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媒巨人默多克-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他的报纸表现优越,能够为新闻公司赚来大部分的收入,是最好的资金
来源,简直是生钱的机器。
随后,默多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两百多年以来,对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来说,美国一直被视为一个新
世界,一个天堂。今天仍然如此,就如同 
19世纪一样。在人类历史上,还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到了 
20世纪末,世界处于从来没有过的变化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前,只有 
200万个国际旅行者。现在,每年有 
4亿人到海外旅行。在 
80年代
初期,世界上有 
100万难民。到 
90年代初期,世界上有 
1700多万的难民。
除难民外,世界上还有更多的移民,有非法的和合法的。对于数以百万计的
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前苏联的公民来说,美国是梦想中的目的地,其次是
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移民一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一个人从自己的祖国移居到其他的国家,从来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和财
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默多克所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他也相信美国梦。但
是,他的动机又太简单,似乎太实际了。
故事发生在 
1985年 
8月 
4日,在曼哈顿的一个地区法院。在这里,一般
的移民,往往是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等在大厅或过道里。他们期待着那一
神圣的时刻,就像步入天堂一样。当他们进入法庭时,规规矩矩、恭恭敬敬
地递上自己的申请书。
鲁珀特·默多克和安娜带着他们的女儿伊丽莎白,两个儿子拉克兰和詹
姆斯,分乘两辆汽车,直接驶入法院的地下停车场。他们从那里乘电梯直接
进入了法庭,避开了新闻记者们。他们被迎接人法庭,法官谢丽·克拉姆早
已等在那里,他宣读了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澳大利亚的报纸记载,1985年 
8月 
4日上午 
10点 
55分,鲁珀特·默
多克成为一名美国公民。他把他的手放在胸前,面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星条旗
以及在场众人宣誓,抛弃了澳大利亚联邦,他 
1931年出生之地。
仪式结束后,《纽约邮报》发表了当天默多克及其家人与克拉姆法官握
手的照片。默多克上了一辆车,而安娜和她的孩子们上了另外一辆车。安娜
和孩子们并没有改变国籍,他们仍然是澳大利亚公民。这一年,伊丽莎白 
17
岁,拉克兰 
14岁,詹姆斯 
12岁。
新闻记者们,特别是澳大利亚的记者们,像一群马蜂一样,紧紧地尾随
着默多克的汽车队。他们想知道的是,不再当澳大利亚人会是一个什么滋味?
默多克的车遇上了红灯时,一个澳大利亚电视记者凑到了默多克的车前。车
窗紧关着,默多克冲他微微一笑,车开走了。
安娜·默多克不那么粗鲁,她放下了车窗玻璃。一大把麦克风齐刷刷地
送到了她的面前。“您对您丈夫改换国籍是怎么想的?”记者们问。她回答
说:“我为他感到高兴。”
有一些人为此感到怒不可遏。《每日新闻》有一位名叫布里斯林的脾气
暴躁的专栏作家,把默多克描绘成一个小人。
在澳大利亚,对默多克改变国籍的反应主要是感情上的。默多克的母亲
向悉尼《新闻早报》承认,乍一听说这个消息多少有些难以接受,感到一种
苦涩。但默多克本人却坚持说:“我没有割断与澳大利亚的任何联系,对澳
大利亚的感情没有丝毫的改变。如果我必须变一下我的护照的颜色,那么就
让它变吧。”
安娜·默多克私下里说。她最初也被他丈夫的做法吓了一跳,放弃澳大
利亚国籍!“我吃了一惊。我从来没想过他会这么做。我那时才认识到他的
进取心是多么地强烈。”
她也有她的进取心,当她的丈夫改变了国籍时,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
小说,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她自己的想象》这本小说是关于女人勇敢地追
求男人的世界,情节非常动人。看得出她是充满了感情,很投入地撰写的。
在她的小说中,女人所拥有的是感情,而男人所拥有的只是野心和胆怯。
现在的安娜·默多克依然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性。她 
40岁,衣着得体,
谈吐犀利。显然,她很有个性,独立意识很强。当她出版自己的书时,一些
采访者才发现,尽管默多克本人非常有名,一举一动备受各界关注,但他的
家庭却始终保持着神秘色彩,外界所知甚少。他们令人羡慕地保护着自己的
隐私。

第十一章瓦平之战
第十一章瓦平之战
萨赫的尝试
·默多克制订了一项秘密计划
·新的计算机排版系统
·秘密被泄露了
·工人们决定罢工
·默多克胸有成竹
·工人们中了默多克的针
