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为了避免是非,我们应当少开口、少讲话,那末,不讲话,嘴巴不是闲着没有事了?有的是事,「多念一句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无量寿佛、念药师佛。。。。。。念什么佛号都好,你能够一心念佛,以念佛来代替讲闲话,就可以「打得念头死」,这是什么念头呢?是一种妄念、胡思乱想、不好的念头,这许多不清净的念头,都把它铲除、打死了,这样,就会「许汝法身活」,我们的法身慧命,才能够复活起来。反过来说,我们假使一天到晚被烦恼无明是非包围着,在是非闲话中过日子,那里有办法修持、成佛呢?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留心「口德」才好。
十六、会善知识难:会,就是相会,善知识,《法华文句》的定义是:「闻名称为知,见形称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闻名称为知:好象我们同人家,过去没有见过面,今天第一次见了面,都说:「久仰大名。」我们已经知道某某人了,不过,还没有缘见面,今天才见到,才相识,便是「见形称为识」,这是知识。说得简单一点,佛教的善知识,是出世间的一位伟大的老师,教我们学佛,为我们讲解佛法,教导我们去除烦恼、了生脱死,指引我们走上成佛的大道,这就是善知识。
我们社会上的老师,负有什么任务?在古文〈师说〉一开始,就解释当老师的有三件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做一位老师,必须传授儒家为人处世的道理,解惑,教我们一个字、一句话,过去我们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疑惑消除了,这是世间的老师,但是佛教的善知识──无上师,正如《法华经》所说的:「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除了世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主要是教我们怎样离苦得乐、解脱生死、得大菩提,所以,世间的老师,是不可跟善知识相提并论的。
根据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讲的善知识有好多种类,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三种:
外护善知识:好象出家人,住在寺庙里面,既没有种田,也没有做生意,在生活物质、经济方面,由大家来供养、护持,使我们在安定当中精进修持道业,这就是大护法,也是善知识,称为外护善知识,也就是寺庙出家人之外,发心护持道场的善知识。
同行善知识:我们学佛、要修持,最好要有一个同伴,同参道侣互相鼓励、共同修学,在佛道上互相砥砺、砌磋,这种志同道合的道侣,称为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我们一开始所讲的,就是这一种善知识,能够开示我们如何修学,了生脱死,离苦得乐,同时,也教诫我们去恶从善,趋向菩提大道。教授我们出世法的老师,称为教授善知识。
在我们学佛的道路上,这三类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中常说我们要亲近大善知识,要亲近许多的上人,那末,我举出一个模范供给大家作为参考。你们要是读诵《华严经》〈入法界品〉,有一位童子(即是菩萨)──善财童子,他参访过的大善知识有五十三位(其实是五十五位,不过有的是同一类的),有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做他的老师。所以,我们想要拜老师、要亲近善知识,善财童子是我们的一个榜样。还有,「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禅师到了八十高龄了,还去行脚──到各处去参访名师,所为何事?就是要去拜会善知识,为他开示。
现在,我再举出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人家去亲近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教化人家呢?
这位禅师名叫南隐禅师,在日本明治时代,没有一个人不晓得他的大名的。可是,有一位大学教授,看见大家对他的崇敬,很不以为然。他因为在学术界知名度很高,就很自负,认为自己的学问最高,世间是他第一,因此,感觉得南隐禅师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天,他为了试探虚实,就去拜访南隐禅师。
要知道,日本人很重视生活艺术化,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吃茶有茶道,是很讲究的,都是要喝的时候才泡,而且是用茶杯来装茶。因此,当这个大学教授来拜访南隐禅师时,南隐禅师就招待他吃茶,但却是默默无语地奉茶,把茶壶里的茶向着杯子不停地倒、倒、倒,那个杯子本来就是小小的,倒了一点点,立刻就满了,可是南隐禅师仍然不断地倒。
这位大学教授看到他的这种举动,心里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在搞什么玩意儿,眼看倒得满桌子都是茶,实在忍不住了。
「禅师呀!茶已经溢流出杯子外面了。」
这个时候,南隐禅师向他看了一眼,才开口说:
「你就象这个杯子,要来请教我,正好和这个杯子里面装了满满的茶一样,我再怎样同你讲,你根本装不进去了,那里会接受呢!」
禅师就是用倒茶来开示这位大学教授,所以这位禅师就是大善知识。那末,所开示的是什么道理,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当一个人充塞了满腹的东西(成见),自以为了不起,人家讲的,你的耳朵还会听进去吗?
