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课三个老师教,科目不相同,老师不相同。这不是一门深入,这多门。多门说浅入,根本就没入进去,浅入都谈不上,所以只能得到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不得受用。真正得受用,一定要一门。
  我们跟李老师这十年,老师教学坚持这个方式,同时学两门决定不教你,他是一定坚持这一门深入,多次的复习。我们学讲经,学这一部经,一部经学会讲了,会讲了怎么样?会讲以后希望你连续不断讲十遍,你熟,熟透了才是自己的。这个话要跟古人的标准来比,是大幅度的降低,老师教的这个水平很低,熟能生巧,只要你熟,不求你开悟。说实在的话开悟那个标准太高了,很难做得到。你能够一门深入,深入之后又能够重复讲十遍,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
  那么没有契入,纵然你讲了一百遍,讲了两百遍,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还是个凡夫。这就《华严》的标准,为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教不相应。我们修学净宗,同学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世尊所说的「净业三福」,这最高的指导原则,你要统统能落实你所修学的。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孝养父母」,落实在「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做到才行。佛在经上怎么教你的你怎么学,你怎么做你才会得受用,你才会入佛的境界,转凡成圣。天天在转,年年在转,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真的就转过来了。
  有这个第一条,再提升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提升「发菩提心」,你这个心真的起来了,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不要人劝,不要人教,自自然然起来。为什么?那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性德。「深信因果」,对佛所讲的一丝毫不怀疑,修因证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读诵大乘」,这个时候的读诵大乘是广学多闻,不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在前面。前面两条是一门深入,第三条是广学多闻,菩提心相应了。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你要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这不是菩萨。所以你看十一句里头,十句是自修,最后一句教你为人演说,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由这个办法入不二法门。
  我们这里最重要的,我们今天学佛,无论你学哪个法门,无论你跟什么人学,行违佛教。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言语造作,跟佛在经典里面教导的完全相违背,你还是起恶惑业。恶是烦恼,惑是迷惑,恶惑业就是贪瞋痴,贪瞋是恶,痴是迷惑。所以这一句你还是会起贪瞋痴慢疑,你还是会有嫉妒、障碍,所以你没有惭,没有愧,不能忍辱。下面这是宁餐法喜禅悦之味。这个宁不太好懂,宁餐,我们换句话你就好懂了,没有,没有法喜禅悦之味,有法喜禅悦好!这个宁在此地是个问号,你没有尝到法喜禅悦之味,所以比喻作饥寒,故饥寒也。我们学佛头一个所得到的就是法喜、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生法喜,有禅悦,我们讲精神上的享受,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七首: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的是「聋乐悦彼喻,喻不解自说失」,比喻这个,「谓夫真说闻者,必忘说闻,逐语而说,为自不闻」。这注解的意思有相当的深度。盲聋瘖哑很容易明了,盲聋瘖哑是很不幸,我们现在社会上称为残障,这是非常值得人同情、怜悯的。残障里面的人也有很多很有智慧,很值得人尊敬、赞叹的。我在国内国外都参观过盲聋人的学校,在今年中国农历年好像是元宵节,北京有个盛大的晚会,晚会里面有耳朵聋的,完全没有听觉的,表演一个非常精彩的千手观音,得到全体观众的赞赏,以后把它选作第一名。这个学校我去参观过,非常难得,演得非常精彩,这些人都很聪明,很懂礼貌,我们看了确实生欢喜心、生尊重心。
  『聋奏音乐』。这个学可不容易,他自己听不到音声,要能弹出一首曲子让别人听到欢喜,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菩萨用这个做比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有一类的人多闻不修行,犯了像他们这样相同的毛病,这个毛病比喻对於经教不了解。这要怎样才能了解?必须要修行才能了解,行里面才有心得。你要不能依教奉行,你所说的全是别人的,这儒家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那么学讲经,我们完全参考别人的注解,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怎么样?完全把佛菩萨意思解错!你不加自己的意思,完全遵照古人注解来说,说错了,是注解那个人他错了,你没有错。你加上你自己的意思说错了,那你要背因果责任。说老实话,古大德的注解能够流传到后世,至少经过千百年人。如果唐朝时候的,隋朝时候的,南北朝时候的,距离我们现在总该是有一千五百年以上,这当中多少人看过这些注解,还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有道理,他注解得没错。如果注解有错误的话,早就没有人传他的,都把它抛弃了。
