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思路”没有那样震聋发聩的力量和改天换地的影响力。但是,好“思路”,既符合中央的总体要求,又完全从本地实际出发,确能起到号召和组织群众的特殊作用,因而不容低估,应该下力量研究确定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不过,对基层来讲,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地方关键是抓好落实,是实干。而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虚掷在无谓的空泛议论上。更不能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思路”,“思路”花样翻新。
“思路”是实践的结果,检验“思路”的对错也是实践。干好了,就是思路对;没干好,说出花儿来也白搭!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不许愿 不让份 不买好
我的朋友在某市担任主要领导,在干部提拔使用工作中,他提出“三不”:不许愿,不让份,不买好。不许愿,就是在干部任用之前,不向干部许愿,开支票,搞承诺;不让份,就是在干部酝酿、沟通乃至讨论决定过程中,坚持原则,按干部任用条例办事,不说违心的话,不办违心的事,充分听取大家意见;不买好,就是干部讨论决定任用之后,不向被提拔使用干部表白自己的作用,让其只感谢自己。
这三句话九个字,包括了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全过程中应取的正确态度,我认为应该加以提倡。
现今“业余组织部长”多,传播干部变动消息的大有人在。“业余党委书记”也不少,一位干部在提拔使用前后,许愿、买好的人会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有些在干部工作上完全没有决定权的人,看到一位干部有提拔的希望,也会主动找上门来,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帮忙”。而一旦这位干部真的提拔使用,又会有不少人前来“邀功”,有声有色地描述“帮助”做工作的“经过”,言之凿凿地表白在班子会上力排众议的“壮举”。
尝闻,某市在差额选举副市长中,有位中层干部在拟选他人栏里被填上一票,会后竟有二十几人告诉他,这一票是自己写的。这位中层干部哭笑不得,当着几位好朋友说了实话:“这一票是我自己划的”。
还有些领导干部,每逢党委常委(党组)会开过,干部讨论决定完毕,分工找被提拔者谈话时,总是争先恐后,多多益善,而且千方百计向其暗示使用过程中自己发挥的作用。
可见,“三不”说到了点子上,针对性颇强,但要做到多数人(不说全部)如此,变成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也不容易。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以“三放”换“三不”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出任某县县长。在此之前,他一直做党务工作,他发挥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在班子建设上下功夫,注意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效果。 这个县前任县长在位十年,工作经验丰富,一个时期县政府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下阶段干什么,心中有数,遇有难题敢于拍板决策,这是他的优势。但也导致副县长们依赖性强,大事小情向他汇报,工作是被动型的,拨拉一下转一转,工作没有积极性,不敢负责。
针对这种情况和自身特点,我的这位朋友上任后,首先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提出以“三放”换“三不”。“三放”,就是作为县长对副县长:要放心、放手、放权;“三不”,就是副县长要加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做到不偷懒,不耍滑,不藏奸。
思路调整之后,各位副县长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纷纷主动谋划分管系统怎样打开工作局面,把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了几个人的积极性。过去对县里批地、批工号颇有非议,现在县长将此事交给分管副县长,副县长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建委、土地、房产、统建办等多个部门的意见,并采取招标竞卖的办法,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既提高经济效益,又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副县长们被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
新县长上任时间不长,就出现连续三起突发事件。一起是矿区工人因企业破产生活困难闹事事件;一起是火灾事件;一起是医疗事故。三起事故基本同时发生,县政府在县长的统一组织下,有关副县长分兵把口,各负其责,人自为战,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既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又没有引起震荡,酿成大的事端,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更可贵的是,三位副县长敢于负责。当矿区工人阻拦铁路运输的关键时刻,分管副县长挺身而出,当机立断,采取强制性的有效措施;当医疗事故的受害者提出无理扩大事端的要求时,另一位副县长及时识破并加以坚决制止。还有一副县长负责消防工作,主动承担火灾的责任,迅速处理火灾事故。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是做党务工作的,还是做行政工作的,除了自身钻研业务、精通业务外,还应该努力当好班长,把一班人调动起来,争团体冠军。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工作。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别让屁股指挥脑袋
我在市里工作的时候,有位中层干部负责机构改革工作,对于县、区一些综合部门实行垂直领导颇为积极,后来他被调到县、区作行政主要领导,最坚决反对中层一些部门上收。在市里召开的有关座谈会上,他发言踊跃,态度鲜明,论据充分,言辞激烈。
市里一位领导半开玩笑地问他:“你职务一变,对待同样一个问题,怎么态度判若两人了?”他笑笑说:“屁股决定脑袋嘛!”
