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气真好-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即进行未来一个月以上的天气预测)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均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    
    由于天气变化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在预测天气时,输入的初始条件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影响因素(通常的简化方法是忽略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而那些被忽略的次要因素却可能对预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导致错误的结论。由此,洛伦兹认定,尽管拥有高速计算机和精确的测量数据(温度、风速风向、气压等),也难以获得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于是引发了“可预报性”的疑问 。而对于短期的天气预测,初始场导致不准确的这种影响也是同样存在的。    
    杨丹: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蝴蝶》,一开场就是关于蝴蝶效应的那一段话。内容大致是一个拥有不如意童年的人利用某个空间回到了过去,改变了童年里的某个段落,结果使人也拥有了完全不同的未来。可是每次的改变,未来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不同的可怕的结果出现。我当时不明白和蝴蝶效应怎么扯得上关系。“蝴蝶效应”;多么美丽的名字,多么让我摸不着头脑的理论。原来这是一个用来解释“混沌现象”的一个浅显的比喻。一个看似偶然的因素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导致未来朝着专家预测和分析的天气发展的方向突然发生改变。    
    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 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混沌(英文Chaos),是指无序和混乱的状态。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无规律、不可预测的现象,实际上有它自己的规律,混沌学的任务就是寻求混沌现象的规律,加以处理和应用。    
    而延伸性的研究表明,太阳系是不可预测的,在任一时刻,我们根本无法推算出有关行星的速度及准确位置,根据经典力学计算出的结果是不可信的。这与洛伦兹关于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结论一致。其他像太阳黑子的增减、传染病的发病规律、精神病的发病机理、脑电波和心率的变异、股票行情的变化、汇率的波动,以及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都存在着混沌现象。     
    目前,科学家给混沌下的定义是: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一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完美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混沌学,同相对论和量子论一样,是对牛顿确定性经典理论的重大突破,为人类观察物质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所以,许多科学家认为,20世纪物理学永放光芒的三件事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学的创立。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上篇:关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2)/宋英杰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为了观测、追踪每天的天气变化,人们建立了数万个固定的和移动的气象观测站,用肉眼、用仪器逐小时观测诸多天气要素(如风力风向、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能见度、云型云量等),并且进行全球资料共享。    
    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建立了2600多个气象台站,甚至在很多高山、海岛、荒漠等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也有我们的同行驻守着,为我们采集着珍贵的气象数据。但是2600多个台站散落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显然太少了。而且我们所获得的多数是大气层接近地面的气象要素,高层或外层的信息知之甚少。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我们不大可能遗漏,但是往往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有几百公里的跨度,西部地区的测站更稀疏。一个影响半径在几十公里或者一百公里的小尺度天气系统,生命史又很短,就很容易逃过人们其实很警觉的眼睛。而往往这样的天气突如其来,恰恰最容易伤害人们的感情,甚至制造灾害。这就是所谓的“大网捞小鱼”,“小鱼”波及的范围虽小,但是影响程度并不小。对于小范围的天气,任何预报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都会急剧下降,所以只有编织更细密的“渔网”,才能使“漏网之鱼”越来越少。    
    我们的眼睛有盲区,很大一部分还在于海洋上的天气是一块空白。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海洋的面积占据了79%, 而且海洋的热容量大,海洋上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能极大地影响着洲际冷暖和旱涝趋势。海洋与陆地之间不是封闭隔绝的,冷空气从陆地走向海洋,台风从海洋登上陆地,全面了解海洋的天气,才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全局观。在夏季,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天气的首要因素。它的强度、位置、形状、走向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对全国主要降雨带、主要高温区产生全面的影响。对它动向的判断如果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出现全国旱涝、冷暖形态的全面“失真”。但是由于副热带高压一般常年在海洋上“流窜”,很少与人谋面,我们对它性格、行为方式的了解还显得非常粗浅。海洋与陆地之间天气气候的交互影响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也很感棘手的问题。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冰雹等)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地形对天气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曾经爬山郊游,午后在山腰遇到瓢泼大雨,眼见山洪爆发,情急之下纷纷呼救。而待到安全地回到市区,询问市区的天气,市区却是一整天的晴天,人家看到一群惊魂未定的“落汤鸡”们都感到很诧异。相隔仅仅二十公里,我们的遭遇对于市区的人们简直就是天方夜潭。而我们在郊游之前特地看了天气预报:明日我市晴,17到33度。对于市区的人们来说,那一天的天气预报很准确,准确的天气预报往往很容易让人淡忘;而我们那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却使我们很多同伴向我提意见:天气预报,一派胡言。    
    有一次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在一个小时的车程中,一会儿大雨滂沱,可累坏了车窗的雨刷;一会儿艳阳高照,晴雨,象斑马的条纹一样交替出现着,我暗暗地想:这里的天气预报肯定要挨骂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小范围内,如果你预报的是雨,那些头顶烈日的人认为你说谎;如果你预报的是晴,那些淋雨的人认为你骗人。只有少部分经历了晴和雨两种天气的人,才会基本认可“晴,局部地区有阵雨”的预报说法。    
    听说过“牛背雨”的说法—牛在安安静静地吃草,而牛背上同时经历着两种天气,一半晴,一半雨。或许牧童都能够理解用一个结果和一组数字来概括一个方圆几百公里的城市天气,经常会遭遇尴尬。    
    古人有“马后桃花马前雪”的诗句,写的是康熙年间朝廷征剿噶尔丹,军士从北京城出征到居庸关的情景。那个年代城市“热岛效应”还不是特别显著,城里城外的天气和物候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在现代社会,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堡垒,城市的晴天都是灰蒙蒙的颜色。城市的大气层结构和大气化学构成都和乡村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