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个月,梁师都起事的消息越过黄河,传到了河东,那里也有一位军将举起了反旗。
那位我们已经介绍过,那是马邑郡的校尉刘武周,同样,刘武周也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定杨可汗。
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动乱的冲击波抵达了黄河上游。
两个月后,四月初三,金城郡(甘肃兰州)。
金城郡的郡治在今天的兰州市城关区,这一天,城内十分热闹,金城令郝瑗摆了酒席,犒劳城内的将士。郝瑗是个负责任的人,不久前,为了对付郡内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特地募了数千兵马,发了铠甲武器,吃完这顿酒,就准备出城剿匪了。
酒席上,郝瑗号召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出城努力砍人,为国争光。说这个时,郝瑗没想到席上有人准备用他的兵马为自己的事业开光。
吃到一半,有人掀翻了酒桌,打烂了酒杯,拔出了刀剑,冲将上来,一把擒住了郝瑗。
然后,当头一人转身,喝住了目瞪口呆的士兵,下了一个命令:“开仓赈施!收捕反者。”
很快,粮仓打开了,金城郡的官吏被抓了起来,也就是说,此人造反了。
造反者是金城府校尉薛举,这位仁兄是本地豪强,家里有钱,身边有朋友,这样的人在乱世中不造反那就有点浪费了。起事后,薛举自号西秦霸王,名称跟西楚霸王项羽有点相近。这个称号还算实事求是,一来,薛举起事之地确属西秦,二来,薛举确有霸王之力。介绍此人时,史书用了容貌瑰伟,凶悍善射,这倒常见,不常见的是后面这个形容词:骁武绝伦。在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的传记里都没有这样的词语。可见,论武力值,此人实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人。更威猛的是,他还有一个叫薛仁果的儿子,多力善射,号称万人敌。
虎父豹子,这一对父子搭档开张以后,势头很猛。招集群盗,攻城略地,兵锋所指,攻无不克。没用多少时间,就占据了陇西全境(陇山之西),拉起三十万的队伍。
薛举高举猛打,将另一个人逼上了梁山。
三个月后,七月初八,武威郡(甘肃武威)。
夜已深,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还没有睡,此时的他全身铠甲,紧张地聆听着外面的一切。
很快,外面喧哗声一片,李轨霍然起立,跃将出门,身后,是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甲兵。领兵出来之后,李轨径直扑向了郡府,在那里,他碰到了已经攻进城的外兵。
里应外合之后,李轨擒住了郡城的官吏,第二天,李轨便打出了他的旗号——“河西大凉王”。
跟梁师都、刘武周、薛举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同,李轨起事并不是有什么大的想法,他只不过是想保住家业。
李轨家是武威郡的大族,家大业大,又偏偏靠近薛举的金城郡,薛举起事以后一定会前来叨扰(也就是打劫)。而指望隋朝官员保护乡邻就不太现实了,于是,李轨联合郡内豪杰,直接接了隋朝政府的班。
事实证明,靠天靠地靠政府还不如靠自己,起事没多久,薛举果然来了,李轨集结兵力,击退对方并趁势攻占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掌控住河西五郡,也算做大做强了。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梁师都、刘武周、薛举、李轨这四位都是当地豪强,也都是隋朝军府的军将。造起反来,起点很高,步子很大,基础很牢,对于李渊来说,实在都是劲敌,但对于李渊来说,这四位又各有不同,他们有隐患最大的,有威胁最大的,有可以拉拢利用的,有势头最猛的。
最猛的是薛举父子。
薛举很生气,他气的是李渊,算起来,他是四月起的事,比李渊还早了一个月,可李渊不讲先来后到,睡了懒觉还赶了早集,竟然趁他在陇西扫荡时,抢先占据了长安。
到了此时,薛举才发现没抢先占据长安的劣势来。李渊在长安称帝,有高大的宫殿,有无数的人才,当然,顺便提一句,薛举也称帝了,号称秦帝。而且也比李渊早,但称帝这种事,又不是抢注商标,谁抢在前头谁就正宗,事实上,称帝好比房地产开发,讲的是地理位置跟配套设施,秦帝地处中华郊西,没有宫殿群,没有文武百官,没有正宗的皇家礼仪。搞起来不伦不类,跟李渊比起来,薛举也就办了一草台班子。
都是皇帝,差别咋这么大呢?薛举决定从李渊手中夺过一切。
下定决心之后,薛举派遣万人敌儿子薛仁果攻下秦州,紧接着,又向凤翔发起了攻击。从地图上如果将兰州、秦州、凤翔画一条线,就会得到一支箭,箭头的位置正指向长安。
李渊,把你的长安让给我!