  承传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古时候,在唐朝时候印刷术还没发明,所有这些书籍的承传靠手写。中国的木刻印刷宋朝时候才发明的,但是木刻成本也非常高,古人这些东西,有人把你刻出来印刷流通,那都是对你很尊重,很有价值。所以著作的人,你就晓得他一生著作有多少,流传给后世有多少,精彩的精彩人家才把你刻版流通,其次再其次的都淘汰掉了,留下来全是精华,人人看到欢喜,人人赞叹的,你说多难得。那都是什么?自己真实的功夫在里头。
  所有古大德的注解都是他自己学习的心得,学习的经验,学习的成果,真正可以提供后人做参考的,不是他自己随便说的。我们今天有没有学习的心得?有没有学习悟处的经验?自己确确实实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像前面所说的法喜禅悦?法喜禅悦都没有得到,你怎么能说?没有法喜,没有禅悦,就可以断定你对於佛的教义不了解,或者说你了解得不够深刻,这是一定道理。了解得不深,了解得不彻底,随自己意思来说,哪有不错的道理?可是自己晓不晓得?自己决定不晓得,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贡高我慢。学佛学什么?学觉悟,自己觉悟之后,要帮助一切人觉悟。
  我们这个小道场是讲经教学的道场,我们九楼有一个祖先纪念堂也是教学的道场,教什么?教人敬祖先。孔夫子在《论语》里头讲得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建祠堂就是慎终追远。每个人对於自己老祖宗,千万年的祖宗还念念不忘,心地多厚!风俗淳厚就是从敬祖先、孝父母、尊师长而来的,所以祠堂是提倡孝道的。
  中国过去每个县市一定有三个建筑,第一个是祠堂,每家有每家的祠堂。现在祠堂废除了,我们建万姓先祖纪念堂,每个家庭私人的祠堂不要了,共同建一个,这有必要。如果没有了,用什么东西来提倡孝?孝道没有了,不得了,家就不像家,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原因在哪里?没有孝道。我们希不希望看到这个社会一切都不和谐,人人都自私自利,各个都对立,愿不愿意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最近这个世纪才发生的,演变到现在非常严重。再想想从前那个社会那么样的祥和,什么原因?孝道。孔孟常常赞叹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敬长,孝顺父母,孝顺祖先;弟,怎样跟长辈、跟同辈和睦相处。这两个字孝跟弟做得最圆满的,丝毫缺陷没有的,尧舜,所以孔孟对他赞叹到五体投地,仰慕,向他学习。祖先纪念堂是这个意思。
  我们希望学佛,学佛是一桩好事情我们知道了,这是世间最圆满的教育,我学了这么多年有一点体会。我看到全世界许多国家,许多族群,许多宗教,我在这里面体会到中国人的老祖宗确实智慧最高,发明的文字,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发明了文言文,承传最好的工具,永远不容易变质,你说这个工具多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最懂得教育,中国人教育它的特质、特色是家庭教育,全世界没有的。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未成童之前,童子。成为一个童子七岁,成为一个大人二十岁;二十岁叫成人,七岁叫童子。七岁之前,未成童之前那个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谚语里头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孩童的时候教就等於天性一样,养成习惯要在七岁之前。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生都不会改变,中国人懂得,中国人非常重视,所以母亲最伟大。孩童的教育是母亲教的,父亲要忙於工作,要忙於养家,跟儿女接触的时间少,母亲是一天到晚照顾小孩,尤其这么小的小孩不能够离身边的。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给小孩做最好的榜样,他从小就看到,自自然然他就学会了。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广学多闻,成就才艺;宗教教育是达到最后的圆满,特别是佛法。你看「雍正皇帝上谕」就晓得,他对儒释道三教可以说精通,他真修,他真干。佛教我们接触到之后,晓得这么好的教育,我们也要拿它来供养给祖先,让祖先也不寂寞。我们念佛堂天天播讲经的录相带,天天有很多同学在里面念佛供养,这是大孝!有人懂得,懂得他赞叹;有人不懂,不懂他毁谤,这个果报是属於他自己,所谓各人因果各人负责。
  我们的道场大家都知道,接受十方供养,报答十方施主、报答十方护法,我们这里供养牌位不收钱,跟一般道场不一样,我们这边所有一切法物也不收钱。今天上午我去参观书展,大概书展里头不卖钱的只有我们这一家,我们的书展是赠送的不是卖钱的。今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