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勉强去了,回来便列了一张日军素质优劣对照表,长处列了6点,列出的缺点却有
26条,其中不少条是在中国的外国人都会有同感的。然而,使史迪威精神上真正受
折磨的是美国政府在日本侵略面前的消极被动态度。例如,美国仍在向日本出售废
铁,他所希望的那种行动协调一致的军事抵抗始终没有出现。
    1939年5月,又一个美好的春天,史迪威离开他最钟爱的中国古都北平。依依惜
别之情,在他心底深处掀起层层涟漪。他们一家人从天津乘船前往塘沽,同行的还
有使馆馆员的妻子埃德蒙·克拉布夫人。当他们要在甲板上打开午餐篮子准备聚餐
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具溺死的男尸从船旁漂过,那具男尸的双手还紧紧地抱着一个
淹死的孩子,孩子身上系着一块船民用作救生工具的木板……。大家默然无语,收
拾起午餐食品,回船舱里去了。正是:渤海湾里远航船,血雨腥风不扬帆;京华四
年转眼过,再见京华难上难。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二章  厉兵秣马
               德魔日寇逞凶狂,绥靖政策终泡汤;
               亡羊补牢犹未晚,晋阶加官备战忙。
    话说 1939年9月,史迪威乘坐一艘陆军运输舰,经过长达4个月的海上漂泊,终
于回到了美国。从战火纷飞的中国大陆踏上离别四年的美国土地,史迪威似乎到了
另一个世界。这时的美国正沉醉在罗斯福“新政”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之中,人们对
欧亚两大洲日迫一日的战争威胁表现出近于茫然无知的冷漠。史迪威虽然回到远离
战争尘嚣的祖国,并且刚刚得到一个令人喜悦的消息,但他的心里一点也不感到轻
松。
    那个好消息是他在回国的航程中听到的。8月3日,当他乘坐的运输舰驶近檀香
山时,美国的广播电台里公布了他被晋升为准将的消息。原来,乔治·马歇尔就在
史迪威离华前的几天,越过了32位军衔比他高的军官,出任陆军代理总参谋长。马
歇尔没有忘记这位曾与之在欧洲战场、天津步兵第15团、本宁堡步兵学校三次共事,
并且十分赏识的老朋友、老部下。他上任后最先提名晋升准将的两个人里,其中就
有史迪威。史迪威的朋友们纷纷写信向他表示祝贺,特别是一些和他有着大体相同
经历的“不走运的中国帮”,更为他而感到高兴。他本人也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
欣慰,因为在军官生涯中从上校升为准将是一道不大容易迈过的台阶;而迈过了这
道台阶,就意味着年已56岁的史迪威还可以在美国陆军中大显身手。
    但是,晋升军衔的喜悦,并没有能冲淡史迪威心中的忧虑和怨恨。就在他踏上
美国土地的时候,德国于9月1日出动57个师、2500多辆坦克和2300多架飞机,对波
兰发动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德国的战争行动震撼了整个世界。不到一年以前,英
国人和法国人曾经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送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也信誓
旦旦地表示,德国绝不再提出任何领土要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但是,不到一年,德国的坦克集群就轰轰地开进了与英、法订有同盟条约的波兰。
事实已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人们,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绥靖和妥协,最终只能是搬起石
头砸自己的脚。
    刚刚从中国回来的史迪威也清楚地知道,东方的日本也是迟早要对西方国家惹
麻烦的。在中国,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那种大和民族不可一世的骄横和武士道精神
的战争狂热。1939年2月,日军占领了中国的海南岛,直接窥伺南洋一带的英、法、
美属地。6月,日军武力封锁了天津英租界。随后又在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里寻衅
滋事,向英、美施加压力。这种日甚一日的战争威胁,不能不使史迪威感到深切的
忧虑。
    然而更使他感到愤愤不平的,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法西斯强盗咄咄逼人的侵略
气焰面前,竟表现得那么麻木,那么软弱,那么无所作为。面对日本武力封锁天津
英租界,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竟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东京签订了《英日初步协定》,
宣布“完全承认”日军通过侵华战争所造成的既成态势。年初,罗斯福总统向国会
建议修改《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以便向被侵略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但是,
孤立主义者在国会辩论中明显占了上风,众参两院于6、7月间先后作出决议,拒绝
修改《中立法》。不少的美国人还沉溺于“孤立主义”的幻想之中,他们以为东西
两面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构成了美国大陆的两道天然屏障。只要美国不主动卷
入战争,谁也对它奈何不得。由于孤立主义思潮的盛行,使美国军方关于扩充编制、
更新装备的要求很难得到国会的批准。作为一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美国军人,
