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着不让郁丽文更加发窘,郑子云轻轻地碰了碰陈咏明的后背,暗示他不要说明自己的身份,自己抢先介绍着:“我是老郑。”
陈咏明那两个孪生儿子,在门缝外打量着郑子云,然后又朝他挤眼睛,一会儿闭上左眼,一会儿又闭上右眼。他们不认生,也不像有些孩子那么“人来疯”。陈咏明和郁丽文不像别的父母那样,动辄呵斥孩子,或在客人面前,炫耀孩子的小聪明。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身心会健康地成长。郑子云也照他们的方式回了礼,两个小家伙认可地点点头,走开了。有趣。
下酒的菜是一盘油炸花生米,一盘松花。馅饼现烙现吃,又热又香,皮子煎得焦黄酥脆,咬一口直冒热气,烫得人吃不进嘴里去。
小米粥熬得黏黏糊糊,郑子云有好久没吃过这小米粥了。一顿饭吃得他浑身暖烘烘的。也许因为整个单元只有两间房子,空间利用得过于紧凑,比起他自己那个冷冰冰、空荡荡的家,这里的一切都让人产生一种对居家过日子的依恋感。郁丽文那疏淡的眉,娴静的举止,似乎把一切尖硬的、刺激得令人烦躁的问题软化了。
回到家里,已经是八点多了。郑子云感到心区又在隐隐作痛,今天太累了。但他还是铺开信纸,给宋克写了一封回信:宋克同志:很高兴地收到了你的来信,也很高兴听到曙光汽车厂两位同志的意见。
陈咏明同志在我们重工业部的长期工作中,特别在“四人帮”猖狂的时期,敢于抓管理、抓整顿,同“四人帮”顶得很厉害,把企业办成重工业部企业整顿的标兵。同时,在到曙光汽车厂工作后,又敢于挑重担,不怕困难,坚决地抓下去。
至于曙光汽车厂现在存在贷款很多,职工过多,质量不好等许多问题,是“四人帮”猖狂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不是陈咏明同志的责任。
现在各方面问题很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善于团结广大干部和群众,顶着困难上。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现在要表扬和扶持的是这样的干部。至于把问题都解决得很完善,则不是短时期的事。馒头不可能一口吃两个,重病病人也不可能刚退烧,赛跑就能跑第一。
天津蒋子龙同志写了一篇《乔厂长上任记》,各方面反映很不一致,确实作品中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根据当前各级干部的思想情况,敢于抓工作,迎着困难上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值得提倡的。文艺界的多数同志仍然主张支持这篇作品,我想可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我这个说明可能是不完善的,请予指正。并希望能把这封信转给曙光汽车厂的两位同志一看,如果他们有什么意见,希望给我写信,我们可以继续讨论这件事。
敬礼!
郑子云
又是一阵穿过后背的疼痛。心脏,它不肯合作了吗? 郑子云需要的是体力,是健康。他愿意在人生的战场上再多跑几步,而给后来的人,多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但假如它一定不肯合作呢? 还有许多事情要办啊……
在今年全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的年会上,还没有一篇论文讲到企业整顿以后应该怎么办。郑子云设想过重工业部向前发展的远景共十二条。现在只有一个雏形,他想五月份拿出初稿,六月出去试讲,征求意见,然后修改。九十月份形成文字,到一九八0 年底每条形成一本书,作为对企业管理干部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训练教材。
目前,国家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业式的管理水平上,必须在发展中巩固,在发展中提高。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非常重视体制改革工作,多种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企业管理工作如何现代化呢? 中央已再三指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讲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直接领导企业的部门,应该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哪些要求呢? 而许多企业的领导,还习惯于老办法。在经济问题上、技术发展问题上、干部使用问题上,还有很多跟不上形势的地方。这两年调整期间,重工业部各厂计划任务不足,工厂看到光躺在国家计划上不行了,必须同时自己找活干。对市场、服务、竞争多少有些理解了。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意义还有许多人认识不足,这些必然要反映到企业管理上。因此,不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现有的成绩也巩固不了。mpanel(1);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光靠老办法也不够了。一定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生产业务工作中去,大家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即将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要请经济理论工作者、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社会学研究工作者、企业的政工干部和部里搞政策研究的同志们参加。而那文章,正如叶知秋所说,却是通不过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还让头上那个箍弄得毫无办法,何况他郑子云呢。
