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买一台心仪的冰箱。于是,从留意该品牌的产品广告开始,到产品的详细性能,王先生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广告做得非常好,画面吸引人、亲切轻松,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也很有吸引力……三个月后,王先生决定购买,一家人直奔该品牌专柜。
“这个冰箱能优惠一点吗?”营业员慢条斯理的撇了一眼回应道:“我们这款冰箱是名牌,一分钱也不能便宜,要买就这价。”王先生顿时火冒三丈,就因为这句话,仅仅三秒钟,就决定购买了对面竞争对手的冰箱产品。——那么试问这时候,品牌内涵中的服务意识在哪里呢?
当然这只是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插曲,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非协调音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并不是通过一个人的消费经历就否认一个品牌的服务。然而,故事中的经历向我们、向所有品牌塑造者,传递着品牌的核心内涵塑造需要一脉相承,需要品牌元素间的相互支持的信息。品牌塑造,从品牌的核心内涵到企业的产品、经营、推广、广告、服务等方方面面,远不是“一加一”一定等于二那么简单,远不是拼搭积木那么容易、有趣,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营造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乘除法,频率相同,振幅最大
如何塑造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法。第二部分,乘除法,这里更多地在指品牌如何联盟的话题。
“乘除法,频率相同,振幅最大”这是塑造品牌同心圆、知行如一的第二个法则,乘除法原则。有关“频率相同,振幅最大”的共振原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共振原理可以来源于身边的生活起居,甚至可以追溯到儿时看过的动画片中。但正式的学习、出处,应该来自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叙述。每个物质都有自身的频率与振幅,当两个物质相近、接触,频率相同的时候,物质振幅最大,出现共振现象。
从“知行如一”开始宾利的窄众传播(3)
学生时代的我们已经能够深刻明白、体会的这一个原理,在品牌塑造过程中,依然适用。当品牌构成元素核心相同时,品牌塑造出现一脉相承的品牌核心共振,出现品牌价值增大(反之,品牌价值缩小),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现象;当不同品牌、产品间品牌元素核心相同时,品牌间彼此的合作会出现品牌核心共振现象,彼此间品牌价值倍数放大(反之,品牌价值倍数缩小),称为品牌塑造的“乘除法”法则。
在具体的品牌塑造中,“乘除法”多见于品牌间的联盟、合作,在市场联合推广、公关合作中更为多见。如,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耐克赞助世界杯等等,其品牌内涵都与被赞助内容间“频率”相同。品牌价值在共振、“乘除法”倍数效应的作用下,在各自的传播中实现了品牌塑造的知行如一、一脉相承。
在前文“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的探讨中,品牌塑造着重在强调品牌塑造元素间的一致性。也就是,构成品牌同心圆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基本价值、品牌外在价值”三圆同心,那么当不同内容但品牌内涵相同的品牌元素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品牌,而这个过程称为品牌塑造的“加减法”。
“加减法”多适用于独立的品牌塑造,那么,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不同的服务间相互联盟、合作,共同塑造品牌的时候,该如何做?“加减法”原理还适用么?这时候,就关系到我们提到的品牌塑造乘除法。乘除法本身来源于加减,品牌共振效应的前提,依然需要品牌塑造元素的核心内涵相同。这种相同,不局限于独立的单一品牌,更延展到不同的合做品牌之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癖好、相同品质的人相互吸引,成功的品牌联盟势必符合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品牌间核心内涵的一致性。
不妨举例来说明:如果品牌,你的核心内涵是“爱情、永恒”的主题,那么,你就要去选择与“爱情、永恒”主题相关、品牌核心一致的品牌(企业)来联盟、合作;如果品牌间的核心、内涵不一致,也就不需要刻意地做联盟。强扭的瓜不甜,为联盟而联盟的品牌,联盟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乘法、不是加法,而是减法、除法……品牌联合,无需过多关注它做什么产品?是否产品不同、不宜合作?这只是形式,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执著于形,而是执著于“心”。
在这里,我们假设雀巢的品牌核心中具有“关怀、关爱”这样的品牌内涵,那么雀巢在情人节的产品促销或者不同品牌间的联合塑造中,可以通过联合相近核心内涵的品牌,实现品牌共振。关于“爱、关怀、关爱”的品牌核心内涵,有太多的空间,我们可以马上想到鲜花、酒店、旅行、钻石。尽管巧克力与钻石之间属性不同,甚至差距太大,一个是食品,一个为奢侈品,但他们有相似相通的品牌内涵,寻找到相同的品牌情感、基因:爱、永恒……
从“知行如一”开始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1)(图)
