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护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双轨制,其初衷是把竞争机制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大大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比如公营台多以严肃的时政节目为主,格调高雅;私营台多以娱乐节目为主,内容通俗。另一方面,又对本国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从多年来的实践看,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欧的电视业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依麦奎尔的观点,这个体制在欧洲将长期保持【3】。
但不能忽视的是,新的问题的不断出现,麻烦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倾向又“引狼入室”,让美国的电视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电视连续剧充塞西欧电视台。因为私营台必须寻找价廉物美的电视片填充它们的播出时间,相比而言,美国的电视剧更适合这种需求。据统计,英国、西班牙的私营台,美国电视剧占整个娱乐片的70%,最低的法国三大私营台也占了40%,西欧各私营台平均达到60%左右【4】。新闻学者不得不喟然长叹:“电视越商业化,也就越美国化。”【5】二是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虽然各国政府、议会采取了不少措施扶植公营台,但公营台的观众流失、收入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虽然还没有达到危险的地步,但欧洲的不少新闻学者都担心,长此以往,公营台的处境不妙。
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这在世界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仍具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在中国,长期以来,除了政府投资外,其他任何部门,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2001年8月中央、国务院主管部门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对传媒业投资,但仅仅限于经营部门(广告发行),投资方不得干预编辑,也不能参加具体管理。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人是由党和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行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的批准。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在此前提下,要尽量满足观众对信息和娱乐等需求。
4.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目前,部分入不敷出的电视台仍由地方政府拨款,保证电视台的运作。
第二节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的双重属性,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正如一名美国学者所言:“传播管理与经济控制及社会管制同时相关,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任何一类。传播管制独特的双重性质是基于传播产业自身的独特性质,它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6】基于这样认识,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需要考虑国家、公众和传媒业三者得益的平衡。国家利益首先是指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安全、经济(金融)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等。公众利益又称公共利益,包括公民知情权、表情权、普遍服务原则、公正原则以及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的维护等等。传媒业利益主要指法律所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传媒业的经济利益。国家、公众、传媒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贯穿着国家对传媒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动态过程,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无论何种新闻体制,无论何种媒体所有制,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广播电视从一开始就实行民营制,从事完全商业化的运作,但美国国会从1927年起历次通过的相关法案,尽管规制的侧重点不同,规制执行的严宽不同,但“符合公共利益、便利性和必要性”是相关法案对电讯业一以贯之的基本准则。英国广播电视业实行公共广播体制,从BBC开播第一天起就声称:“以利他主义思想为从业者行为准则,为公共利益而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7】
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那就是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须审批,只有广播电视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时申请延期。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出版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需申请许可证。
二是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的任何内容,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等。对广告的刊发同样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各国政府还有特殊规定,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内容有严格规定。最著名的莫过于“公正原则”,在1999年修正案中规定“为有关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相互冲突的观点提供对等的讨论机会”【8】。还有保护儿童的原则,《1996年电信法》规定:所有电视机都必须植入“V芯片”以便家长可以通过遥控器将少儿不宜的镜头滤去。
三是结构层面管理。对传媒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几家媒体公司垄断全国媒体市场,保护公平竞争,保持观点多元。美国《1996年电信法》大幅放宽了媒体公司市场占有率,但规定任何一家媒体公司电视覆盖率不得超过35%。
从世界各国媒介管理实质看,管理手段都是法律和行政兼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商业化运行的体制,一般是以法律为主,行政调控为辅,以欧日为代表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一般是法律手段和行政调控并重。比如在英国,一方面,英国议会对广播电视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在广播电视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性作用。很多政策直接影响到节目制作层面。任何一个重大结构性转变的酝酿和推出都要经历从专门调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到国会议案再到法案的过程。政府定期委任独立调查委员会,根据公众对广播电视的期望和未来发展对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委员会在历史上对英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9】。
以中国为代表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近些年虽然不断强调要以法管理媒体,但目前依然显示行政调控为主、法律为辅。
中国传媒业一直强调“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手段为辅”的运行方针。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社会效益”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保证政令畅通成为传媒业的首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党中央强调传媒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运行方针,意味着国家对传媒业管理的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得到确认。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一、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内部管理模式也不同。一般地说,私营的新闻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的新闻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有的新闻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1.董事会领导制
其决策、领导、监督结构如图11…1所示。
图11…1
比较大的私营新闻媒介多采取股份制。名义上股东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但实际上分散的小股民对新闻媒介并无实际影响力,真正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董事会任命媒介的实际主持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董事长),决定总经理、总编辑人选;决定新闻媒介的办报(台)方针;决定新闻媒介的预决算和财务分配。同时,董事会也是监督机构,监督媒介的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人选和经营方针。主持人,在报界又称发行人,实际领导媒介的日常运作,对外代表新闻媒介,向董事会提名总经理、总编辑人选;直接任命经理部、编辑部的主要业务干部;决定经营和编务上的重大问题。
总经理:主管媒介的经营。
总编辑:主管媒介的编辑业务。
在西方各国,由于私营新闻媒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是其收入的全部来源,所以,总经理的地位比总编辑更重要。
在这种模式中,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虽然也投票表决各种议案,但票数以股份数量计算,所以,实际上就是谁有钱谁就拥有最大的权力。
2.社会化领导制
其决策、领导、监督结构以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如图11…2所示。
图11…2
理事会是电台、电视台最高决策机构,由大的民间团体和议会中各政党的代表组成,并由议会批准。理事会负责制定电台、电视台的基本原则,决定章程,向管理委员会推荐台长人选。
管理委员会是电台、电视台的监督机关,由社会知名人士、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其职权是任命台长、与台长签订工作合同;审查年度预决算和年度工作报表等并送理事会审查;监督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
台长是整个电台、电视台业务工作的责任领导,对外则全权代表电台、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