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从”道了,“顺”道了(“大顺”)。   
  大道至简,理论修法,只一个字——“大”!领悟这个“大”字,就是突破思维,开显自性。“同于道者”,就是同于“大”;修道者,就是修“大”。时时以“大”来要求自己,就是佛家的直指涅槃妙心,也是儒家的“止于至善。”佛家的六度波罗蜜,就是这个“大”字;儒家的“明明德”,还是这个“大”字;佛陀的“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地藏经》)正就是显这个“大”字。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有多大,则天有多大(空大),地有多大(色大),人有多大(识大)。何谓也?佛陀称地、水、火、风、空、见、识为七大,其机制原理仍在“道大”上。   
  佛陀说:“汝元不知,如来藏(道)中,性色(地、水、火、风、空、见、识)真空,性空真色(地、水、火、风、空、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楞严经》)所以,老子的四大,佛陀的七大,归根结底,还是显这个“大”字。佛陀曰:“善男子,觉性遍满(道大),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圆觉经》)“遍满”者,亦显道的周遍之“大”也!“觉性”遍满,正是老子讲的“道大”。“觉性遍满”故,六根、六尘、四大皆因“觉性”“大”故都“大”。因为,“夫唯道,善贷且成”,“循业发现”。老子还讲:“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二章》)“白”、“方”、器”、“音”、“象”等,皆是极性世界中的极性属性,是六尘之物,但用个“大”字,就消去了极性属性和极性观念。所以,突破思维,开显自性,这一“大”字是无上法宝!缘此,希望吾人一切皆“大”,就万事大吉了!老子的“三宝”亦是这个“大”字的体现。   
  9、“慈”——无能胜;利乐有情   
  “慈”者,愿人得乐;“悲”者,拔人以苦。悲心易而慈心难。同情弱者、济人困厄、拔救苦难等的悲心并不太难,但愿人得乐,愿人财、色、名超过自己,愿别人的孩子优于自己的孩子,如此等等的慈心很难发出。只有心大到与道“大”相比时,才可能有慈心的开发,尤其无私的大慈心。所以,老子的“慈”宝,是直接显示道“大”属性的。开显了慈心,才有勇。   
  “勇”者,大誓大愿也,非俗人之勇(俗人有拼命之勇,义士有舍身之勇,但均非智慧慈心之勇)。慈心之勇是无所得智慧的大誓愿。如佛陀的“一子”想之慈心,还有佛陀为他人得乐而为完满无上菩提之大愿,能舍头目髓脑、江山城池、妻子儿女等,此“勇”是以无个人所图的智慧大愿大誓为前提,这种智慧的大誓大愿之“勇”,来自道“大”的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要求。此“勇”能消除极性,突破思维,开显自性。故这种慈“勇”是悟道得道之法宝。如无这种慈心而勇,就是小心、私心之勇,那势必要极化极性,流入有所图的追求中,故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此非专指世间攻伐卫守之事,乃主要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事(世间之事的对应乃是真理在不同层次上的全息现象)。   
  “夫慈,以战则胜”,是大誓愿引导下的精进进取、必胜信念,以及最终证得无上菩提的成功;或说,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慈心,促进完成无上菩提大愿,以此愿力圆成佛果,这就是“以战则胜”。慈心的大誓愿不退,处于不退转境地,就是“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道救人成就道果,就让人们早日开显慈心,以慈心的开显,来巩固修道的成果,来圆满无上菩提的大愿,这就是“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庄严佛土   
  “俭故能广”。“俭”者,澹泊寡欲之意。澹泊寡欲者,不奢侈浪费;不奢侈浪费者,不暴殄天物;不暴殄天物者,能惜物爱物。实际上,“慈”心是道“大”属性体现在人上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俭”德是道“大”属性体现在物上的“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说,“慈”宝爱人,“俭”宝爱物。爱人爱物,达到无弃人、无弃物,自然心量广大。这就是“俭故能广”。   
  “舍俭且广”者,是指不爱物的心量广大。这种心量广大很危险,很可怕,它会发展到挥霍浪费,奢侈无度,暴殄天物,从而导致人物乖违,人与自然不和谐。于是,人与物间极性极化,最终是死路一条。老子的“慈”在佛家讲,就是“利乐有情”;“俭”则是“庄严佛土”。佛家讲依报正报,众生生存的环境条件的果报称依报,如国土大地、房舍器物等;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称正报,如身相大小、五官相貌等。依正二报,都是众生业力的展现,都是自心循业所现的量。“利乐有情”的“慈”心,是改变正报业因的根本;“庄严佛土”的“俭”德,是改变依报业因的根本。“慈”、“俭”二宝,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内容。   
  11、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则爱人,愿人得乐,其内容是舍己为人,先人后己;“俭”则爱物,愿物各得其所,顺其物性,护物、培物、育物、惜物,为物行方便,为物劳作。所以,“慈”、“俭”二宝的成就,必显出“不敢为天下先”的无求、无欲、无私、无为的品质。因“慈”人、“俭”物,利乐有情,庄严佛土,有情无情,悉是他无求无私服务奉献的对象,故必然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因为此,故能于有情无情皆自在,不被人物所转,不二相分别,没有极性观念,不执人物之情。“慈”、“俭”亦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慈爱人非著人我相,俭爱物非著贪物心。无我为谁求安乐呢?但愿众生得离苦!无我哪来的众生呢?“故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度”,爱一切物又总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能看破放下,于物自在,于人自在,“故能成器长”。另一方面,“朴”散为器,人与物、依正二报,皆是“朴”散而成的有形有相之“器”。见相不著相,见相能见性,自是大解脱,“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争先恐后,一定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幻为实,认假为真。于是,总是执著挂碍,于人、物不能自在,必二相取舍,极性观念丛生,终无解脱之日,死路一条(“舍后且先死矣”)。另外,“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周流天下,遍满十方,人、物皆“道”所现。“道”外无人、物,人、物外无“道”。敢为天下先者,终是敢为“道”先;敢为“道”先,则无明炽盛,极性极化,不顺于“道”,于“道”乖违,必是绝路。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亦是“同于道”的具体体现。人能守此三宝,必能“同于道”,“道亦乐得之”。故持此三宝,是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人人可操作的法门。   
  12、“无相、无念、无住”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   
  老子曰:“大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大象”者,大道也;“执”者,持也。“执大象”者,“同于道”也,与“道”无失也,得无生法忍也,不退转也。以理相讲,“执大象”者,已能不动周圆,因为没有极性的界相分割与阻隔,一相无别,故喻为“天下往”。吾人无量劫来,将原本一相的无形“大象”,被极性观念、识心思维极化分割为无数阻隔界线,故不能畅通无阻。其小心眼只是为“我”,心识感觉不出吾人六根之相界,妄立主客,人我对待,从而事事处处无不受极性观念的遮障。在粗相中,个人、集团、民族、国家、社会无一不在极性束缚中竞争、斗争、战争,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达不到,怎么“天下往”呢?人与人有人我的极性对立,家与家有我家你家的极性对立,集团之间有我们你们的极性对立,民族之间有同异(风俗、文化、信仰等)极性的对立,国家与国家有明确国界的极性对立,人与自然界也有主客分立的极性对立。从极性的细相讲,吾人一念无明,就产生见相、能所、主客等极性观念,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意识,无不是极性属性。所以,二相分割,内外皆不能“天下往”。“执大象”了,极性“无生”了,自然就“天下往”。一个“执大象”之人,内无极性心识,外不被境物所转,而能转物。佛陀讲:“若能转物,即是如来。”(《楞严经》)吾人最大的分别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