足为虑。”胡宗宪认为,实力强大的王直是东南倭患的根源所在。多年来,朝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抗倭,但见效甚微,倭寇之祸反而愈演愈烈。胡宗宪的前任们只以武力剿杀倭寇,最后不但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使命,还都招来了杀身之祸。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胡宗宪制定了剿抚并举的抗倭策略。使用计谋招抚、擒拿王直,这是胡宗宪抗倭斗争的关键一着。    
    胡宗宪先以王直的家人为诱饵。胡宗宪为了表示招抚王直的诚意,与王直自认同乡,特地将王直的母亲、妻子从金华府的监狱中释放出来,并妥善安置她们,给她们干净的房子居住,保证她们丰衣足食。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胡宗宪就秘密派遣两个知海情、有谋略的生员蒋洲和陈可愿前往日本。胡宗宪派他们此去的任务,表面上是宣谕日本诸岛停止侵犯中国,实际上是侦探王直等人的详情,并试探性地进行招抚。蒋洲、陈可愿的这次行动很成功。他们意外地见到了王直的义子王滶(áo),并得以见到王直本人。蒋、陈二人对王直恩威并施,一方面以明朝抗倭的决心和沿海布置的数万军队进行威慑,另一方面,以王直的家人为筹码,说服王直立功赎罪,保全家人。王直听后,默不作声。原先他误听传言,以为妻母早已被明朝诛戮,今天听到家人安然无恙,心有所动。为了表明立功赎罪的诚意,王直向蒋、陈二人报告了另一倭寇首领徐海要率领倭寇进犯明朝的情报。陈可愿遂同王直部属叶宗满等人回国报告消息。诡计多端的王直却将蒋洲扣留下来。过了将近两年,王直以亲自送蒋洲回国的名义,乘巨舰,带领精兵数千,满载火炮等器械,有备而来,停靠在舟山岑港。胡宗宪知道来者不善,他紧急部署沿海各卫所高度警戒。同时为了稳住王直,还派通事夏正与王直进行谈判,去摸清王直的底细。    
    在招抚王直的过程中,胡宗宪的谋略和才干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王直的船停靠在岑港之后,胡宗宪就派了王姓千户装扮成卖菜人,接近王直。王千户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很快得到王直的赏识和信任。一天晚上,王直到王千户的船上饮酒,乐而忘归。王千户将船的缆绳悄悄解开,使船顺水漂至岸边。胡宗宪终于有机会见到王直,并将王直奉为贵客,对他礼待有加。会面结束后,胡宗宪也任由王直大摇大摆地离去。至此,王直对胡宗宪的防范稍有松懈。    
    但是,王直一日不降,胡宗宪一日不安。为了能让王直释疑,尽快归降,胡宗宪又使一计,他特意邀王直义子王滶同居一室,并将早已写好的请求朝廷赦免王直的奏疏和十多篇诸将的请战书都放在书桌上。后来,胡宗宪假意出门赴宴,让王滶有机会看到这些文稿。深夜,胡宗宪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