以上所讲的,不是讲笑话,正说明了唯有虚心,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够终生受用不了。不要说:「你是一个小家伙,初学佛的,算什么!」也不要说:「我的知识比你广博,资格比你老。」这观念是要不得的。
我们要了解,杯子空空的,茶才能够装进去,反过来说,杯子里面茶已经满满的,再好的茶,也是没有办法装进去了。因此,要能够空(虚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满了,不然,如何获得教益。
这位大学教授,经过了南隐禅师的开示,于是五体投地的拜了南隐禅师做师父,所以南隐禅师成为他的一位大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我们要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明心见性,如何能够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本性,认识到本来的面目呢,这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学道之所以困难,主要在于没有修持的恒心,不能保持长久的精进勇猛心。佛教里面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到西天。」什么意思呢?当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好精进,好用功喔,时时刻刻都把佛挂在心头,可是日子久了,无形中慢慢放逸了,于是,跟佛的距离越来越远,到最后,干跪把佛送上西天去了,──心中没有佛了。另一方面,一般人都喜欢向外求道,那里可以和道相应呢?记得有一首偈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是我们所崇敬的,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在那儿呢?在灵山,因此灵山,是我们追求佛法的目标,我们都到处去追求,希望能够到达那个地方,那里知道,灵山其实离开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只要我们向着灵山塔,在它下面去修就行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明心,要见到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只要在我们的心头下功夫,注意每一个起心动念,把当下的一念守住,除去不良的习气,把心洗涤清净了,相信见性学道也不是一件难事。
十八、随化度人难:我们能够随缘随份,随顺教化、广度众生,也是不容易的。必需要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于某一个众生,他的根机是高的,或是低的;他是喜欢修密宗的,或者喜欢修净土,或是参禅、持戒、研究教理,各人的根器都要了解,才能够随化──随缘来教化,依着各种不同根器的人,开示不同的佛法,这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有功夫才办得到。
现在,我再讲一个观机逗教,而且是见了当时的情况来教化的小故事。
在佛经里面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婆婆,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两个女儿都很勤劳,老婆婆非常疼爱她们,辛辛苦苦地把她们教养成人,而且都找到了好归宿。两个女婿虽然是劳动阶级,但生活都过得很不错。俗语说:「女婿是半子。」老婆婆对两个女婿,都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的爱惜。大女婿经营雨伞,次女婿是制造面线的。老婆婆因为疼爱女婿,对他们的生产事业也特别的关心。
还没有告诉大家哩,这位老婆婆浑名叫哭婆,她很喜欢哭,每一天看到大太阳出来了,她就哭,因为出了太阳,用不上雨伞,销售不出去,就为这个女婿担心,于是一天到晚哭不停。那末,碰到了下雨天呢?她还是哭,哭二女婿的面线没有太阳光晒,那怎么办呢?就这样一年到头总是哭。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经过,看见她在哭,就上前问:
「老婆婆,是什么事让你这样哭呢?」
「唉!你不知道,看见大晴天,我就为大女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耽心;下了大雨,我二女婿的面线晒不成了,怎么不叫我操心,我怎能不哭呢?」
知道了原委以后,释迦牟尼佛温柔地告诉她:
「老婆婆,别哭了,你应该笑呀!下雨的时候,你应该为大女婿的雨伞,销售很好而高兴;要是现在出太阳了,也要为二女婿的面线生产量提升而高兴,所以,不要做哭婆,要做笑婆啊!」
听了佛陀的开示,从此以后,每天她都欢欢喜喜的,不再哭了。
我为什么要引这个故事来讲,这就是随缘度化,释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居然能够把一个终日哭丧着脸的人,变成每天笑嘻嘻的,这就是随机教化。在座的诸位,你们要弘扬佛法,要劝导人家来学佛、皈依,就要看你的智慧和辩才了,把那些说是非的功夫,节省下来谈佛法,不是很好吗?
十九、睹境不动难:睹,就是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