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滋味,而想吃掉它。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此话虽显挖苦刻薄,也确实值得深思。
前些时肆虐的非典病毒,经过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病人身上的冠状病毒同果子狸身上的病毒具有同源性。因此呼吁,对高危野生动物应采取应急措施,停止一切捕猎活动,禁绝一些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入市场。然而,部分人冒着生命危险,仍然什么都敢吃。田间地头的大老鼠和未经烹调的生鱼片,仍受食客的欢迎。在南方某地的餐馆里,师傅最善烹调各类山珍美食,最出名的是“四大美人”宴,即西施猫、貂禅鼠、昭君兔、贵妃蛇。仅仅田鼠就可以做一个“九式鼠套餐”,做法有红烧、白灼等。
“吃”,已经吃出了疫情,影响了经济,吃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吃得四邻不安,举世恐慌,还不应该进一步检讨“吃”的问题吗?!
一把赢把把输
市纺织厂王厂长是个有名的老面瓜,偏偏工厂效益不错,四面八方都来蚕食,连居委会、环卫所、驻地小学也不落后,老面瓜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倒也相安无事。
这个厂的税务征管员李科长,也是蚕食队伍中的一员。过去小小不然的事情很多,诸如外出旅游、朋友聚会、年节送礼、购买时令服装等等,都要掏王厂长的腰包。鉴于李科长身份特殊,加之数额不大,少则数百,多则几千,王厂长心知肚明,二话不说,一律照付不误。
这次李科长喜分新居,需要一笔装修费,开出的价码是 5 万元。王厂长尽管心疼,还是不愿意得罪李科长,一咬牙一跺脚,给了。没想到时间不长,李科长欲壑难填,提出再要 5 万元。王厂长到了忍耐极限,但也不敢轻易发作。
事有凑巧,王厂长在一次聚会中遇到了市税务局长,两人很熟,闲谈中提及此事,说完又后悔了,话已收不回来。税务局长对这种明显的勒索行为不能坐视不管,但也轻描淡写,免去其科长职务、调离现工作岗位了事。
从此以后,纺织厂的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那位李科长变为李干事之后,由工业分局调到税检分局工作,他首先检查纺织厂的欠税问题,拿厂办一个小卖店开刀。小卖店是安排该厂下岗职工的小商店,本小利微,勉强维持,工资不能正常开,欠税也在所难免。李干事从小卖店开张之日查起,竟查出需补交100多万元滞纳金,小店难以承受,只好关门大吉。
采取同样的办法,李干事又查了卫生所、托儿所等福利单位,同样有欠税问题,同样需交数额颇大的滞纳金,也只有关门黄铺。
与此同时,这个厂税收征管员换上了张科长,不再采取合作态度,完全“公事公办”,没有一点商量余地。
王厂长到这时才明白,得罪一人得罪一群,从此纺织厂的事更难办了。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假汝之名
前些年讲到新的不正之风特点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意思是有些人钻政策空子,采取“变通”的手法违背政策。现在随着时间推移,国家逐渐走上法治化轨道,党的政策变为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权威性提高了,但是漠视法律的仍有人在,采用各种方法达到个人目的仍不鲜见。这种人“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看起来办事中规入矩,都按程序走,无懈可击,但是他们规外设规,法外施法,“弯弯绕”之后,到头来往往还是转进他们的圈套。“你有规定,我有定规”,可作为对这种现象的概括。
其实,许多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尽管工程承包已经立了法,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布,必须公开竞标,必须组成小组进行评价,以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但有些发包方早已“成竹在胸”、内定有人,法定程序只是拿来为其服务以披上合法外衣而已。至于如何实现其意图,方法多得很:或者向投标方泄露标底,或者向其透露设计意图,或者向评审组面授机宜。对于投标人中的“搅劲孩子”,可以少分一杯羹以堵其嘴;对于不识时务公开上告之人则施以制裁。在这里,法规条款被其变味后成了遮羞布。这种情况并不鲜见,田凤山在地方工作时就玩过这类把戏。还有选拔任用干部,尽管中央已有专门条例,规定得明明白白,但也有人塞进私货,如通过“过细”工作争取民意,在“考核”环节中寻找缝隙。尽管招收公务员规定严格,程序环环紧扣,看似很难作弊,但“面试”环节仍有伸缩性。还有“中考”“高考”,应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公正的,其实也不尽然。比如,“中考”可以“三好学生”“特长生”加分,“高考”可以采用“扩招”“特招”的方式达到目的。为了提高贷款质量,银行贷款目前规定极严,要求每笔贷款都要过几关,诸如经办人初审,处(科)会审,行长办公会终审,还有实行责任追究制,但真要执意给某人贷款,方法还是有的。真是如果法律法规有知,面对此情此景,也会惊呼:“有多少‘猫腻’正在假吾之名而行之啊!”
