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不想在这时。有一个美中不足的消息传来。
庆州知州李复圭叛逃西夏!
王韶没抓住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林昭暗叫可惜,大为遗憾。
诸位夫人听说之后更是义愤填膺,嗔怒不已。夫郎之前落到那个境地,遭遇诸多危险,险些人头落地,罪魁祸首正是李复圭。报仇是必须的。故而他们一直都期待着将李复圭绳之以法,报仇雪恨的。
至于这位王韶将军,她们并不了解,但林昭却对其寄予厚望,想来也不同凡响。王韶出马,李复圭依旧逃走,只能说是人算不如天算,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事情绝对不能这么算了,这么大的仇恨,绝对不能轻饶。更何况。在大顺城,林昭曾当面发誓,要取李复圭狗命,为那千余将士报仇。
故而,对于李复圭叛逃一事。林昭无疑是非常愤怒的。新婚燕尔的喜悦之情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冲击,只是目前自己插不上手,且看朝廷如何应对吧!
相比之下,赵顼的心情就更糟糕。
认定了林昭通敌叛国,最后却查出来是一起冤案,一切都是李复圭炮制。他英明神武地识破了李复圭的奸计,派人前去抓捕。
可现实却给了他响亮的一巴掌,李复圭的叛逃无疑是让他脸上无光。
更加抬不起头的可能是王相公了,也许在此之前,王安石心中还有几分侥幸,想着会不会有什么误会。但此刻,当事实俱在眼前的时候,王相公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如此残酷,情况远比自己想想的要糟糕。
自己是那样的支持,可李复圭的回报着实是……叛逃西夏,真亏他做得出来!王安石有种深深的被欺骗的感觉,同时心中满是歉疚,太对不起林昭了。不过王雱确实另外的想法,李复圭去了西夏,就意味着许多的事情就此终结,不至于他被抓之后乱说什么。
王相公却没有儿子这么的心眼,只是觉得有负皇恩。故而早早地便向皇帝赵顼请罪了,饶是如此,言官们的弹劾就一浪接着一浪……
好在台阶已经有了,如此局面也完全在意料之中。故而赵顼并不惊慌,处理的从容不迫,最终是把王安石的相位给保住了。
西北的形势虽然糟糕,但好在王韶将庆州军接手了,否则边防可就要出大问题。只是李复圭跑了就这么算了吗?一来是颜面大失,二来也涉及到军事机密,绝对不能善罢甘休。
只是到底该怎么办呢?
此刻,赵顼也是毫无头绪。在大宋朝,他可以一言九鼎。可是西夏却是鞭长莫及。除非是西夏国主愿意听从圣旨,将其斩杀。
问题是西夏能乖乖执行吗?而今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赵顼只觉得颜面大失,随即下旨将李复圭的亲族,已经相关人等全部下狱,依法论罪。如此泄愤,或许心中会好受一点。
原以为西北就这么风平浪静了,至少暂时安定了,可惜事与愿违,不过月余之后,西北再次风云突变。
熙宁四年初,西夏再次对宋朝西北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彼时,寒冬已经渐渐过去,气候已经容许大规模的军事对战。西夏人没有放弃这个好机会,立即调兵遣将。
这一次,因为有李复圭协助的缘故,他们对宋军在西北的军事防御部署一目了然,进攻自然就事半功倍。
这场本该发生在熙宁三年的战争,因为林昭和李复圭之间的纠葛,从而延迟了几个月。而今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西夏大人一路更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本就不太平的西北再次动荡不安……
第三四三章不谋而合
西夏这次是铁了心了,李复圭突然对他们发起进攻的原因,他们并不知晓。即便是李复圭本人现在就在西夏,他们也无心去打听,这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事情,一旦造成了上伤害,是无法挽回了。
对于西夏而言,宋军的进攻已经让他们恼羞成怒了。毕竟他们才刚刚向宋朝称臣,向宋朝称臣,请求册封。宋朝这边刚刚答应,并且开放榷场互市贸易,不过数日之后,便突然发起进攻。
虽说没有对西夏造成什么太过严重的损失,可让西夏大失颜面。尤其是因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后果,使得西夏同时得罪了宋朝和辽国两个强大的宗主国,夹在中间无疑有些尴尬。
不止如此,就连西夏控制和影响下的那些小国也开始动荡,使得西夏的局势很不妙。如此形式下,不管是为了什么,对宋朝开战是必须的。一方面可以显示西夏的实力,挽回颜面,同时也是对周边国家的威慑与示威。
同时,内政上的考虑也很重要。梁太后好不容易平息了党项贵族对梁乙埋的不满,对于权力的掌控并不牢固。为了防止内部再生波澜,出兵开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符合了那些党项贵族,尤其是军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对外战争缓和内部矛盾。让众人将注意力转向宋朝的同时,也可以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握紧权力,扩大影响。
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梁太后也试图以这种方式发泄不满,挽回颜面。
莫名其妙的传言,让她的处境很尴尬。甚至连儿子都颇有微词,梁太后甚为无奈。
做女人难,做守寡的女人更难,做手握大权的守寡女人最难。
一个柔弱的女子,想要在虎狼环伺的西夏站稳实属不易。还能够如目前这般如鱼得水,更加不容易,梁太后的也算得上是女中豪杰了。
这次出兵宋朝便可见她的魄力,梁太后的想法很简单,想要借此机会找回面子。打压宋朝,从而谋求更大的利益。
有李复圭这样的向导在。西夏对于宋军在边境上的一系列部署都了如指掌。故而有针对性的发起进攻,效果非常不错。从一开始,西夏便有势如破竹的意思,初期成果非常不错。梁太后也因此信心满满……
数百年来,西夏人已经习惯成自然地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觉得宋朝人惧怕自己。所以只要不太过分。宋朝绝对会息事宁人了的。
事情果然如此吗?果真会按照梁太后预料的那般发展吗?
