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起点,通过巨大的思维穿透力,提升为保留着形象具体特征又具有广泛性的“标本”,成为“个”与“类”的统一;其次要以鲁迅杂文体系中的著名“共名”(如“走狗”类型等)为例分析这种艺术手段所带来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如果更进一步思考,还可以评述应如何看待这种艺术手段及其引起的争议。可以参考《三十年》第十七章第二节,并结合鲁迅的《〈伪自由书〉前记》、《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准风月谈〉后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
(3)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这是一道偏重知识性的题目。要点:1.结合作品对这种艺术手法进行描述,即《故事新编》都是以有典籍记载的女娲、禹、老子、庄子等古人古事为中心,但其中往往穿插着次要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例如令古代人物说出OK、莎士比亚等;2.评析这种手法的艺术资源及带来的审美效果,除了论及这种艺术手法带来较为明显的戏谑化的喜剧效果外,还要注意到这种被鲁迅称做“油滑”的手法,是借鉴了传统戏剧里“丑角”脱离剧情的插科打诨,它可以在审美上造成一种“间离效果”,用现代照亮并重新审视古代,从而达到讽今,增强现实性和批判性,与他的杂文取得精神上的一致。可以参考《三十年》中第十七章第三节,附录中《王瑶论〈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部分,要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层了解还应该看王瑶《〈故事新编〉散论》的全文(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4)试论鲁迅杂文与小说的关系。
这道题具有一定综合性,考察鲁迅小说和杂文两种文体在文化立场、思维方式、艺术手法、审美效果等方面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注意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二者在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上常常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其次,要注意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杂文中常常出现的“共名”在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上的相通;第三,要注意《故事新编》是与杂文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集,现代细节的反复使用(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现实性,在批判精神和艺术效果上都与杂文显示出内在的一致性。这是第(2)(3)题的拓展和综合,可以参考前面两道题,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5)论鲁迅杂文的文体渊源和艺术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思考题,适合于高年级和考研同学,主要考察鲁迅杂文在文体上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关系。可以参考附录中《鲁迅杂文和魏晋文章的关系》,围绕嵇康等人的“魏晋文章”与鲁迅杂文在精神气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历史渊源,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如对统治者讥嘲的笔调、简约严明的文风、针锋相对的论辩方式等等。
【必读作品与文献】
《灯下漫笔》
《这个与那个》
《“友邦惊诧”论》
《二丑艺术》
《捣鬼心传》
《奇怪》
《病后杂谈》
《阿金》
《铸剑》
《采薇》
【评论节录】
画 室(冯雪峰):《革命与知识阶级》
何 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刘再复:《文学的反思》
王 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
▲冯雪峰对鲁迅与革命关系的评价
实际上,鲁迅看见革命是比一般的知识阶级早一二年,不过他也常以“不胜辽远”似的眼光对无产阶级的,但无论如何,我们找不出空隙,可以断言鲁迅是诋谤过革命的。鲁迅自己,在艺术上是一个冷酷的感伤主义者,在文化批评上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因此,在艺术上鲁迅抓着了攻击国民性与人间的普遍的“黑暗方面”,在文艺批评方面,鲁迅不遗余力地攻击传统的思想——在“五四”“五卅”期间,知识阶级中,以个人论,做工做得最好是鲁迅;但他没有在创作中暗示出“国民性”与“人间黑暗”是和经济制度有关的,在批评上,对于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在傍边的说话者。所以鲁迅是理性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者。到了现在,鲁迅做的工作是继续与封建势力斗争,也仍立在向来的立场上,同时他常常反顾人道主义。
(录自画室(冯雪峰):《革命与知识阶级》,《冯雪峰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瞿秋白论鲁迅杂文
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的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自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
然而鲁迅杂感的价值决不止此。他自己说:“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坟》:《写在“坟”后面》)从满清末期的士大夫,老新党,陈西滢们……一直到最近期的洋场无赖式的文学青年,都是他所亲身领教过的。刽子手主义和僵尸主义的黑暗,小私有者的庸俗,自欺,自私,愚笨,流浪赖皮的冒充虚无主义,无耻,卑劣,虚伪的戏子们的把戏,不能够逃过他的锐利的眼光。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revolutionary tradition)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
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隐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坟》:《论睁了眼看》)。这种思想其实反映着中国的最黑暗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关系。科举式的封建等级制度,给每一个“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租佃式的农奴制度给每一个农民以“独立经济”的幻影和“爬上社会的上层”的迷梦。这都是几百年来的“空前伟大的”烟幕弹。……善于读他的杂感的人,都可感觉到他的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第二,是“韧”的战斗。“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
第三,是反自由主义。鲁迅的著名的“打落水狗”(《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真正是反自由主义,反妥协主义的宣言。
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这是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他的神圣的憎恶就是针对着这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虚伪社会,这个帝国主义的虚伪世界的。他的杂感简直可以说全是反虚伪的战书……
(录自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杂感选集》,青光书局1933年版)
▲论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
鲁迅杂感的美学价值,无可争辩的文学性,首先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
这种“类型”形象,是艺术形象的一种形态。他不是作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对社会进行认识、观察,然后用文学笔触加以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种客观形象。有人说古希腊是最天才的造象者,希腊神话的诸神便是他们的想象和观念综合而创造出来的影象。如果说,希腊神话家们是人的心理影象的天才造象者,那么,可以说,鲁迅则是“社会相”类型的天才造象者。
鲁迅说,洋服青年拜佛,道学先生发怒,这都是平常的社会现象,人们习以为常,但杂感讽刺家却敏感到这是一种“社会相”类型,给它特别一提,就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他说:“‘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讽刺家“照下来的一张相”,就是“社会相”。这种“社会相”,在鲁迅著作中常被称为“世相”、“世事的形相”、“人间相”。鲁迅把自己的杂感文学作为一种批判旧世界的武器,它无情地揭露这个坏透了的社会的一切假面和伪装,全力地显示其社会各种丑恶的本相,他声明自己写杂感的目的就是“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给他一个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