压在枕头底下的手表,走得那么响,咔、咔、咔、咔,简直像个火车轮子在头底下转着,郑子云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手表,往脚底下扔去。
十
已经是初夏天气。中午休息的时间,也相应地延长了。对莫征来说,一个上午的活儿算不了什么,吃顿饭,稍稍地休息一下也就可以了。他希望午间休息的时间短一点,晚上早一点下班,然后回到他的小屋里去。那小屋里有他许多的朋友:音乐、书籍。他的琴弹得不好,他并不想当演奏家,只是琴键上响起和声的时候,他便觉得包裹在心上的那层硬壳溶化了。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过这样的话:“音乐,你曾抚慰我痛苦的灵魂,你曾使我的心恢复宁静……”准确极了。作家,那是无所不知的人。世界上有作家这种人,该有多好啊。有了这种人,莫征才觉得他在世界上,不再是孤单的。莫征奇怪,为什么书里的人物、书里的生活他是那样地熟悉,而在现实生活里,人和人之间却是那样陌生。
他们的苏队长丢了个钱包。那是在哪儿丢的,他自己究竟搞清楚了没有? 为什么队里的人,全用含义暖昧的眼光看着他,嘁嘁喳喳地、很神秘地不知在说些什么,等到他一走近,那嘁嘁喳喳的声音便戛然停止。他转身走开,那嘁嘁喳喳的声音便又响了起来。
有人绘声绘色地讲着耸人听闻的盗窃案,并且带着恶狠狠的口气说,不论作案人如何狡猾,到了准会破案。说完之后,还要威胁似的瞥上莫征一眼,那意思分明在说:我们知道,钱包就是你偷的,你等着吧,我们很快就会拿出证据。
好,莫征忍着。只要他们当中有谁敢当面指名道姓地侮辱他,他就用他这双手,揍他个稀里哗啦。用贝多芬和雨果对付他们是不行的。
今天,那钱包又在苏队长自己家里找到了。人们不过哈哈大笑一场,说几句苏队长“马大哈”就算了事。谁也没想到用一句友善的话,甚至用一道友好的目光,对他表示一点歉疚。现在,奠征倒巴不得他们当中有谁指着他的鼻子开骂,因为他的拳头正痒得难熬。
是的,他偷过。可是他们明明知道他是为了什么缘故,又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之下偷的。而且他早已不偷了。
莫征举起自己那双大手,仔细地看着。那双手,吃午饭以前刚刚洗过,很干净的样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像许多人的手一样,泛着健康的红色。那是一双平常的手,你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双诚实的手。但是莫征仍然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
要是这时有人经过,并且看到莫征这时的神态,一定以为他得了魔症。
莫征坐在草地上,把玩着那把修剪树枝的大剪刀,想着人们对一棵树倾注了那样多的汗水和关注:修剪影响它生长成材的枝权、给它松土、给它灌永、给它施肥、给它除虫……却没有人照料他,关注他,一个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也许是比植物更脆弱的东西。叶知秋是关心他的。可是,哪怕她的肩膀像石头那么坚硬,也支撑不了社会偏见对莫征心灵上的压迫。既是如此,他这棵歪扭了的树,又有什么资格来纠正另一棵树的错误呢? 郑圆圆那里,还有一把可以修剪他的剪刀。他的精神上所承受的全部社会压力,却靠两个女人的保护来平衡。生活竞把他推进这样一个狭窄的天地,这样一种等待施舍的地位。他还算什么男人。男人应该是强者啊。
莫征叹了一口气,丢开那把剪刀,脱掉工作服的上衣,把它铺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然后仰面朝天地躺下去。
树阴已经很浓了。身下的泥土,腾发着湿润的、清凉的、沁人心脾的气息。他把脸侧向一旁,细嫩的草叶,像温存的手指,抚摸着他那粗糙的、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和他干燥的嘴唇。
温存! 只有这青草、这阳光是慷慨的,它们对他应许了和别人一样多的芳香、温存和温暖。
白云悠悠地从蓝得那么温柔的天空上飘过。一只鹞子在辽远、辽远的天边,自由自在地飞旋着。有时就那么一动不动地平展着一对翅膀,像海滩上那些晒太阳的人,惬意地伸展着自己的四肢。
风儿轻轻地拂着,莫征的神思似乎已经随着轻风、随着白云飘去了。他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天边那只鹞子,或是一朵优哉游哉的白云,渐渐地睡着了。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他睡得太少。每天临睡以前,他必得读一段原文版的《悲惨世界》。为的是给郑圆圆讲完冉阿让的后半生和珂赛特长大以后的故事。
开始,这不过是叶知秋强加给他的一个任务,虽说是为了满足郑圆圆的愿望,同时也是强制他把法文重新捡起来的一个办法。
他不干。“干吗? 我又不打算考大学。”
叶知秋说:“不考大学就可以昏吃闷睡啦? ”
“不昏吃闷睡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