当然,上面所述各项法规的落实现状,也不尽然,也是千差万别,程度不一,问题各不相同。究其原因,也不排除现有法规尚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执法人的素质,因为到任何时候法规都不能做到天衣无缝。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摒弃关系出干部
有一个流传时间很长、流传范围很广的对联叫:“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在这里,“行”或“不行”的内在缘由,是“关系”到位,或者不到位。
有的地区或单位,每年都要成批成批地提拔使用干部,其中不乏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人才,但也有数量不等的被提拔者,完全是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缺德少才,不干工作,没有政绩,按“四化”衡量一化没一化,却能青云直上,安排在关键、要害岗位,使人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其实,都是“关系”作祟。
“关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多种多样。纵观世间百态,总的“宗旨”,无非是“投其所好”四个字。现在一位领导到一个新的地区或单位工作,首先要接受一些干部“喜好什么”的“考察”。坊间就此戏言(其实也是真话):新来领导“不怕爱好多,就怕没爱好”。贪财的,假以钱财;贪色的,荐之美色。附庸风雅之人,还可赠之古玩名画。靠“送”形成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可谓“牢不可破”。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欠债”早晚要还的。
这里,“送”的多寡,要视当权者的胃口大小而定。有的领导贪欲无边,简直是“无底洞”,送少了不起作用。据说有位领导,其下属为了找他办事,东挪西借,凑足数万元送给他,竟然没留下任何印象,下次见面时,居然不认识,还要问人叫什么。也有的送少了还有副作用,当权者认为是瞧他不起呢。
当然,也并不是有钱就能送出去,“有猪头找不到庙门”的也有人在。过去有句话“能挣会花”,现在还得加上个“有钱会送”。“送”的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总结出“经验”:一是送礼要抓住时机。一般选在过年过节的日子,有病住院、出国考察的时候,子女或本人结婚、老人故去的关口。这个时候送礼,理由显得“正当”,送起来自然,容易笑纳。而且既显出送礼人通情达礼,又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感情,比“临时抱佛脚”强。临时送礼,功利性太明显,有时让人反感生厌,也易落下“权钱交易”的把柄。二是送礼要给人以安全感。不是谁的礼都能收,谁的钱都可要,“聪明”的人一般情况下,要对送礼人有所了解,知根知底,“谨慎”选择。对那些看着就“眼晕”的人,是要退避三舍的。当然,也有的当权者来者不拒,无所顾忌,颇有明目张胆、明火执仗的味道。
“关系”要想充分发挥作用,还要编织成“网”,形成《红楼梦》中说的“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人际关系网。于是,同学会、同乡会、同业会等应运而生,频繁聚会,同气相求,遇有大事小情,纷纷出动,能行风的行风,能行雨的行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现今,编织一张完整的网,不仅中间层要形成阵势,结交要广,人气要旺;上面还要有“根”,即后台,根越粗越好,越硬越佳;下面也要有“须”,有雄厚的社会基础。“网”,俗称“圈”,圈里人即是家里人,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做。这种“网”编织精密,运用得妙,是可以把“圈”里人一个一个捧上去的。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慎防“数字”出干部
偶有这样的事,一个地区或单位的经济发展每年都是“两位数增长”,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其领导干部一个接一个提拔使用,而一旦接替人选中来了个“较真”的人,把“老账”都翻腾出来,弄个底朝天,竟发现“增长数字是假的”,“账目是编出来的”,“窟窿硕大”,“负债是惊人的”。
有些领导喜欢用统计数字说话,因为数字最能反映事情的真实性,重视数字无疑是求实精神的体现。然而有些数字难于统计,更难于检查,因此具有欺骗性。比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数字,某人好人好事做了多少件,某单位开展谈心活动多少次,一帮一结对子结了多少个;乃至开展微笑服务笑了多少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多少吨,喷洒消毒水多少次,消灭苍蝇、蚊子多少只,等等。
也有些数字是可以统计的,但如果不注重检查核实,难辨真伪,也会闹出笑话。如有的地区植树造林,每年植树多大面积,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