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云正传 刘世英-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开场一幕后来一度被奉为“经典”片段,这段录像也被多家电视台借调过去反复转播,并成为一段重要“史料”,在这里,我们原汁原味地把画面呈现给读者:甲:“什么玩意儿?什么?黄什么?”马云:“中国黄页,就是那个信息高速公路。”甲:“哦,明白,明白。找龚先生是吧?龚先生在那个屋。”马云:“是多少号?”甲:“隔壁那个,综合处那屋。”马云:“综合处是吧?谢谢啊。”甲:“这个我跟你讲很复杂,黄页的问题,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是吧?”(进综合处之后)马云:“我们注册下来了,但它打开里面都是空的,打开里面都是空的,那么奥运会马上就开始。”乙:“我给你讲,这件事情你首先应该先约,办事程序应该你先约,你要不约,很难给你做一个很满意的回答。”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成了日后见证马云初次北京之行的重要“史料”。从片中不仅可以看到今日的“营销大师”马云十几年前现场推销的画面,更可以看到他在北京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就在《书生马云》在央视“热播”时,一个叫楼文胜的人正在家里看电视,他正是比马云学龄低两级、年龄小四岁的大学校友。当时的楼文胜,正在南方搞期货,看了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竟然是昔日的校友马云之后,他顿时眼前一亮!第二天,他就跑到杭州的海博网络(中国黄页)公司去应聘,而马云此时尚在北京,何一兵也跟着去了。于是,公司大大小小的担子都落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刚加入黄页不久的孙彤宇。楼文胜跟孙彤宇谈了几分钟后,第二天就跑黄页去上班了。再过几年,他将跟随马云一路北上、南下,成为生死相随的“十八罗汉”之一。第一次北京之行,马云的主要目的就是一点,让中国黄页上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做“中国的雅虎”。更简单些说,就是把新闻、文化、体育等各种行业的信息搬到黄页上。而当时能提供这些信息资源的,都掌握在这些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手里。因此,马云最大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要说服这些部门的头头脑脑,让他们开放信息资源,跟中国黄页全面合作。然而,在当时的处境下,除了钱锋和孙燕君之外,马云在北京几乎没有别的朋友,更没有亲人,因此,他还是要靠这两位朋友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孙燕君先生,他是个非常热心的人,经过那次三天三夜的长谈之后,他们就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而孙燕君也的确是尽其所能了,马云对这位萍水相逢的朋友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于是,孙燕君四处托关系找人,帮马云牵线搭桥。而且,对孙燕君而言,有时他也很难托上关系,毕竟他也只是在北京的媒体界轻车熟路,和部委级的头头脑脑们也不是个个都有深交的。他们先是敲开了当时的国家信息中心的大门,对方的负责人还算客气,并没有直白地拒绝马云。但是,人家的话语中隐含着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堂堂的国家信息中心,会与你这个小小的个体户合作吗?接着,他们又拜访了《经济日报》、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单位,结果可以用八个字形容: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尤其是拜访文化部和国家体委两大部委时,当时马云甚至提出把自己抢先注册的“中国文化”、“中国体育”域名免费奉送给他们,只要他们能提供内容支持就行,无奈人家毫不领情。马云在北京街头的上门推销,在各大部委、媒体中的高层攻关,都是无果而终——合同,没戏;信息,甭提;订单,空谈!于是,在杭州还算颇有名气的马云,到了北京就成了街头的无业游民,行走在寒风凛凛的北京街头,徘徊于各个部委的大楼前,彷徨在几大媒体的建筑旁……也许,《书生马云》的最后一幕可以为马云的北京之行做一个收尾:他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一脸茫然,神色凝重,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至今仍在北京城的上空回荡着……三、泪别黄页从1995年4月的“24人会议”,到1997年11月的桐庐之别,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马云一手创办的“中国黄页”就改名换姓了。在资本和体制的双重挤压下,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悲情英雄,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出局”了。选了一个最有前途的行业,却找了一个最不可靠的合作伙伴,真是“上对花轿嫁错郎”。这真是一个奇妙无穷的行业,在互联网之前,似乎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演绎如此精彩、炫目、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台台大戏。这些大戏背后的“总导演”,名字就叫“资本”。马云是第一个,却不是最后一个——再过一年,一个叫张树新的巾帼英雄将会步他的后尘;再过四年,一个叫王志东的“神童”比他牺牲得更壮烈、更悲情。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百年”。第一次成为“牺牲品”的经历,给了马云重重地一击,也让他深刻洞悉了资本时代的新“游戏规则”。