这位干部讲得坦白,“屁股指挥脑袋”,形象而贴切,反映了现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类似的事例很多,比如某位文化部门负责文物保护的干部,被调至基层担任领导职务。这个基层单位有一个闻名于世的文物景点。原来这位干部在文物保护部门工作时,更多地是强调保护,反对过度开发利用。到基层后则积极主张充分利用这个文物古迹,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对限制和保护措施则颇有微词。
还有的干部,原来在甲部门担任主要领导,同乙部门就某一法规条款争执不休。一段时间后,该人由甲部门调至乙部门工作。再讨论同一问题时,这位干部却一反常态,完全站在乙部门的角度说话。
在某县也有这样的情况:原来县人大专门委员会同县政府一些部门就工作监督问题争执不休,观点相左,闹得不可开交。县委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换届时特意把政府经济部门的老同志安排到人大相关的专门委员会,以为这样可从组织上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事与愿违,政府部门的老同志坐到人大之后,力度更大,更加难以调和。
有位新过来的老同志,看到政府部门报来的材料,笑着说:“这份材料玩了许多技巧,没有说实话、报实帐、讲实情,这类把戏我在政府部门时也耍过,但比这高明得多。这是小儿科!”
“屁股指挥脑袋”的危害是明显的。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由于受这种倾向影响,往往争论不休,长期统一不了思想,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贻误了决策的时机; 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作,由于本位主义作怪,不能认真落实法律、规章、规定,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果。
解决这种倾向的办法,还是应该从提高干部素质入手。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服本位主义,秉公执法,照章办事。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共产党员还要讲修养,讲觉悟,讲道德,而不能让个人主义和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成为时髦!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少点“内紧外松”
多少年来,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一直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所谓“内紧外松”,就是让少数人知晓内情,而多数人却被封锁消息而蒙在鼓里。
我在基层工作时,曾遇到过两起突发事件,都或多或少受“内紧外松”的影响。一起是“扎错针”事件,涉及600多个小学生。事情发生在基层,学校组织给小学生扎预防针,本来应做“皮试”,然后再正式扎针。由于护士马虎大意,忽略了“皮试”这个环节,引起数百名儿童有过敏反应,有的发烧呕吐。下面想自己消化这起事故,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有些孩子病情加重。最后市里多次被学生家长围攻、冲击,市委、市政府机关好长时间不能正常办公。基层单位更是狼狈不堪,将近半年时间无法正常工作,他们为封锁消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再一起是金融方面的突发事件。市里一家证券公司发放国库券,证券公司老板私自将钱拿到外地搞房地产,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钱变成了一个个半截工程,损失惨重。有关人员为了稳定认购国库券群众情绪,避免恐慌,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方法,没有及时向政府通报,采取补救办法,制定周密的防范措施,以致越演越烈,酿成了金融风险。
近些年来,我们一再提倡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但往往集中在不疼不痒的事情上,多数情况下还是流于形式。真正触及要害问题,还是不愿痛痛快快公之于众。以至于拿“内紧外松”来遮掩。
当然,有时搞“内紧外松”,骨子里还是一个不相信群众的问题。我们总是教育群众转变观念,而自己的“官”念往往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这种“内紧外松”的办法,实质是对自己权力的过分自信和过分迷恋,总是担心“外松”后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对群众的不信任。实际上,信息的封锁往往加剧而不是减少恐慌和混乱。只有全面公开信息和真相,才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关注力。而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