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375-刘荫柏说西游-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相互破解之法,能系铃也能解铃,没有绝对的东西,小说中“三羊开泰”就属解困之法,属吉巫术之范围。巫术中施巫与解巫,实际上是双方用巫术进行较量。小说中悟空与二郎赌斗变化,是双方进行巫术较量。后来在车迟国,悟空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祈雨、猜物、砍头、剖腹涤肠、下油锅,都是巫术中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与较量方式。    
    巫术文化意味着主观的异化与客观的神化,它幻想控制住某种现象以补救理智经验之困乏,它始终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巫术信仰是与人类深切的需求、人类的恐惧与希望、人类的热情与情操、即人类的谋生目的、自信与对极限的探求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形式逻辑对与错、是与否下结论,而必须以辩证的唯物的观点,以客观的历史的观点来认真对待它、分析它。尤其是在远古的巫术中,有时含有古人对自然科学“先知”性的探索,浓缩了人类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予以足够重视。


第二部分三教合一庄严体(1)

    《西游记》小说从题材上看,显然是弘扬佛教的,它的主线就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与佛教紧密相关。从故事情节看,对道教贬词较多,不仅取经途中车迟国、比丘国、朱紫国、灭法国等的国王,都受到化装成道士的妖魔蛊惑,而且还有不少妖魔也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如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乌鸡国假国王青毛狮子精、黄花观百眼魔君、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君等无不如此。其实吴承恩在宗教上并无偏私,对佛教也不乏微词,不仅对佛教教义每有诙讽,甚至对佛门圣地灵山,佛门祖师如来都有所批判。吴承恩对佛教、道教的批判之语,甚至愤激之语,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借题发挥。吴承恩本人虽以儒为主体,又兼受佛、道二家之影响,即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三教合流”思想。故在《西游记》中一再表示要持论公允,不能偏颇。    
    儒、道、释三家,自汉代就发生摩擦,道教因与儒家同出于本土,本就有不少共同的东西,故较早就有“同流”之况。佛教因是从古天竺传入,其中对忠、孝的漠视令儒门不能容忍,故多次出现大的争端。佛教最初不以为然,甚至造出些伪经抗衡,但后来知道儒家之说乃中国之本体,不可摇撼,遂一改古天竺之旧说,也走上“同流”之途以自存而求发展。道、释二家自汉代起,一直到清代,斗争都没有停息,在六朝时,在唐代和元初,还发生过最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长期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合一”的倾向,隋唐的文中子王通就是这方面释氏源流杰出的代表,而宋金时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嚞则表现得更明显。王嚞创教之初就冠以“三教”二字,在诗文中多次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大弟子马钰在诗文中劝僧道合同,不要互相诽谤:“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他的另一高足弟子邱处机也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王嚞还提倡教徒除读《道德经》外,还读儒家《孝经》,佛教《般若心经》(《西游记》讹为《多心经》)。这种三教同流的思想发展到明代较为通融,所以出现了在元人《画像搜神广记》基础上编成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使儒、道、释之间不再互相排斥,而是“合一”并携手共进了。吴承恩因生活在三教合流思想较为通融的时代,所以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三教合一”的庄严体。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亦音译作须浮帝、苏部底、须扶提,意译作善见、空生、善观、善吉。须菩提是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家中很富有。传说在尊者出生的那一天,家中财宝、用具忽然消失了,家人大惊,就请相师来说究竟。相师认为这是件喜事,家生贵子故室内财宝一时皆空,这象征他是解空第一人,故可取名空生,而且认为这是大吉大利事,又为尊者取名善吉。相师的话安定了家人的心,三天之后家中财宝、用具又恢复了原状。尊者从小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乐施好善,后来出家投身佛门。过去僧人每日托钵乞食,遵佛陀法制,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必需经过,而须菩提不依此法,一离精舍就与同门分道而行,他一人威仪齐整,乞富不乞贫,为此遭同门反对。他却义正词严回答,我乞富不为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家中富有也不要出家学道了。穷苦人家,自己生计艰难,我们不去救济他们,再去乞食增加他们负担这不合适。此外,他对“无常”、“空”、“般若”学理解精深,又是以悟性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在佛学中,尤其是大乘佛学中,以般若为中心,对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须菩提因精于此道,被佛陀称为“解空第一“。事见《增一阿含经》、《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等。而对我国影响甚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第577卷)就是佛对须菩提提出27个问题加以解答的。须菩提尊者在小说中称须菩提祖师,显然又带有道教的味道了。他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另名,“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状,佛教禅宗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觉性,只要明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可见祖师修行之处又有佛味了。而这位师祖作了一首《满庭芳》,并谱成曲子教附近樵夫唱,曲中又教人“静坐讲《黄庭》”,即《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这是一种以命功修炼为基础的性命双修、炼养结合的养生之法,显然又是道教中人,故樵夫称祖师为“神仙”。悟空寻找到古洞,随童子入洞天,见“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旁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诗中描写的这位祖师,亦佛亦道,已呈“同流”之势。祖师收悟空于门下,问其姓氏根源后,给悟空起姓名:    
    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第二部分三教合一庄严体(2)

    祖师道:“……排名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起姓孙,“正合婴儿之本论”,这是道家之论,而取名“悟空”,又分明是佛教之观念。须菩提因对“解空”之理领悟最深,故为孙猴子取名“悟空”是非常合适的。    
    悟空“在洞中不觉六七年”,一日祖师开讲大道后,问悟空想学什么,并举了“术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中内容: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字门中之道……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综上所述,“术门”乃术数学中求神问卜之术,“流字门”乃兼融诸家之杂学,“静字门”乃将道教修炼内丹之法与释门禅功、戒、斋合为一炉之法,“动门”乃道教炼外丹之方。足见这位祖师既不是正统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纯正的道教徒,他不仅是“三教合一”庄严体,而且还是兼通三教九流的大杂家。除此之外,这位祖师还涉世极深,知道世道的险恶、人情浇薄,以及全身之策。悟空在修成大法后,一次不慎,受师兄弟所激,在人前“卖弄手段”,惊动了祖师,祖师大怒将悟空逐出师门。在临别之前,祖师语重心长道: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感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愿离去,但因祖师态度坚决,悟空“只得拜辞”。祖师在分手时又一再叮嘱:“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悟空从此“不敢提起师父一字”,而且从此一别师徒再未会面。所以悟空后来大闹天宫,惹了大祸也没有“牵带”祖师,而这位祖师在小说中就此隐而不显了。悟空就是在这门庭里,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明白了世道人情,学会了许许多多本领,成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齐天大圣了。    
    正因为悟空也成了大杂家,不专门宗哪一门,哪一派,所以在他一反天庭被封为齐天大圣,住在天宫里“齐天府”后,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友,他与“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和“普天星相,河汉群神”都关系甚好,大多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不拘门第尊卑。悟空的这种观念,也表现在小说的其他情节中,还上升为一种政治观,如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作者借悟空之口对车迟国君臣僧俗临别赠言:    
     “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