若干年后,他这样说:“我马云做公司,从来没想过要控股,但也绝不容许其他人控股。投资者只能是我们的娘舅,这是个死规定!”1。黄页改姓尽管马云的第一次北上,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但杭州的黄页总部,却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业务,拓展市场。从1995年上半年到下半年,经过几个月地艰难开拓,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成功创办和运营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成功推出和验证了一个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虽然这个模式很简单,就是在网上发布企业广告,但它的示范效应却是不容小视的,特别是浙江省外宣办“金鸽工程”的推出,开了中国政府上网的先河,更是给中国黄页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一直到1995年底,中国黄页还没有实现盈利。于是,作为股东之一的宋卫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提前撤资退出了。当时的营业额,已经突破百万,盈利已是近在咫尺。尽管钱没赚多少,但马云的名气却不可小视: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金鸽工程”,又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北京,马云都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个体户”了。在黄页成立时隔一个月后,中国互联网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发生了。这年5月,中科院下属的高能物理所,建立了中国第一台Web服务器,并在这个服务器上推出中国第一个自主建设的网站——“中国之窗”。从时间上计算,这个“中国之窗”,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黄页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有中科院的背景,“中国之窗”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家网络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在国内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过,中科院的背景也让“中国之窗”带有比较明显的实验室色彩。它没有什么盈利压力,自然在商业运营上也就没有太大建树。另外,从地缘因素的角度来说,“中国之窗”的大本营在首都北京,对远在大江沿岸的中国黄页并没有实质性的商业威胁,也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同质竞争。除了“中国之窗”以外,还有田溯宁的亚信、杭州电信等旗鼓相当的对手。于是,作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很快就遭遇了“十面埋伏”的处境。到了1996年的时候,中国黄页遭遇的所有竞争对手中,最可怕、最强大的当属杭州电信。与“中国之窗”、亚信等“天高皇帝远”的对手不一样,杭州电信是家门口的对手,而且实力极其雄厚。杭州电信从中国黄页的成功中看见了互联网市场的前景,于是开始全力抢占这块市场。凭马云的个性,硬碰硬也没什么可怕的,他从小就是打着架长大的,什么场面没见过呢!然而,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当时的杭州电信拥有高达3个亿的注册资本,中国黄页仅为10万元人民币;杭州电信有政府做后盾,有着强大的行政资源,而中国黄页根本没有“红帽子”(国有或集体经济)支撑,背后就一群以马云为首的小个体户;杭州电信垄断着整个杭州市的网络技术平台,有足够的宽带资源和服务器,而当时的中国黄页还只能依靠海外(美国)的服务器系统。另外,在1996年左右,中国政府对互联网产业仍然实行统一管制,并没有红头文件指示这个行业可以实行“私有化”,可以让个体户来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实际上正是充当了政府的试验田。正因为这样,无论在企业、政府还是普通百姓眼里,马云的团队都只能算是一支“土八路”、“游击队”,现在可不是小米加步枪的年代了,这些个体户怎么能跟杭州电信那样的正规军抗衡呢!是的,按常理而言,正规军打败游击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杀鸡哪用得着宰牛刀呢,人家杭州电信随便动用一些资源,打一个喷嚏,马云不就得跟着咳嗽吗?然而,有些事就是那么奇怪。首轮较量,中国黄页居然初战告捷。甚至连当时的杭州市政府都不否认:中国黄页的业务做得就是比杭州电信的好。于是,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中国黄页步步为营,杭州电信则节节败退。但是,中国黄页一时的取胜并不能化解公司面临的严重危机:资金匮乏,资源匮乏,信息匮乏。1996年初,黄页就曾一度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尴尬处境,好在马云后来启动的代理制很快有了成效——纺织进出口行业的广告代理顺利签单,10万元进账,解了黄页的燃眉之急。但是,仅仅是解了燃眉之急而已,从成立的第一天起,马云和这个年轻的公司就经常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断粮状态中。资金,资金!一向坚持“不要把钱看得太重”的马云,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如此渴望过钱这个东西,即使到了后来阿里巴巴再度面临“断奶”,他也没那么焦急过。除了资金上的困难之外,还有信息资源的匮乏问题。1995年的北京之行,让原本激情澎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