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猩骄霾患俚篮媳狈サ谋Vな遣豢煽康摹5浅戮济鞣炊猿霰希衔庋鍪峭舷婢暮笸龋荒茉斐捎欣诒狈蕉焕谖髂系木质啤R虼耍镏猩降谋狈ゼ苹荒苁迪帧!
湖南代表还到浙江、陕西、江西等省进行组织第三政府的活动,皖系卢永祥、陈树藩等一致表示同意。陈树藩虽然离开了西安,但是手中还有兵,愿意由陕南出兵湖北,与湘军在武汉会师。最使人莫测高深的是,直系军阀陈光远也同意组织第三政府,在湖南征求同意的名单上签了名,并向湖南代表胡瑛表示,湘军“援鄂”并不影响湘赣联防条约。其实,这位实力并不雄厚的直系军阀,既害怕孙中山出兵江西,又害怕李烈钧进攻江西,对湖南不得不竭力讨好,借以减少敌对的力量。赵恒惕还幻想吴佩孚能够同意组织第三政府,湖南代表赵冕携带这个方案到洛阳接洽,但是吴避不见面,所以这个方案始终没有向吴提出来。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二部分第五十五章 吴佩孚用兵湘鄂川(5)
早在湘军“援鄂”前,6月4日,卢永祥曾建议召开各省联席会议,推进自治运动,西南各省一致赞成。卢电请赵恒惕主持这个会议,赵觉得自己的声望不高,不敢出面主持。湘军驱王后,8月11日,赵通电全国建议召开国民大会讨论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问题,这是联省自治运动发展到最高峰的一个阶段。赵为什么不提“各省联席会议”而改提“国民大会”呢?原来,以前吴佩孚驻兵衡阳的时候,曾与军政府及湘桂军成立秘密协定,拟在推翻安福政权后,建议召开国民大会,通过恢复法统,取消南北两政府,另行组织全国统一的“合法”政府。后来他推翻了安福政权,提出了召开国民大会的建议,可是这个建议当时受到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首的各方面的猛烈反对,他放了一个空炮,只得悄悄收兵。现在赵恒惕根据吴的旧方案,加入新内容,建议在汉口召开国民大会,通过各省自治法,取消南北两政府,另行组织全国统一的联省自治政府,是想把直系拉进来,以增强联省自治派的力量。可是赵的建议与吴佩孚武力统一的野心不相容,与卢永祥反对直系的政治倾向也不相适应。
赵的真电发表后,卢授意浙江各团体和省宪会议通电建议召开各省联席会议,讨论国内问题与派遣太平洋会议国民外交代表问题。浙江省长沈金鉴建议在杭州举行南北和平会议,并推卢为南北间的“调人”。十分明显,在皖系势力下召开各省联席会议或者召开和平会议,其目的也是要组织联省自治政府,但是与赵的意见大有出入,因为皖系与直系立于敌对地位,并不幻想吴佩孚参加。
同一时期,陈炯明在桂平处理改编桂军残部的问题,他的周围也有四川、云南等省代表,所讨论的也是组织第三政府的问题。此时,陈与吴佩孚的关系尚未建立好,不赞成在汉口召开国民大会,他发表巧电(8月18日),请卢领衔通电在上海召开各省联席会议,协定“自治大法”,本人愿派代表参加。这个电报对孙中山说来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陈是他手下的现任官吏,却公然同意另外组织政府,不啻是“反对现行政府”的叛逆行为。孙气得要下命令讨伐陈,经胡汉民、汪精卫等竭力劝阻才罢。陈在广西得到这个消息,也不敢刺激孙中山过甚,便又授意省长公署发布一条消息,解释巧电乃是向卢永祥表示好意的一种应酬文章 ,此外别无用心。其实,巧电有具体内容,并非空洞无物的应酬文章 。
以上说明,卢、赵、陈三人虽然同以组织第三政府为目标,但在若干具体内容上,却又存在严重的分歧。
湘军“援鄂”失败,不但汉口会议成为空中楼阁,就是杭州会议、上海会议也因形势转变而召集不起来。吴佩孚却乘战胜余威,重弹“国民大会”的老调,拟定了会议的主要条款如下:一、地点在庐山,名称为国是会议,下分国民会议与国军会议两种;二、国民会议为最高会议,由各省省议会及各法团公推代表(每省3人,蒙古、青海、西藏各推2人)组成之,被推者不限于省议会及各法团的成员,以制定国宪为其任务;三、国军会议由各省区军队每省(区)公推代表3人、海军全体公推代表6人、中央军公推代表6人组成之,以议定军制及裁兵方案为其任务;四、国军会议决议须交国民会议通过,如被否决,得声叙理由提请复议,如否决二次,即应修正;五、国民会议在双十节前开会,得推定出席太平洋会议代表;六、国民会议、国军会议的决议均用国民会议名义公布之,公布后如全国各省区县议会、各法团有过半数不同意时,得于公布后一个月内提交复议。