默多克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但没有一次比在伦敦瓦平的那次更加
险恶,更加残忍。
到 
1985年年底,由于收购福克斯公司和”城市传媒”公司,默多克的债
务大增。这意味着他需要从英国的“摇钱树”和“奶牛”上摇下比以前更多
的钱,挤出更多的“奶”来。但“舰队街”的工会很棘手,使他非常“撮火”。
默多克知道,如果《太阳报》、《世界新闻报》和《星期日泰晤上报》工作
人员高效率地工作,他是能够大大地提高他的利润的。
他需要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不中断报纸的出版而采用新技术。对于默多
克和其他出版商来说,新技术意味着“一次性排版”,这样,记者和广告制
作人员可以直接地排版,而无需印刷工人的帮助。
在 
1982年,他的总经理伯尔特·哈迪,曾经建议默多克在“舰队街”外
面新建一个印刷工厂。哈迪认为,仅仅是由于《太阳报》发行量的增加,他
也需要这样做。默多克起初热情不大,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明显会
与工会发生冲突,这两点他都不喜欢。但最终他同意建一个工厂,但用他的
话来说,只是一个“印刷车间”。
哈迪选了一处地方,是伦敦东区旧城的瓦平。这个地方离著名的伦敦塔
不远,步行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如果从城里乘出租车更没多远,但对于
“舰队街”的男男女女来说,这个地方太靠东头了,简直远得像在莫斯科。
这块地方有一些很好的房子,新闻公司得到政府的允许,将许多老房子都推
倒了。这引起了保守主义者不停地抗议,因为它们是英国保存最完整的“文
物古迹”,代替这些老房子的是伦敦最难看的一座现代工厂。
无论是默多克、哈迪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没有指望这栋新建筑除了做一
个印刷工厂外,还有其他什么用处。报纸排版仍然像从前那样在伦敦市中心
完成,而记者们也将无需参与进来。但工会坚持认为,如果他们要搬进新工
厂,“舰队街”原来的规矩和办法也必须一同随他们搬进来。
到了 
80年代中期,伦敦所有的报纸几乎都遇到了经济困难,尤其是《电
讯报》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与默多克一样,《电讯报》也是在“舰队街”外
面建了一座工厂。到 
1985年,《电讯报》面临破产边缘,它的老板洛德·哈
特维尔被迫投靠了一个加拿大企业家和报纸出版商孔拉德·布莱克,以寻求
帮助和接济。被无休止的斗争弄得精疲力竭的哈特维尔,几乎是很自然地将
他的家族的产业,拱手送给了布莱克。
默多克常常喜欢引用《泰晤士报》专栏作家贝纳德·莱文的话来批评“舰
队街”的报纸。默多克曾经抱怨说,他在圣·安东尼奥只雇佣四个人来印刷
报纸,在芝加哥雇佣五个人,在纽约和悉尼分别各有六个人,而在伦敦,是

18个人。“这些人拿的工资至少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两倍。”
在 
70年代期间,英国的地方报纸开始逐渐地采用新技术,利润额也随之
上升,因而工资也跟着提高。伦敦的报纸引以为戒,没有胆敢跟着这样做的。
老资格报纸的老板们学习的不是默多克,而是一个新来的人,名叫埃迪·萨
赫,他在切尔西的瓦灵顿经营着一个报业集团。
萨赫对于印刷工会的要求和战术忍耐不住了,决定引用新的法律打散他
们。撒切尔政府在 
1980年和 
1982年通过了《贸易联盟改革法案》。工人对
“撒切尔主义”颇为愤怒,焦点集中在瓦灵顿的纠纷上。萨赫的广告办公室
和助手们被大约 
4000名水手、矿工和其他参加进来的各种活动分子揪出来,
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暴力、骚乱,甚至和警察发生了冲突。这一次,“全国绘
图协会”被罚款 
50多万英镑。在瓦灵顿,因报业的纠纷让工会付出的代价高
于老板,还是第一次。
萨赫成为撒切尔时代的英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主编安德鲁·尼尔
很是崇拜他,他鼓励萨赫办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再获得新的成功。萨赫花了
两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但他不明智的是买下了非常昂贵的彩色印刷机,他想
自己来完成印刷工作,而不是让外面的印刷商来做。他还买了计算机系统,
想在屏幕上直接进行文字输入与排版,这太复杂了。
最后,萨赫自己没有能够像他想象的那样使报纸获得成功,但他的举动
和尝试对报纸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萨赫曾经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领
导人埃里克·哈姆蒙德达成了一项协议,在印刷和生产程序中只雇佣该协会
的成员,以避免相互间无谓的争斗,那种对国家新闻事业贻害无穷的争斗。
正是这一协定,为“舰队街”的革命埋下了伏笔。这也表明,撒切尔夫人的
工会改革,削弱了工会的权力。
默多克在伦敦的新的总经理是布鲁斯·马休斯。他在 
1984年的大部分时
间里,没有能够在新工厂印刷《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的问题上与工会
达成协议。就在那年的圣诞节前夕,谈判破裂了。工会的一名谈判代表声称,
默多克所能做的最好是把他的瓦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