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日午时三十分,近四百架轰炸机、俯冲轰炸机从苏联境内的三个空军基地起飞,对由吉林通往沈阳、长春的公路;由哈尔滨经吉林通往平壤地铁路;由沈阳通往平壤的铁路,实施了大规模的轰炸。
“这是黑色的一天。”
后来的日本二战史学家在谈及这一天的苏军空袭时。往往都会说上这么一句话,而在实际上,对于那些日本移民来说,这也地确是黑色的一天。
在吉林的郊区,近十万的日本侨民等候着可以承载他们南下抑或是东进的列车到来,毫无疑问,聚集在这一带的庞大侨民数量,无论对于铁路运输还是对于公路运输来说,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此时恰好是关东军作战的艰难时期,司令部方面要想调集这么大规模的运输力量。也着实的不容易。就这样。随着运输地迟滞,在吉林一带地日本移民越聚越多。而在制空权全部丧失的条件下,这其中蕴含着多大地危险实在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有人会说,仗都打成这样了,还去顾虑那些移民干什么?尤其是日本军人,他们原本就不是仁慈善良的物种,他们还会考虑移民?其实,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司令部不得不去考虑他们的移民问题了,毕竟在吉林近郊的不是一千抑或是几千的移民,而是数万近十万的移民。如果在满洲的军队,连自己的移民都无法保住,那么对于士兵的士气而言,将会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甚至于今后的作战能否继续顺利展开,都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关东军司令部才在保证将后续部队运往前线的同时,竭尽全力的要将这批移民运入关内。
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由于战争之初对战场制空权的丧失,日本关东军几乎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绝境,他们就像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在西线所遭遇的情况一样,无论是后勤运输还是兵团行进,都面临着苏军来自空中的肆无忌惮的打击。而对于日本移民的政策,早在战争之处,作为东线战役总司令的楚思南,就做出了很系统、很强硬的对待政策,按照他的说法,在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挑唆与驱使下,凡是进入日占区的所谓日本移民,已经完全失去了其作为平民的资格,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国际法中所规定的平民所应享有的战争保护权益。“他们已经成为了某种程度上军人,作为奴役另一民族的参与者,他们已经成为了法西斯追随者,对于这些人,我们的政策,而且是唯一的政策就是,要嘛投降接受审判,要嘛被直接消灭,没有中间道路可行。”
战争是残酷的,而战术则是不择手段的。当近十万日本移民拥挤在吉林郊区等待南下的时候,苏军方面同样想到了一个可以沉重打击日军士气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堪称庞大地空中轰炸与地面进攻计划出台了。
十一日下午一点二十分,四十架苏军俯冲轰炸机飞临吉林南郊日军驿马邬车站,在这个规模并不算很大的日军军用车站上,如今滞留着日本移民上万人。这些可怜的人期盼在这里可以等到南下的火车,从而搭载着他们脱离战争苦海,但是很可惜。他们首先等来并不是盛满希望的火车,而是播撒着死亡火种的苏军轰炸机。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这一批苏军轰炸机并没有将这个不起眼地小站作为直接的打击目标,他们地原定计划,是炸毁这一带的铁路干线,从而截断该地区日军的运输能力。正因为如此,在一点二十分的时候,这一批苏军俯冲轰炸机先是从车站上方掠过。而没有发动对面目标的袭击。
但是,飞机掠过时那隆隆的马达声,令原本潜藏在车站附近原中国民居内的日本移民惊慌失措,他们按照之前受过地防空训练,纷纷从民居内逃散出来,四处寻找着可以隐蔽的场所。一时间,四处奔走、如同鸭群一般的逃难者,拥堵了小站附近的街道、旷野。殊不知,他们的慌乱,令原本正在通过望远镜寻找轰炸目标的苏军战机观测员很快发现了这里的异常,随着苏军俯冲轰炸机编队的调头,史无前例地灾难出现了。
伴随着战机俯冲时所发出的刺耳尖叫声,一团团巨大的火光在盲目奔跑的人群中升起。一串串激射的机炮、机枪子弹,如同耕犁一般肆无忌惮的收罗着生命地祭品。在那浓烟与火光的映衬中,一具具原本鲜活的躯体,被残忍的撕成碎片,四散纷飞的肉块与肢体,毫无规律的散落地面,它们用活生生的事实,向这个世界阐述着战争的可怕,阐述着血肉之躯在铁甲飞弹的面前,是如何的脆弱无力。
身处战争中地人都具有劣根性。这句话在实施进攻地苏军飞行员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驾驶着屠戮生命地战机。这些战机每一次俯冲都锁定了人丛最为密集的地方,看着那些在地面上仓皇奔逃的人们。他们往往是一个俯冲中,先投下两到三枚的炸弹,然后就是机枪、机炮全开的一轮扫射。看着那些倒地呻吟、四处翻滚挣扎的伤者,这些飞行员才能体会到心中的无比快感——他们已经打红了眼睛,哦,应该说是杀红了眼。