显然,李渊也注意到了薛举的不合理诉求,为了回绝对方,他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去迎战薛举的万人敌儿子。
拼爹的时代还未来到,现在是拼儿子的时候。
【失败初体验】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的十二月,北风在陇山之上翻滚,薛举的内心也感到了一丝寒意,就在不久后,他的万人敌儿子薛仁果被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从扶风赶了回来,此次交战,损兵一万,李世民还一直追到了陇山脚下,要不是大冬天不适合举行登山活动,说不定李世民就攻到了他的帝都城下。
逐鹿太凶险了,这位史书记载骁武绝伦的大汉并没有一颗大心脏,一败就准备投降了。他召集自己的百官,小心翼翼地问了一个问题:“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虽然要投降,还是要讲面子的,自己毕竟是皇帝,别开了皇帝投降的头,另外,投降的前景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
百官群策群力,成功找到了皇帝投降的案例,从前人的经验来看,投降后前景看好,虽然当不成皇帝,但基本上能维持荣华富贵,他们举出了赵佗、刘禅跟萧琮,阿斗兄的事地球人都知道,其他两位跟阿斗兄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曾经是皇帝,但都投了降,投降之后,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薛举松了一口气,原来还有退路。可刚放松,有人快步走了上来,此人是卫尉卿郝瑗,虽然是从三品的官,但管的是军器仪仗,管的事不重要,所以站位比较靠后。从后面快步走上来,还费了不少力气。
“皇帝失问也!”
一句将薛皇帝否决之后,郝瑗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刘邦,另一个是刘备,大意是刘邦当年被项羽打得四处逃亡,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丢了,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陛下怎么失败一次就想投降呢。
言下之意,陛下您老婆孩子还在,着什么急啊,再坚持一会儿。
查了一下,这位郝瑗不是别人,正是当日的金城令,那天被薛举发难劫持,现在竟然当了薛举的高官,还挺身而出为薛举打气,这大概就是得了传说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
要当刘备,还是当刘备不成器的儿子刘禅,这不是一个太难的选择,薛举马上表示,上面那个问题是用来试各位的,结果显示有的人意志不坚定,这一定要改。有的人很好,要继续发扬。总而言之一句话,咱们还接着干。
可是怎么干?
从事实来看,郝瑗不但意志坚定,还是一个有水平的谋士,很快就为薛举提了一个建议。
联络梁师都,厚赂突厥,集结兵马,进逼长安。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休整大半年之后,薛举卷土重来,这一次,他没有再走经南面凤翔的老路线,而是选择了从北面的泾州进攻,这样的目的大概是为了更好地跟北面的梁师都打成一片。
七月,薛举进逼高﨡,在这里他碰上了前来迎战的李世民。
大家估计注意到了,我将这一年标为了武德元年,武德是唐朝的年号。也就是说,这一年,李渊正式称帝,李世民因为晚出生,所以没当上太子。
李世民是身为元帅,统领着唐朝的八总管兵前来的,而薛举是上阵父子兵,据后面分析,老薛家不但领来了大军,还把整个行政班子都从秦州领了过来,大有整体搬迁长安的意思。一个孤注一掷,一个全力以赴。薛举要雪仇,并告诉世人,他的儿子不是好欺负的,而李世民需要证明自己是李唐最杰出的王子。
这都碰上了,那就打吧。
奇怪的是,李世民进入高﨡之后,就搞了些如挖沟起垒之类的基建工程,根本没有出战的意思。薛举也不怕差着辈分,天天前来叫阵,可李世民就是不出来。
史书记载,李世民病了,得的是疟疾,这种病通过蚊子传播(灭蚊工作很重要啊),发病很快,症状有打摆子、高热等,生了这样的病当然没办法跟薛举决战。但李世民不出战,似乎不只是生病的原因。
躺在病床上,李世民叫来了他的两位助手,行军长史刘文静跟行军司马殷开山。交代了一句话:“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也。俟吾疾愈,为君等破之。”
刘文静大家都熟,是李世民的铁杆跟班,这位殷开山原是吏部侍郎,也是李世民的亲信。此人是南方人,老人们都说南方人狡黠,这话可能冤枉了不少南方纯厚忠良,但绝对没有冤枉殷开山。
下来后,殷开山把刘文静拦到一边,说了一句挺激人的话:“秦王是担心你退不了敌,才专门交代此句,现在对方听说我秦王生病,肯定轻视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威风看看。”
大家看,这世界上就不缺惹事的人,自己想干,却挑着别人出手。当然,也不缺一挑就着火的人。刘文静头脑一热,立马拍板拉出部队列阵。史书记载,刘文静没有打报告。
刘文静们领着部队出城,在城外一处叫浅水原的黄土高原,摆开了部队,准备搞一次大阅兵,以振军威。
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军威是打出来的,而不是阅出来的。就在刘文静检阅八总管的大军时,薛举的骑兵潜行在浅水原之下,绕到了唐军的背后,并在唐军最散漫的时候及时发动了冲击。
战斗结果如下:唐军大败,八总管上一个败一个,数员大将被抓,士兵伤亡半数以上。李世民弃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