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一日订阅一份报刊;每天定时收看一个电视节目;在社会上对某些现象众说纷纭时,他们只相信一家媒体所言。
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相合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单项的,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而公信力却是全面的、整体的。现在,国内外的学者对媒体公信力制订了各种评判指标,有的10条,有的20条。但对于受众来说,能让受众信任的新闻媒体最关键的就是做到以下几条:
● 新闻真实、及时;
● 新闻有吸引力,满足受众的需要;
● 说真话,反映公众的要求、愿望;
● 敢担当,勇于揭露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和不法之徒;
● 有责任心,对受众服务到位。
不同的媒体在公信力建设中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我们从国内外所有媒体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凡受众信任的媒体,上述5条是共同点。
公信力的建设是长年累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几条不良新闻、几个不当举措却可以让信誉卓著的媒体毁于一旦。《纽约时报》号称美国历史的“档案记录报”,可见读者对其新闻真实性的信赖。但2003年5月,该报一名27岁记者杰森·布莱尔被揭露制造了十几篇假新闻登在报上。此事一经公开,《纽约时报》的声望一落千丈。2003年7月3日,该报发表7500字长文,公开承认错误,也公开承认这一事件“导致本报跌入创刊100多年来最大的低谷。”【5】为此,两名常务主编引咎辞职。这一造假事件影响所及,不但损害《纽约时报》,也连累美国整个报业,报业公信力降到历史最低。
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都是媒体管理经营的战略目标。它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经过长期的努力来达成。从中国传媒业的实践来看,对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公信力最有害的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为争一时的“眼球”,弄虚作假的“花边新闻”,小事大作的肆意炒作,追求“星、腥、性”的媚俗新闻,策划华而不实、愚弄受众的娱乐节目,虽然能赚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从根本上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必然会激起社会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在传媒业经营的路径选择上,依据国情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然而,集约化、专业化以及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已成当前传媒业的经营三大基本潮流。
一、集约化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任何经营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促使企业走向集约化经营之路,传媒业的经营也不例外。
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从集团的组成看,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单一的传媒集团,如报业集团、广播公司、出版集团等等;另一类是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等。前一类是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后一类是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无论是哪种类型,集团化作为一个整合平台,对集团内的人、财、物、产、供、销进行全面融合,把恰当的人才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人尽其才;一物多用,物尽其用,从而实现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最早形成的报业集团是1892年成立的美国斯克里普家族拥有的报团,当时有5家报纸在其麾下,到1917年已在15个州拥有23家报纸。但战后该报团逐渐衰落。在早期的报团中,有影响的是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集团,1904年赫斯特拥有6家报纸,在其去世的1951年已拥有18家报纸、520万订户,是美国第一大报团。英国早期的报业集团是哈斯沃斯(因受封为北岩勋爵,也称北岩集团)。他拥有《每日邮报》、《泰晤士报》等著名报纸,长期垄断英国报业市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尤其西方各国,报业集团快速发展,目前,西方各国的报业集团基本上垄断了报业市场。例如,美国前10家报业集团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日报,却占有五分之四的报纸发行量。德国三大报业集团占有全德70%以上的发行市场。日本五家报业集团占有全日本90%以上的发行市场。
中国的传媒集团从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开始,到2006年共有报业集团39家,其中,中央级报业集团两家,省级报业集团23家,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报业集团14家。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也开始集团化,先后成立16家广电集团,但从2005年开始,有些广电集团改称广电总部。而图书出版集团从2000年起步,到2006年已有12家出版集团。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传媒集团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化集团,基本上还没有跨媒体的传媒集团。不同于西方主要依靠市场实行集团化,中国传媒集团的组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这样组建的传媒集团往往是“集而不团”,增加了内部资源整合的难度。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传媒处于高速增长期,传媒集团基本上都采取粗放型的外延扩张方法来快速占领市场,而疏于内部的资源整合。从2006年开始,随着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传媒集团意识到,中国传媒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开始重视内部资源整合。
二、专业化
专业化主要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所以,也可以称为频道化、频率化。
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到90年代末基本完成。实行专业化有两大基本因素:一是受众分化。不同年龄、职业、收入、地位、民族、区域的受众由于对广播电视节目需求不同出现分群化、小众化。二是由于新技术采用,包括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光纤电缆,尤其数码技术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不再是稀缺资源,比如一条光纤电缆可以输送1200套电视节目,有了社会需求,有了技术保障,广播电视的专业化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西方各国,率先实施专业化的是广播电台,尤其在90年代中期,电台采用数码音频广播取代模拟广播,接收更加方便、清晰,电台全部走向专业化,广播真正成为“窄播”——面向特定听众。以美国为例,电台节目不分新闻、音乐、气象交通、体育、财经五大板块,每一板块下又细分许多类型。其中音乐台数量最多,边开车边听音乐,是开车人共同选择,且音乐节目制作最简单。而音乐台又细分为流行音乐、途中音乐、乡村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怀旧音乐、黑人音乐、女性音乐、西班牙音乐等等。每一个听众都有自己喜爱的音乐。这样,每个台的听众数量不大,但听众层次清晰,听众固定,广告客户可以针对性地做广告,且广告收费低廉。
电视台的专业是和传输网络化同步进行。世界上最早开播的专业频道是1980年美国电视大亨特纳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即CNN,在当时还被业界嘲笑为“鸡汤面条网”(Chicken Noodle Network)。但到90年代中期,卫视传送和有线电视的光纤宽带网实施,使电视专业化在90年代末在全球推广、普及。
电视专业频道以新闻、影视、体育、时尚、综艺节目为大宗,尤其影视是专业频道中数量最大的。电视有了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大众化的综合频道照旧,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大众化的综合频道都是区域性的(或称地方性的),即一般在一城一地,而专业化频道基本上面向全国,造成“大众化小空间,小众化大空间”的竞争格局。
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80年代中期以后,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台模式逐步风靡全国。到21世纪初,电台的频率专业化已基本上实现。新闻台、音乐台、戏曲台、经济台(财经台)、老少台(老人和少儿)等是比较普遍的。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那就是有线台的开播,财经频道、音乐戏曲频道、影视频道、体育频道、生活时尚频道等专业频道相继在各地问世。到20世纪末,随着台网分离(电视台与有线网络台)、无线与有线合并,各地广电集团成立,频道专业化加速。到2003年中期,全国已基本实现频道专业化,比如中央台已有14套节目,除中央一台是综合频道外,还有经济、体育、戏曲、电视剧、电影、外语等专业频道。全国各地方专业频道也基本如此。
但中国广电的专业化有一个先天缺陷,除了中央电台、电视台所有频率、频道各有一个卫视频道面向全国外,其他95%以上的频率、频道都是区域性的,也就是大众化频道、频率和小众化频道、频率都在同一个区域内,这就造成三大问题。
(1)频道、频率设置雷同。从中央到各省、市所设置的频道、频率连名称都大同小异,有特色的频道、频率极少。像美国叫得响的著名频道——探索、野生动物、MTV、卡通、历史、ESPN、HBO,在目前中国二千多个频道中一个也没有。
(2)节目回放率过高。一档比较精彩的体育比赛往往反复播出四五次或更多;影视节目反复播出5次、10次,原因就在于节目制作难以与频道、频率专业化相匹配;片库存储的资源少。
(3)专业化程度低。在中国,专业化频道和综合频道都在同一区域内,那么专业频道为了拉高收视率,不得不向综合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