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之洞评传-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鄙人之学术也。……《论语》日,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惟其独立,所以既和又能不同,既群又能不党,此鄙人之解经,即鄙人自处之道。”①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在之洞的往来电牍、信札中,每有“鄙人之不合时宜亦日甚”③,“朝廷责鄙人以固执”④,“性情不宜”⑤等语,但这些与其说是反躬自省自责,不如说是矜持的自夸自诩。而当他赋诗以言志抒怀时,这种情绪更是毫无遮拦地喷涌而出:
  湛思究理乱,搤腕规匡扶。
  稠人广如海,欲语气类孤。①
  小人工依附,祸福不自料,……
  志士贵自立,炙手耻眉奥。②
  孤芳诓免菉葹累,公论终无薏苡诬,
  旧德岿然资顾问,岂容挥手卧江湖。③
  皓皓不受浊流滓,怀沙惜誓将毋同。
  我本海滨士,独衔幽愤希高蹝。
  坐对天池一长啸,枯桑械械生天风。④
  处默固应浑众独,希声何用计成亏。
  宦海浮沉四十年,官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但之洞文儒清雅的书生本色却未曾一日消褪。“性好学,至老不倦。听政之暇,率危坐读书终日。”⑥“张自命名臣,实则饱含书生气味,尤重诗文。”⑦尽管殚心国事,无暇浅酌细吟,“诗学捐弃几二十年”,然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复以理咏自娱,而识益练,气益苍,力益厚,境地亦愈高愈深。”①从艺术上看,其诗并无卓拔超群之名篇足以传世,但“心思密致,言不苟出。用字必质实,勿纤巧;造语必浑重,勿吊诡;写言不虚造,叙事无溢辞;用典必精切,不泛引,不斗凑;主意必己出,勿袭故,毋阿世;要旨真性情,称心而出”②,故亦不乏清新、隽雅之佳作,如:
  少乞残杯道已孤,老官检校亦穷途。
  荣名敢望李供奉,晚遇难齐高达夫。
  凭仗诗篇垂宇宙,发挥忠爱在江湖。
  堂堂仆射三持节,那识流传借腐儒。
  又到山寒木瘦时,黄鸡白日去如驰。
  诗才己为尘劳尽,霜鬓室教海内知。
  送远添愁身是客,解忧无效酒亭卮。
  梦争王室须惊醒,栖马依墙龁断萁。
  老去忘情百不思,愁眉独为惜花时。
  阑前火急张油幕,明日阴睛未可知。
  故人宿草已三秋,江汉孤臣亦白头;
  我有倾河注海泪,顽山无语送寒流。⑥
  政事繁杂,军务倥偬,之洞于万忙之中,仍不失文人雅兴。他“性喜山水林木,登临啸咏,兴来独往,于各省程途所经,遇有名胜,虽冒雨雪必往游览。”①从他为数颇丰的纪游诗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曾登临剑阁雄关、黄鹄矶头,拜谒杜工部祠、黄陵庙宇,纵览西山流云、华岳飞瀑,领略赤壁壮景、隆中秀色。尤其对于先贤故址,之洞更必往凭吊,以寄托哀思。对于年久失修,衰败荒芜者,还下令重行修葺。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张之洞致电琼州道台,令其修治闳整苏东坡祠,并表示愿捐千金以为兴工之助②。
  把赏古玩,是中国文人风雅趣味之一。之洞于此亦不乏兴致。光绪九年(1883年)底,他于太原给京师的朋友王廉生去信,“附去三十金,敢恳过市时代求有风趣物事数品,以娱劳人新年,破书弃扇皆好。如价贵不足用,乞示知补寄,幸勿以一无所遇见覆也。”③
  ①《李文忠公全书》电稿三十,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②《全集》,卷一百七十,电牍四十九,致江宁刘制台,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此又见《张文襄幕府纪闻·五霸罪人》:“李文忠电奏有曰:‘毋听张之洞书生见解。’当时有人将此语传于张文襄,文翼大怒曰:‘我是书生。他是老奸巨猾。’至今文襄门下论及李文忠,往往痛加诋詈。”
  ③《全集》,卷八十三,电奏十一,行在军机处来电,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
  ④辜鸿铭:《张文翼幕府纪闻·书生大言》。
  ⑤《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送冯竹儒》。
  ①《世载堂杂忆》第90页。
  ②《全集》,卷一,奏议一。
  ③见《全集》,卷二,《详筹边计折》。
  ①《全集》,卷三,奏议三,《请劝俄主除去苛政片》。
  ①《全集》,卷二百十四,书札一,致潘伯寅。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八,《抱冰堂弟子记》。
  ③《全集》,卷二百十九,书札六,与樊云门。
  ④《全集》,卷九十二,电牍七,致东兴邓钦差等。
  ⑤《全集》,卷一百二十,电牍三十五,致京饯念劬。
  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送冯竹儒。
  ②《全集》,卷二百二十六,诗集三,连珠诗。
  ③《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座主萧山朱尚书六十寿辰》。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东海行》⑤《全集》,卷二百二十五,诗集二,《汉上秦台》。