消息传到汴京城,皇帝赵顼勃然大怒,生气归生气,事情该如何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随即此事被摆上朝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宋时期,皇帝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如此重大的事情无法自己决断。何况赵顼也没有那个魄力。涉及到战争想要乾纲独断,是需要考虑风险和责任,哪个皇帝敢拿自己的江山社稷开玩笑?何况赵顼太过年轻,肩膀还有些稚嫩。
也许以前,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敢于做出什么决定。可是在林昭一案上,他的表现实在不好,虽说最后巧妙的遮掩过去,但是朝中大臣却多少都听说了一些事情。威望受损的情况下,赵顼不得已低调了许多。
还是听听群臣的意见。如此才可以更好的圣裁。
可有时候听群臣意见也是个麻烦事,事情刚一摆出来,大臣们便立即分成两派。
主战派和主和派,一如既往的的局面。
主战派的意思很明确,西夏是宋朝的臣子和附属。而今却公然反叛,大举进攻宋朝,乃是以下犯上,必须要予以严惩。否则大宋朝的尊严该往哪里放?大宋朝在西北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一句话,必须尽快出兵反击。
主和派也是有说辞的,他们认为西夏之所以出兵,是因为李复圭莽撞在先,主动进攻西夏,从而破坏了宋夏之间的和平局面。从道义上来讲,宋朝先是对西夏册封,然后出兵进攻,乃是言而不信的举动,西夏有此反应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宋朝理亏在先,如此情况下更需要的是讲和,并非开战。用他们的话说,已经有错在先,事情更为复杂了,不能一错再错,让事情更加麻烦。
当然了,主和派一如既往的一个观点。如果真的全面开展,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为严重。西夏进攻不就是为了一个颜面,为了钱财嘛。给他们都是了,花钱免灾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何必要较真呢?
朝堂上立刻泾渭分明,分成两派,对峙十分明显。
说来也巧,主站的大多是旧党官员,这些人都是以气节著称的。他们对颜面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国家尊严更是容不得挑衅。一旦退让,势必会让西夏气焰更加嚣张,越发的得寸进尺,情况将会更加糟糕。他们义正言辞,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态度十分坚决。
相对来说,主和的大都是新党的官员。他们之所以由此看法,除了财政方面的考虑之外,是有一些私心的。
一旦开战会是什么后果不言而喻,有一点最为明显,开战之后国朝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西北。国家的一切都需要为战争服务,尤其是军费钱财这一块,支出耗费更大。要知道他们现在是在主持改革变法,处处都是需要花钱的。
如果开战,国家财政势必会被战争所捆绑,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变法的推行。或许其中有人是在担心如此对于变法成效的影响,也不乏许多人是担心他们在变法中的利益会受到损失。
当然了,这也与战争的规模有关系。规模小,花钱也就少,规模若是大了。可能内政方面的许多改革多半会停滞不前。
故而,这件事如何决断,不同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动机和理由绝对不是那么纯正,考虑国家之前,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这也很好的迎合了一部分有“恐夏症”的官员。故而支持者着实不少。
皇帝赵顼很是无奈!
他的为难之处正在这里,他是有雄心壮志的,按照最初热血上头的愤怒,他是很想出兵开战的。可是转念一想,不免又有许多的顾虑,此一战打赢了还好。若是打输了呢?这是自己登基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若是战败必须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对于以后的军事谋划,大臣与战士们,甚至包括自己的信心都是大有影响。所以赵顼不得不慎重,说实话,他现在当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他最初的想法是隐忍。等过几年继续实力之后,然后再好好的教训西夏。寄予厚望的便是王安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