二十七分钟,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空袭整整持续了二十七分钟,当四十架苏军俯冲轰炸机志得意满,升空返航的时候,他们身后那原本完好的地面,已经成为了满目疮痍的陈尸场。用哀鸿遍野、死气冲天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里的凄凉。就在这短短二十七分钟的空袭中,滞留在这个车站的日本移民,共有三千余人伤亡,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和儿童,真可谓是损失惨重。
同样是在这一天,原本预定要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半岛清津一线发起进攻的罗米佐夫部苏军兵团,突然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南发动了攻势。该部苏军沿鸭绿江西岸向南延伸战线,直插吉林东部地区,并力图向吉林南部继续推进。与此同时,三线方面军的两个德军机械化师,沿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南下,他们避过了正面日军的堵截,将兵锋的利刃,直插到长春与吉林之间的要害地带,彻底切断了这两个地区间日军部队的联系。
截至到十五日,苏军三线方面军的德军部队,同四线方面军两部,在吉林南郊地区成功会师,从而,预示着集结在吉林地区的两个日军师团以及近十万人的日本移民,成为了瓮中之鳖,其灭亡之日屈指可待。
通过十二月份的半个月的攻势,日本关东军指挥部门察觉到了苏军这一步的作战意图,毫无疑问,他们是打算在这个阶段的战役中,夺取包括沈阳、长春、吉林乃至于通辽、抚顺在内的满洲大部分地区。同时,苏军一部对朝鲜半岛全罗道地区的攻势,也预示着苏军对朝鲜半岛的军事企图。总结这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内的战况,关东军司令部地所有指挥人员心中充满了绝望。短短不到两个月,关东军共损失部队将近八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战役发起之初就已经全军覆没的空军力量。这场该死的战争该怎么打?还有没有出头之日?包括梅津美治郎在内的关东军高层没有丝毫的把握,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感觉到失败的阴影正在向他们的头上聚拢。
就在前线苏军连续向日军防御纵深地带大规模挺进地时候,满洲苏占区内,楚思南的一系列新命令开始下达。就在返回东线战场地十一日夜晚。在哈尔滨的远东战区临时指挥部内,楚思南会见了东北抗日联军周司令员。经过彻夜不休的交谈,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协议。
自十二日开始,一份份的秘密电文,由临时指挥部下达到了苏占区的各个方向,紧接着,大量头戴兽皮搭帽、身穿灰布棉袄、足蹬布底棉鞋的抗联部队在苏占区内涌现出来。他们手持着有楚思南亲自签名地手令,赶赴那一座座原本由苏军士兵把手的日军军械库。于是。一时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换防行动,在苏占区内二百七十三原日军军械库前展开了,排成队列的苏军士兵,在与前来的抗联部队进行了简单的洽商与命令核对之后,交出了各个军械库的防务,从而,也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不计其数地武器装备,交到了抗联部队的手中。
据战后的不完全统计。从苏军进攻满洲开始,直到关东军缴械投降的几个月时间内,仅苏军第一、第二两线兵团,就先后向抗联方面转交各式火炮三千七百余门,坦克六百余辆,各式枪械近十万支。日军军用仓库六百八十余处,另外,还有部分松花江日军的水上舰只。据原抗联的一名军官会议,在苏军占领沈阳之后,曾经将日军在该地区最大地军用仓库——苏家屯军用仓库交给抗联看守,他们打开仓库,“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
楚思南这一道命令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似乎不问可知了。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大批原抗联的部队。手持着全日式的装备,在大量日制坦克的配合下,开赴关内,从而给于了华北日军最为沉重的一击。
当然,一趟莫斯科之行回来之后,楚思南所下达的命令,绝不仅仅只是这么一条,同离开前相比,如今的他显得更加雷厉风行,更加铁血果断。就在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他返回东线地第二天,伴随着交接防务命令地下达,另一条针对于日军战俘的迁移命令开始下发。
按照这条命令,苏军设立地各个日军战俘营开始向哈尔滨转移,当然,哈尔滨并不是这些日军战俘所要去达的终点站,相反,这里仅仅是他们苦难历程的出发地。
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圣诞节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在哈尔滨集结完毕的三十余万日军战俘以及日本侨民,开始在苏军士兵的押解下,向数百公里外的阿穆尔共青城迁移。按照楚思南所划定的路线,这些战俘将经由共青城向西北继续进发,经过埃基姆昌、安特坎抵达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随即继续北进,经斯维特累、阿伊姆、乌斯季米利、阿姆加,最终抵达西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全部行程长达一千四百六十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