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英两国的政治和军事首脑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谋划着彻底摧毁法西斯轴心
集团的作战方略。史迪威将要承担的使命,与这次会议有着直接关系。
史迪威向陆军部报到后,来到陆军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处。在那里,他遇到了曾
和他一起在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现在
是作战计划处的副处长,不久前刚刚晋升为准将。他告诉史迪威,阿卡迪亚会议已
根据去年美、英两国商定的原则,确定了“欧洲第一”的战略,也就是先集中力量
战胜德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日军暂取守势。美国根据这一战略正在拟定一项
“黑色作战计划”,准备派遣远征军横渡大西洋,在法属西非登陆,作战目标初步
定在达喀尔。陆军总部已决定由史迪威来指挥这次进攻战役。
马歇尔挑选史迪威来担负这一任务,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次行动是美军在战
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必须由一名最出色的军官来指挥,以确保首战必胜。
马歇尔让他的助手马克·克拉克准将对全军的将级军官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史迪威
在所受教育、部队训练、作战思想、指挥艺术、军事经验和应变能力等各方面,都
名列前茅。特别是他坚定、自信、刚毅、果敢的典型的美国军人性格,更使得这一
重要使命非他莫属。
第二天,史迪威开始阅读各种文件,研究非洲战场情况,准备“黑色作战计划”
的各项具体方案。但是,由于美、英两国在战役决心和作战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
以及战场形势的急剧动荡,阿卡迪亚会议期间双方不断发生争论,使得各项作战计
划一直变化不定。根据丘吉尔的意见,美军的作战目标由达喀尔改到了离欧洲更近
的卡萨布兰卡,“黑色作战计划”也被代号为“体育家”的新计划所取代。史迪威
和一些参谋人员,随着首脑们战役决心的更改,起草了一份又一份的作战方案,包
括“灰色计划”、“紫色计划”、“鸟计划”、“酒计划”,但一切都没有最后决
定。
史迪威心绪烦乱,最初的冲动和热情,已经变成了担心和忧虑。从世界战争的
全局来看,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明显处于劣势,而大西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尚未被
德国完全控制。美军首先从西北非登陆,与东北非的英军汇合,尔后以非洲为基地
向欧洲反攻,应当说在战略设想和战役决心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英国人急不可耐
地要求美国立即采取行动,主要是想把美国尽早拖入欧洲战场,把他们身上的重负
压到美国人肩上。罗斯福为了紧紧拉住英国人,不顾军方的种种反对意见,同意接
受丘吉尔提出的以卡萨布兰卡为目标的“体育家”计划,并且准备在1942年春天就
匆匆动手。
史迪威在他的日记里发泄着对罗斯福的不满。他把这位美国总统戏称为“我们
的孩子”,认为他像个孩子似的“感情冲动”,“心血来潮”,“异想天开”,被
英国人玩弄的把戏所欺骗,“对英国人言听计从”,“把我们逼进了一项鲁莽而糟
糕的计划之中”。史迪威认为,在战场形势变幻不定,兵力装备严重不足,海空军
掩护毫无把握,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贸然派遣美军长途远征,其结局难以
预料。美国已无力承受再一次失败的沉重打击,“万一失败,谁又愿意做这样一次
行动的替罪羊呢”?