史迪威对这种在战云密布的情况下,仍然不重视充实美国国防力量的偏狭之见,心
中充满了怨恨。         史迪威怀着十分复杂、矛盾的心情,接到了对他的新的任命——出任驻扎在得
克萨斯州萨姆豪斯顿堡的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
    就任之前,他有一个月的休假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他先去了西点军校,向那
里的学员做了关于中日战争的专题演讲,介绍了日军的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也
介绍了中国抗战两年来的一般情况。史迪威用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经验,使这些未
来的军事指挥官得以生动地了解现代战争的进展。
    离开西点军校,史迪威又去了华盛顿,向统帅部详细汇报了中国战况。在那里,
他看望了身居高位、春风得意的马歇尔。马歇尔已在9月1日正式就任美军总参谋长,
并从少将直接领受了临时上将军衔。史迪威毫无拘束地向马歇尔陈述了对远东局势
的看法,表示了对美日之间不久就会爆发战争的极度忧虑。他认为,华盛顿的高层
人物对远东局势的危险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抱怨那些人也许根本就没看
过他在武官任上就远东问题所写的报告。
    马歇尔十分了解这位性格直爽的老朋友,对他在慷慨陈词中不时夹带的尖刻语
言并不在意。他认为远东形势确实十分紧迫,美国军队必须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他对史迪威说:“乔,你的任务就是到萨姆豪斯顿堡去,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9月24日,史迪威来到得克萨斯正式走马上任。作为一名将军,他已可以享受配
备一名副官的待遇。他想到了曾在中国跟随他四年的弗兰克·多恩上尉。多恩1923
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当时38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多才多艺,思想敏捷,是个
活泼潇酒的单身汉,还带有一点和史迪威极为相似的高傲。多恩愉快地接受了史迪
威的要求,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成了史迪威的重要帮手。
    史迪威所在的第2师,满员率只有50%。但这在当时的美军中已经很不错了,这
个师是美国仅有的三个编成步兵师之一。当时美国陆军总兵力只有17。4万人,在世
界各国武装部队的排名中,位于葡萄牙之后,保加利亚之前,名列第19位。除了第
1、第2、第3师是有一半兵力的编成步兵师外,另6个步兵师只是空架子,二个骑兵
师每师只有1200人,其他部队以营为单位分驻在全国130个营地。当年美国陆军参谋
部战争计划处曾呈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我国国防系统中最严重的薄弱环节》。
报告尖锐地指出,当时德国已拥有90个师,意大利能集中45个师,日本仅在中国战
场就使用了50个师团,而美军却连一个满员的战斗师都没有,这种状态已到了不能
容忍的程度。难怪史迪威和其他将军们对美国国防力量的不足与毫无战争准备忧心
仲仲、牢骚满腹。
    欧洲战争爆发以后,陆军的情况开始有了一点改善。国会批准了一项补充拨款
法案,给陆军增加了一些军费,同时还同意把每年度征兵16。5万人的限额,增加到
21万人。尽管军方对此并不感到满足,但在当时“孤立主义者”和“干涉主义者”
仍然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美军参谋部根据这一情况,决定将原来每师4个团,约2。2万人的四四制编制,
改为每师3个团,约1。1万人的三三制编制,并从原有的3个编成师扩大为5个编成师。
同时,在此基础上健全与完善军战术司令部和集团军野战司令部,以增强美军的机
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这次美军编制改革的试点,就选在了史迪威任职的步兵第2师。
    史迪威担任的第3旅旅长职务,井不直接管理部队。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师长沃
尔特·克鲁格将军,负责作战指挥工作。第2师完成三三制编制改革后,即投入了紧
张的冬训,并在次年1月组织了在新编制下的第一次野外作战演习。
    根据克鲁格师长的安排,史迪威在这次演习中负责指挥向美军发起进攻的假想
敌。多年军事情报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使他扮演起这个角色来显得得心应手。他指
挥的“侵略行为”,战术多变,打破了军事常规和传统模式,使整个演习极为生动
逼真。马歇尔参谋长亲自视察了这次演习,他对史迪威的战役设想、进攻的突然性
和变幻莫测的战术行动感到十分满意。这位当年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战术系主任,总
能在作战行动上出其不意,别出心裁。
    不久以后的5月间,美军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2师所在的第
3集团军7万多人承担了这次演习任务。这次演习是对实行三三制编制改革后美军机
动作战能力的首次全面检验,也是模仿德军初期作战的闪电战方式组织的一次对抗
演习。美军的所有高级军官都到场观摩了这次演习。
    演习部队分为“红军”和“蓝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