  ⑥许编《年谱》卷一。
  ⑦《世载堂杂忆》第82页。
  ①《全集》,卷二百二十四,诗集一,增祥跋语。
  ②张秉铎:《张之洞评传》,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72年版,第239页。
  ③《杜工部词》。
  ④《全集》,卷二百二十七,诗集四,《白日—首示樊山》。
  ⑤《全集》,卷二百二十七,诗集四,《情春》。
  ①许编《年谱》卷九。
  ②《全集》,卷一百二十二,电牍一,致琼州朱道。
  ③《全集》,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王廉生。

 
第三节“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
  据辜鸿铭回忆,他于张之洞幕府中——
  一日晤幕僚汪某,谓余日:“君言皆从是非上著论,故不能耸听。襄帅为人是知利害不知是非,君欲动听,必从利害上讲,始能入。”后有人将此语传文襄耳,文襄大怒,立召余入,谓余曰“是何人言余知利害不知是非?如谓余知利害,试问余今日有诺大家事否?所谓利者安在?我所讲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①明于公私之分,公而忘私,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被推崇的美德之一。历代先贤于此既有嘉言传世,更以懿行感人。先秦哲人韩非子论道:“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②宋代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的千古名句,将政治家公而忘私的品质升华到崇高的境界。而包拯、海瑞更以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政绩,赢得黎民百姓的“青天”赞誉。当然,先哲、贤臣们所谓”公心”、“公义”,非指全民利益,而是指君国的整体利益,张之洞的“公利”说也属这一范畴。
  综观张之洞一生,确如他自己所言,“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在明于公私之分,公而忘私方面,严以律己,终生不渝。这在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的晚清政坛中,尤显其难能可贵。之洞为表白心迹,曾以“广雅”为其于两广所设书院、书局命名。幕客梁鼎芬为此释曰:“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大而能正,公元愧焉。”④前文论到,之洞一贯主张“任人者治”,”凡百政事,皆须得人”。他任用属员的首要标准,是人品、气节。这也是辜鸿铭以他为“儒臣”而与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相区别的根据之一:“文忠(指李鸿章——引注)步趋文正,更不知有所谓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论功利而不论气节,但论材能而不论人品。”①之洞笃信“修己以安人”②,“其身正,不令而行”③的先儒教诲,认定“恤民必先恤官,治官必先治己”④,“官无瑕疵,四民自然畏服,不必专心致志惟务箝民之口,须当惠法兼施,尽父母斯民之道。”⑤他号召士子们,“廉正无欲,必有政绩可观”⑥,以清正廉洁之风,为下属作出表率。
  同治十二年(1873年),张之洞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后又简放四川学政。他裁撤陋规,两袖清风,以至于“还都后窘甚,生日萧然无办,夫人典一衣为置酒”。⑦升任抚督,官居二品,亦不讲排场,不事铺张。“自居外任,所到各省,从不用门丁,不收门包,不收馈赠礼物”⑧。于广东任内过五十岁生日,为拒收寿礼,干脆紧闭辕门,不纳贺客。广州明伦堂士绅“以公兴学育材,撰文为寿,媵爆竹三万,至辕门不得入。异归明伦堂燃放,时以为趣事”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抵任之前,他便致电江夏、汉阳两县:“十一月中旬到鄂,所有公馆及衙署供应,务从俭朴,不得华侈繁费,不准用绸缎锦绣燕莱,不准送门包、前站礼。一切使费,所有到任供张,如有公款,勿过领款之数,如无公款,用过若干,开帐照数发还,万勿故违。”①抵任后,又禁止官场赌博,演剧宴会奢侈,规定每宴客不得过五簋。
  之洞书生本色,笃嗜典籍、古玩。在山西时,有人以宋本经史五种为赠,“不索值,但乞在山西听鼓当差而已”。但之洞秉公处置,“乃峻却之”②。广东德庆县东有端溪水,其地有三洞,产良砚。唐人刘禹锡称“端州石砚人间重”③。但自明嘉庆年间后,停采已久。商人何昆玉以办贡乏材,请开大西洞老坑以采石制砚,获利颇丰。此时之洞已离粤赴鄂,“商人谓督部在粤未尝求砚也,乃寄十方至鄂”。之洞予以时价每方二十金,以为“不悖于古人不携一砚之义也。”舔犊情深,人之常情。之洞对长子仁权,亦十分宠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十八岁的仁权中贡士,赐同进士出身,韱分户部任职。之洞望子成才,“今洋务最为当务之急,故拟令其至海外一游,或可开扩胸襟,增益不能。”为此,他特致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