这时,史迪威已能经常见到马歇尔和史汀生了,他向两位陆军首脑谈了他的一
些想法。他认为,美国应当研究和制定一项全面的基本战略,同时认真做好战争准
备,待拥有绝对制胜的把握,并赢得有利的作战时机时,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马歇尔和史汀生也有同感,但是,“罗斯福是个难以对付的家伙”。“最上层的决
定实际上是由‘海军帮’作出的”,他们两人也无法立即说服罗斯福改变主意。关
于“体育家”作战计划的会议,仍在一次又一次的召开着。
此外,史迪威还焦虑地关注着太平洋战场,日本人的疯狂攻势像一团乌云,时
时笼罩着他的心头。1941年12月25日,香港的英国守军向日军投降。翌年的1月2日,
马尼拉失陷,驻菲美军退往巴丹半岛,处境十分危险。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
马来亚的英军向新加坡方向退却。史迪威担心,如果形势这样发展下去,不等美国
在大西洋发动攻势,亚洲和太平洋就已经成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他没有理
由反对“欧洲第一”的战略,但是,目前对美国构成最直接威胁的实际上是亚洲的
日本。陆军中不少人认为,“我们应当首先扫清太平洋,然后再转向东面”。这不
是没有道理的。据当时的民意测验,有62%的美国公众赞成把全部或大部分战争力
量用于打击日本,只有25%的人支持首先集中力量战胜德国。
史迪威还想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同盟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对中国
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这意味着中国在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达4年半之后,仍然不得
不承担起牵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任务。中国会怎样看待这个间题呢?他们能继续坚
持下去吗?1942年的元旦那天,马歇尔找史迪威谈话,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珍珠港事件的当天,蒋介石
就召见美、英、苏三国驻华大使,主张成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军事同盟,共同对轴心
国作战。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文告,正式对日、德、意三国宣战。12月11日,蒋
介石又致电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提议在重庆召开对日作战问题的联合军事会
议。他还特别召见一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将军,要求美国出面制定一
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联合军事行动计划,以及军事互助协定方案。
12月23日,阿卡迪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
举行。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中国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美国陆军航空司令勃里特、
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韦威尔作为本国代表出席会议。不幸的是,会议一开始,三国的
“同盟关系”就出现了裂缝。中国为协调各国的作战行动,主张研究和制定一项全
面的对日作战计划。美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基本上支持中国的意见。但是英国却
对中美两国心存介蒂,不愿让两国染指其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韦威尔蛮横地拒
绝讨论一项全面的计划,只同意研究加强缅甸防御问题。
中国对英国素来就心存不满。自中国抗战以来,英国人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矛盾,
做了不少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1938年,英籍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将中国的关税收
入转存日本银行;1939年,英、日达成初步协定,承认日本对中国的占领;1940年,
英国先是将中国政府在天津的存银5369万元交给了日本人,后来又封闭了滇缅公路
运输3个月;这次会前不久,驻缅甸的英军又在仰光劫夺了美国援华的150辆卡车和
一批武器弹药。现在英国人还是只顾自己保卫缅甸,丝毫不顾及同盟国的利益。
蒋介石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悦,面露温色地说:“讨论来,讨论去,都只谈保卫
缅甸,没听见一句支援中国战场的话。不知英、美两国以后是否还支持中国抗战?”
何应钦也随声附和着委员长,怒气冲冲地说:“中国愿将在缅甸的所有租借物资全
部退还美国,撤回中国驻缅甸人员,停止中、英、缅的一切合作。”
美国代表见状,急忙出面调解。勃里特一面大谈一旦缅甸落入敌手,美国的租
借物资也将无法运抵中国;一面又提出建议,将“支持中国战线”的内容写入会议
文件。蒋介石也深知确保滇缅路运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清楚难以说服英国,
只好作出让步。会议终于达成了一项以保卫缅甸为主要内容的“远东联合军事行动
初步计划”。两天以后,何应钦和韦威尔又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重庆会议的风波传到华盛顿,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美国虽然把与英国的同盟关
系放在第一位,但对拉住中国也十分重视。如果中国战场能有力地吸引和牵制住日
军,那就会大大减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压力。中英关系的不睦,特别是英国对华的
轻视态度,实际上损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史汀生对英国人传统的傲慢和骄横深为
反感。他批评韦威尔“过于武断,不讲方法,还以旧日的英国方式对待中国”。马
歇尔直接给韦威尔拍去一封电报,充满忧虑地指出,日本正在利用香港、马尼拉等
英、美殖民地的陷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对西方特权的宣传攻势,企图以此来瓦
解中国的抵抗。因此,应当让中国增强对英美的信任,理解英美的诚意,“使他们
确信我们在远东有着共同的目标”。罗斯福甚至曾要求丘吉尔把韦威尔从那里调走,
以平息蒋介石的不满。
在极力弥合中英关系的同时,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蒋介石的抗战
热情。12月29日,马歇尔向阿卡迪亚会议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成立以蒋介石为
最高统帅的盟军中国战区,并在中国成立盟军的联合作战参谋部。丘吉尔最初对此
不以为然,他认为美国对中国在目前战争中所能作出的贡献估计过高,但罗斯福最
终还是说服了他。第二天,罗斯福把这一安排电告蒋介石。蒋介石非常高兴地表示
同意,并要罗斯福派出一名美军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1942年1月1日,
26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意见和安排,中国作为四
大国之一,列于美、英、苏之后,在宣言上领衔签名。丘吉尔虽然拿不出充足的理
由反对此事,但心里是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