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3)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先要大致阅读与了解赵树理的几部代表性作品。然后可以和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相比较,去发现赵树理的“新素质”。主要从三方面评析:一是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二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三是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四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以上几点,都应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来理解,是本章的重点。
(4)关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还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结合前述的“新素质”和“总主题”,去阐释赵树理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两类人物:一是“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二是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5)还应注意了解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6)应承认赵树理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的重要突破。赵的读者群包括广大识字的农民,他的现代评书体小说形式完全适应了这种读者的需要。应从两方面了解赵树理的小说形式如何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形式: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思考题】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和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这道题考察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与主题中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新的素质。总主题方面:1.抓住赵树理小说主题所表现的“实效性”和融入农民生活程度上体现出的新素质;2.视角的变化:赵选取了与农民对话的平行视角和姿态,不同于以往居高临下的对农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视角;3.不同于表现农民精神上的被奴役与积习、伤痛,赵着意表现农民经济翻身过程中实现的思想翻身。人物形象方面:要求抓住赵树理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两类形象——带着沉重封建主义包袱的老一代农民(如二诸葛、老秦等)和农村新人(如小二黑、金桂等)的内涵,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这些形象呈现出的从前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没有的新素质,如老一代农民的“落后转变”与新人被赋予的“政治内涵”等。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和附录中《关于〈小二黑结婚〉的创作和读者反映》。
(2)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这是一道文学史知识的题目,要求在整个现代文学史变迁的进程中来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地位。要点:1.从新文学史上的“大众化”这一文学史链条来评价其文学史意义,他长期从事农村实际工作,自觉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相结合,作品与农民大众在思想感情上融为一体,并真正为农村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确实解决了新文学始终在探索而没能很好解决的“大众化”问题;2.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联系上评说其文学史意义,他的作品顺应了《讲话》的新的文艺政策,也顺应了解放区翻身农民的新的阅读要求(适合农民阅读习惯又有新的时代特征的作品),赵树理方向,作为一种政策性的引导,是这种双重要求的结果,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规范产生了巨大影响。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二章第一节。
(3)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
这道题考察的是赵树理小说形式方面与新文学、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评析赵树理的评书体的现代小说文体以及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要点:1.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赵树理评书体小说讲求故事情节的连贯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与借鉴西洋短篇小说“横截面”式的结构方式的新文学的不同,以及对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在小趣味上大加渲染的噱头等方面的扬弃;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叙述语言的口语化,经过提炼的北方农民口语的运用、富于农民式的幽默等在语言方面的独特探索;3.如果更深一步思考,还可以分析其对于传统小说中的诗赞的扬弃或现代转化(《李有才板话》)、对于“扣子”的保留与转化,以及对于传统小说中显在的书场格局的扬弃和对隐含的书场格局的保留等等。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二章第三节。
(4)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解放区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拓展题,由高年级和考研的同学选做。民间文艺包括地方戏曲、评书、说唱、民间故事等内容,是解放区作家在实现文艺大众化和实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精神过程中,主要借重的文艺资源。这道题,可以围绕解放区文艺对于民间资源的借鉴、整合与创新思考。最主要的是艺术形式方面的:如以《兄妹开荒》为例,分析新秧歌剧对旧秧歌的借鉴和改造;以赵树理小说为例,分析其对评书体式和语言习惯的借鉴与改造,等等。在题材方面,可以《白毛女》为例,分析从口头流传的民间传闻演变为具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的新歌剧;在艺术思维方面,可以赵树理为例,分析小说中民间故事(如机智故事)模式,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地方戏曲中的角色行当的内在关联(这部分可以参考附录中《李有才形象与戏曲中的肯定性丑角》),等等。
【必读作品与文献】
《小二黑结婚》
【评论节录】
黄修己:《总也忘不了他》
戴光中:《赵树理传》
杨天影:《农村舞台上的“丑角艺术家”》
▲论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
我以为以下三件事是赵树理实实在在地做过的,都是在文学史上起进步作用的,后人应该感谢他的。
首先就是让新文学与民间文学传统接上关系,这其中有赵树理的巨大功绩。新文学因为多了民间文学的乳汁的哺育,是更健壮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出现后,在国统区也引起很强烈的反响。郭沫若、茅盾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他们不仅从中看到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而且感到艺术上非常新鲜。为什么似乎是老一套的传统手法,未让人感到陈旧反而是新鲜呢?因为赵树理所创造的、我称之为“评书体”的小说,既是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又是崭新的,是改造了的、提高了的,与旧的民间文学有质的区别。所以,赵树理当时又被人称为“艺术革命家”。主要是借鉴了西方文学而创造出来的新文学,在40年代,因为吸收了本民族民间文学的养料,其艺术面貌发生了一次蜕变,变得更民族化也更丰富了,这是历史的进步。
艺术面貌的改变,又使得新文学得以走进农村,在广大农民中发挥思想启蒙的巨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赵树理和解放区文艺家们,继承并发扬了“五四”启蒙精神,扩大了“五四”的影响。这之前,“五四”的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难以通过新文学普及到广大农村,新文学与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还相当隔膜。像《阿Q正传》这样的杰作,赵树理兴致勃勃地念给父亲,一个略有文化的老农听,得到的反应是摇摇头,不感兴趣。他因此痛感新文学的进步性,对农民来说,那是遥远的彼岸,他们之间无法沟通。于是他在小说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革新、创造,使之能为农民所喜爱,这才在思想启蒙中,发挥了作用。他在小说中涉及的,似乎多半是日常的、平凡的事,诸如争取婚姻自主,处理婆媳关系,反对迷信,反对地主剥削等等。但这些无不与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相关。对农民的启蒙,必须切切实实地从这里开始。如果当时给农民讲叔本华、尼采,讲达尔文、赫胥黎,或者讲卢梭,请想想看,会有什么效果?坐在沙龙里怎么高谈阔论都是可以的,但那些高见一拿到实际生活中,难免碰钉子。脱离实际的启蒙,是难以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