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心态就是甚深禅定。禅定起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禅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无不在定中,从来没有失掉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坛经》里面六祖讲的就更容易懂了,他老人家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这个我们容易懂。眼见色不著色相,耳闻声不著声相,鼻嗅香不著香的相,舌尝味不著味的相。诸位想想,你岂不是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诸佛如来。
  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从形相上看跟我们没差别。长的样子跟我们也差不多,也穿衣吃饭,每天也照样工作,早起夜眠,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就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著相的。著相当然你就动心,动什么心?喜怒哀乐,动七情五欲,你动心了,贪瞋痴慢,动心了,动心就造业;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所以真正佛菩萨在世间,确确实实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教;言教,就是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三轮体空!他怎么表演出来的,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很难懂。我们最近这几年得力於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到这个,恍然大悟!这叫什么?自性作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众生有感,自自然然的反应,没有一丝毫的勉强,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所以佛为我们所示现的,佛为我们所言说的,我们很难懂,道理在此地。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他是无心说出来的,我们是有心去听。无心所说出来的,无论是他的造作也好,他的言说也好,没有邪正,没有善恶,没有是非,甚至於没有真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学习,我们是有二去学不二,怎么学也学不像,我这个说法你能体会吗?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也就是你落在二三里头。所以你不懂得一真法界里的义趣,你没法子了解。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二的境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就二,不起心不动念是一,叫一真,我们很难理解。
  必须要真干,逐渐的接近。真干什么?就是真放下,这是头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的,这是秘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怎么修?看破、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这二法相辅相成。哪一天看破跟放下不二,你就证到究竟果位,这个要真干。我当时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凡夫最不容易的就是放下,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能舍。以后入佛门,发心这一生专门搞这桩事情,把这桩事情做为我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去做,认真的去做。也做了不少年,渐渐体会到,放下不是放下我们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才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我还有执著吗?还有执著,你还没有放下;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放下,还不行,出不了六道轮回。必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布施掉了,贪瞋痴慢布施掉,名闻利养布施掉,五欲六尘布施掉,身心世界布施掉,於六道轮回不再执著,布施掉了,你才能超越。你看到天上人间,现在人间不好看,天上还不错,你要不肯放下,就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层,一层比一层殊胜,不能彻底放下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戒律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放下。定是教你放下,你得定了,慧就是帮你看破,你有定就开智慧,智慧才了解事实真相。真相事实了解,你才真正得法喜,快乐,离苦得乐。苦要不放下,苦是六道轮回,你不放下,你哪来的乐?四圣法界也要放下,你才得永恒之乐,一真法界。真正入诸佛如来的俱乐部,跟诸佛如来生活在一起。
  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个学佛人无限的羡慕、向往,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证得?佛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而且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你要真想去,诸位要知道,那是佛境界,凡圣同居土也是佛境界,跟华藏世界十住菩萨没有两样。比我们现在讲的高,我们现在才十信位,十信还没讲完,十住菩萨的境界。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佛境界,所以净宗称为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
  所以《无量寿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善护三业,这是教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善护三业就是此地『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作众恶』。而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一般经论上都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是口身意。你要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法?口业最容易犯,尤其中年以上的人,已经养成习惯。修行从哪里修?从口业修,也就是说修正我们的言语,修正我们说话的态度。这不容易!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你这些毛病、习气没有人会说你,说你怎么样?会得罪你,不愿意说你。就是遇到个老师,老师也不说你。老师教学生,通常会说他的是二十岁以下,你的社会经验还不多,你还是个孩子,可以教你、说你;二十岁以上,成年了,对你要尊重,不说你了。所以成年之后,一生只有两个人说你,一是父母,第二个就是真正的老师,不是普通老师。而且你真正肯学,能够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老师会教你。
  如果你不是真正尊师重道,你不能依教奉行,老师不会教你。为什么?如果说多了,你心里面生烦恼,跟老师就结了冤仇,老师很聪明,绝不跟学生结冤仇。我亲近三个老师,都是这样的。他们对学生,我都看得很清楚,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真教,有打有骂,很严格。表面上奉承,所谓是阳奉阴违,背后对老师的教诲并不悦服,甚至於还有批评,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教,老师对他很客气。李老师也给我讲过,不要跟人结冤仇。诸位想想,对学生尚且是这种态度,何况是外人。
  人生在世,一生障碍很多,所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许许多多障碍里面,最严重的是人事的问题,就是人跟人的相处。人跟人都是缘分,过去生中有善缘,处得挺好。但是善缘到底有多长、多久,如果这个善缘时间很短,缘尽了,就淡薄了,甚至於由善缘变成恶缘,太多了!这是什么原因?从善缘变成恶缘,我们自己一定有哪些地方没放下的,惹对方不满意,要认真反省。如果反省没有,没有哪里对不起他,你就知道是过去生中的宿业,决定不可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你要是真的想通、想明白了,接受,欢欢喜喜的接受。他骂我也好,打我也好,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统统接受,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没有报复。为什么?消业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哪有不做错事情的道理?做的错事太多了。所以这一生在境界当中,要懂得忏悔,才能把业障消除。业障消除,你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念佛到临命终时没有障碍,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前什么障碍都没有关系,你把所有的功德累积到求临命终时没障碍,就决定往生。
  处事待人接物,佛就是从经教里头教导我们,早年我常讲的,好像我还写过不少,「经论印知见,戒律正身语」。就是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这是佛经的三藏它的作用。所以经论虽多,它是有用的学问,你学了一定得好处,而不是所学非所用。除非你学了你不愿意用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决不是经论的本意。
  偈颂里面讲「善学於戒」,关键的字就是「善」,如果是学戒,还不难,善学可就不容易,善学是活活泼泼。对戒律,你一定要懂得佛制这条戒的用意在哪里,缘起。他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这条戒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这条戒怎样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人、时、处所、事常常在变化,不相同,戒律的落实也是随著人事时处变化,那叫善学。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这就是戒学里头所讲的开遮持犯,你一定要懂。每条戒都有开缘,在什么时候叫开戒,开戒不是犯戒,活用。大概开戒的缘在什么条件之下?最重要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众生,叫开缘。遮,遮是禁止,决定不能犯。譬如杀戒,佛经里头有例子,说了个开缘,这是佛陀在经上说的。有个出家人随著一批商人,乘船到海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贸易团体。这个出家人跟著这个团体一起,搭他们的便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这批商人获得很大的财宝,其中有个商人起了个恶念(全部五百个商人),想把四百九十九个都害死。目的是什么?这些财物他独吞,发这个恶念。这个出家人证得阿罗汉,有他心通,知道这个人发的恶念,这个恶念可麻烦了。他要是杀了他的同伴,这四百九十九个人,他要堕地狱;夺那么多人财产,那是盗戒。你看犯杀戒,又犯盗戒,他要盗这么多人的财物,来生要还债,哪一生才能还得完!
  可是现前他这个邪念很深很重,决定不能够说破。说破他头一个要杀你,杀你灭口,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先要把你杀掉灭口。罗汉在此地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把他杀掉,所以罗汉把那个人杀掉了。这是什么?这叫开缘,开戒。这个杀掉,在事上,救了船上四百九十九个商主,救了他们,也保全了他们的财产。这个动恶念的人,把他杀掉,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他虽然起了念头,还没有起现行,还没有做,所以把他杀掉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