谈到“乘除法”在品牌联盟中的运用,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品牌案例。尚未结果,但却值得品牌者一同思考、体会。名曰:“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 关于“七夕”,一个中国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因为每逢农历七月七日,被称为七夕节。七夕节的来源说法很多,但民间广为流传的解释大体上根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所以,在中国,“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也许,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爱情就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没有贵贱、等级、肤色、年龄等等之分。 与西方的情人节不同,中国的“七夕”节更多的蕴含了东方传统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爱情本身。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有“七夕”情结,而西方的情人节则不同。也许是因为西方经济文化的作用,西方的情人节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快速进入中国,并更多地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面对情侣对浪漫、幸福的阐释,“玫瑰、巧克力、烛光……”开始成为西方情人节的代名词,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爱为主题的文化情结市场,成为中国年轻人每年固定的内容。 而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远远没有被注意,我们甚至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表述中国式的爱。玫瑰?还是其他?也许因为找不到,所以更中国,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内敛与含蓄。那么,如何塑造中国的情人节?从哪里开始思考?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日本商人在菲律宾旅游途中,发现当地有一种奇特的“对对虾”。此虾在海岸、石缝中生活,一经交配,就从此不出,终生厮守于缝隙之中,直到白头偕老。商人有所感触,遂倾其所有,在当地以每对一元的价格购买,带回日本。在后来的故事中,商人将“对对虾”与“终生厮守于缝隙之中,直到白头偕老”的故事一起包装,以每对100元的价格卖给岛国中的恋人、情侣……从此,商人发迹,而他买卖的不仅仅是渔民眼中的对对虾,更是一种“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情结。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对对虾”是什么?情人节是什么?在经济社会中,它卖的是什么?那么中国的“七夕节”呢,它又是什么? 追溯中国的传说神话,“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甚早。从古人认知了“牛郎星”“织女星”的时候起,一个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在人们的期盼中诞生了……而“七夕节”成为了承载“牛郎织女”的节日,成为了承载整个民族对“永恒、真挚、动人爱情”的向往、期盼。所以说,“七夕节”它是什么?——它包含很多,是永恒、动人、真挚的爱。 关于爱情,之所以动人、永恒,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在于人们爱、恨、离、愁的情结之间。人与人不同,经常与媒体、电视打交道的人,自然想到通过类似《艺术人生》、《对话》的栏目形式,塑造一个崭新的节目品牌——“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一个关于七夕的栏目品牌,一个关于“永恒、动人、真挚”的爱情主题(品牌)。 栏目内容定位于以对话形式讲述华人世界中动人、曲折的爱情故事。每逢“七夕”,由观众共同参与、评选出当年“华人世界最感动人的爱情故事”。至2010年,由观众共同参与、评选出“本世纪初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而评选的结果,我们不再通过金钱、物质的赠与,而是为动人七夕故事的主人公,实现一个梦想…… 栏目每周一次,势必联合大陆、港、澳、台,共同传播演绎。栏目中将每一个故事整理、编辑,或发行、或拍摄。同时,品牌栏目可以阶段性进行,在第一阶段,主办方通过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传播方式,在全球华人世界范围内,进行“动人爱情故事”的文字征选。 关于故事征选的启动,我们认为核心不在于怎样的物质奖励,而在于内在的认同。在“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中,相同内涵的品牌因为“相乘”而相聚,共同帮助“动人七夕故事”的主人公,实现一个梦。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对动人故事的认可、传播、影响、感动——让她的故事感动一个世界…… 如前文所描述,“喜、怒、哀、乐、惊、苦、悲”,动人的故事往往曲折、凄美。拥有感人爱情故事的人,往往是真正愿意沟通的人。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失子之后,她在执著什么呢?仅仅是执著于自己故事的倾诉么…… ……关于商业模式,这里不着重讲述,自是类似《大腕》中的擅长,而着重讲述“谁是最适宜的品牌联盟? 回顾“华人世界最动人的七夕爱情故事”的品牌主题,一个关于“永恒、动人、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