吴佩孚为什么要把“国民大会”改变为“国是会议”,而在“国民会议”之外又要加上一个“国军会议”呢?原来他自己是秀才出身,懂得伪造民意的一套手法,但是他的同道中人都是一些老粗,都是只知有“军意”而不知有“民意”的,所以加上“国军会议”,使他们乐于接受。这个方案是吴的儿女亲家张绍曾和“苏州才子”张一麔共同草拟的,本来打算用吴的名义发表,但是吴上次放了一个空炮,不愿意再放第二个空炮,因此涂去了自己的名字而请张绍曾用个人名义,于9月2日发表。
电报发表后,首先通电赞成的就是起草人之一的张一麔。9月9日,汉口就成立了庐山会议筹备处。10日,吴佩孚、陈光远、萧耀南、杜锡珪、孙传芳联名通电赞成庐山会议。10月10日,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也有联名通电表示赞成。看上去这次建议不会再是空炮了。但是,卢永祥首先表示怀疑,陈炯明通电反对,张作霖被动列名并非真心赞成,而全国人民对于吴的本来面目已经认识清楚,因此这个倡议仍是“曲高和寡”,并无下文可考。
吴发起庐山会议的目的,仍然像以前发起国民大会一样,准备通过会议恢复法统,取消南北两政府,另行组织全国统一的“合法”政府。如果孙中山不肯下台,即由新政府下令加以“讨伐”。由于会议并未实现,他的这些计划只能搁下不提。
五川军三路进攻宜昌。吴佩孚在帝国主义和海军的协助下击退川军
四川熊克武下台后,第二军军长刘湘继任四川总司令兼省长,熊系但懋辛为第一军军长。由于第一、第二两军势力不能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与湘军相约两路进攻湖北,会师武汉,以向外发展为消弭内争的办法。刘湘被推为四川“援鄂军”总司令兼第一路总指挥,但懋辛为副总司令兼第二路总指挥,兵力由一、二两军抽调组成,并派湖北籍将领潘正道为前敌司令。川军出发“援鄂”,事先并未公开发表。
川军于1921年8月18日占领巴东、秭归后,分兵三路,一路沿长江进攻宜昌,一路由长江北岸进攻当阳,一路由长江南岸进攻宜都。总的目的是包围宜昌。
9月2日,川军到达宜昌南岸。守宜昌的第十八师师长卢金山、第十八混成旅旅长赵荣华都抵挡不住,急电向吴佩孚请援。吴对湘军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采取了“水淹七军”和炮打岳州城的残忍手段,而在湘军战败后,他又借助英帝国主义出面调停,结束这个战争,以便腾出手来对付川军。当湘直停战条约成立之日,正是宜昌兵临城下之时。吴已来不及驰往救援,英、美帝国主义者又一次挺身出来助以一臂之力,联合日本,三国军舰水兵在宜昌登陆,使川军有所顾虑而不敢大胆进攻。英、美、日三国驻宜昌领事出面来调停川直之争,他们不辞劳苦地于9月5日到夔州,向川军代理第一路总指挥唐式遵接洽停战条件。就在川军误中缓兵之计、停止进攻宜昌的空隙时间,吴佩孚迅速调第三师一团、第二十三师(师长王承斌)、第二十四师(师长张福来)各一部及第八师(师长王汝贤)全部开到宜昌应援。
9月12日,川军因谈判破裂再攻宜昌。14日,吴佩孚、杜锡珪乘坐楚泰军舰赶到。16日,川军北路越过东山寺,吴自己督战奋力击退川军。但川军南路又已进抵磨盘山,宜昌岌岌可危。18日,吴在长江北岸大梁山、二梁山架炮轰击南岸川军,这支川军被迫退往朱家坪,北岸川军也退往南津关。从18日到27日,吴在海军协助下先后占领南津关、平善坝、南沱溪,10月上旬又占领秭归、巴东、兴山。
鄂西战争打了一个多月,川军来势颇为凶猛,从9月10日到22日,占领长江南北岸的险要地带,北路攻下当阳,南路攻下长阳,宜昌随时有陷落的可能。如果川军不误中缓兵之计,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海军的协助,吴佩孚要守住宜昌是不可能的。川军未与湘军同时发动,又因内部矛盾不能全力以赴,这些都是战败的原因。但是四川在地形上易守难攻,川军虽败而不“惨”,吴佩孚鉴于奉系军阀和广东北伐军都有跃跃欲试之意,反向川军求和,所提条件仅有川军退出鄂西一项。随后吴与刘湘互派代表成立了川鄂停战分防条约,调孙传芳的第二师移驻宜昌,将对付四川的责任交给孙。10月27日,他离开宜昌前往岳州巡视,31日回到汉口,11月12日由汉口到保定参加曹锟召开的保定会议。直军第二十四师被调回岳州,吴将对付湖南的责任交给张福来。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二部分第五十五章 吴佩孚用兵湘鄂川(6)
川直两军停战后,12月22日,孙传芳与刘湘互派代表签定了和约草案,川军陆续撤回。一直到1922年3月7日才成立了川鄂正式和约。在此时期,刘湘写过一封长信规劝吴不要抗拒“自治”潮流,吴也有长信回答,举出湖南在自治的招牌下弄得一团糟为例吴佩孚复刘湘函:“湘为自治之滥觞,筹备期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