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二十九日,晴。……得《官场现形记》一书阅之,夜眠稍迟。
三十日,晴,无风。览《官场现形记》,终日不去手。是书写今日外省官场中内容,可谓穷形尽相,惟妙惟肖。噫,我国政界腐朽至此,尚何言哉!
(十月)一日,晴。……仍览《官场现形记》。报至,暂置书观之。……《官场现形记》所记多实有其事,并非捏造。余所知者,即有数条,但易姓改名,隐约其词而已。
二日,晴。……俄入卧室,仍观《官场现形记》,其刻划人情世态,已入骨髓……是夜,观《现形记》终卷。连阅得数人事,皆笑不可仰。
六日,晴。……遇稼霖,相随至其斋中小坐,道《官场现形记》之书之佳,盖其善写世态,几使凡出与世酬接者,一举一动,一话一言,无往非《官场现形记》所有。著是书者,可谓恶极矣!
孙宝是极喜欢读这本书的,连续几天,书不离手,常读至深夜。读书时有时拍案叫绝,有时笑不可仰,还与京官中的朋友一起评论此书的佳处。孙宝认为,《官场现形记》是一本纪实的书,所写官场情态,可谓“穷形尽相,惟妙惟肖”,书中所记之事,多是事实,并非捏造,所写的人物,也多是真人,只是易姓改名而已。他还认为,眼前官场中的种种情态,几乎在《官场现形记》中都能见到,中国官场的腐朽之状,完全可以从书中一览无余。他说的那句“著是书者,可谓恶极矣”的话,从表面看是骂著者,实际则是在赞赏著者的眼力和手笔之锐利、之老辣。孙宝对《官场现形记》的喜好、赞赏和看法,颇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官场读者。孙宝读此书的情形,实际是清末官场流行《官场现形记》的一个侧影。
为什么《官场现形记》骂官场,却还能得到官场的青睐而风行官场?清末有人在《世界繁华报》上著文对此有过解释:“此书描摹官场丑态,无微不至。某京卿谓邹应龙打了严嵩,严嵩犹说打得好,打得好,今之官场中人无不喜读此书,同此意也。”这个解释,引戏剧中明朝奸相严嵩挨了打却叫好的情节,来类比清末官场中人读《官场现形记》的情形,大体说来是中肯的。
孙宝认为《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由于《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上风行,写的又多是实人实事,所以关于此书的种种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看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当那些官员们正摇头晃脑地翻读着这本为他们描形画像的《官场现形记》时,哪里想得到,此时太后老佛爷也正翻看着这部书,盘算着怎么整治他们呢。
第三章 官场病态第15节 民间视野里的清代官场(1)
有的谚语自清代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或是被借用形容某种政治现象,如“公门之中好修行”,或反映了某些封建官场遗毒的存在,如“官不打送礼的”。
清代官场和社会中流传着很多关于官场情况的谣谚俚语,这些谣谚俚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代官场的制度、特征、弊端、各色人物的行为和心态、官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上对官场的看法等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代官场百态图卷。就其所反映清代官场情况的广泛、深刻、具体、生动来说,往往为正史官书所不及。其中有的谚语不仅反映了清代官场状况,也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某些特征,如“官大一级压死人”、“官断十条路”就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弊端。这些谣谚俚语,有的明代或更早的时候就已产生,清代仍相沿相承,如“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明代就很流行,《金瓶梅》中即有此语。有的谣谚产生于清代,所反映的现象具有明显的清代特征,如“军机扬眉吐气,御史不敢放屁……”产生于清代军机处设立之后,反映了军机处等机构中官员的特点。有的谚语自清代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或是被借用形容某种政治现象,如“公门之中好修行”,或反映了某些封建官场遗毒的存在,如“官不打送礼的”。清代关于官场的谣谚俚语数量很多,散见于各类文献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本书搜集了一部分,除前面各节涉及到的以外,这里大略分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一些。
一、官制方面
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銮仪卫轿扛
明代已有此谚,但“銮仪卫轿扛”一句为“武库司刀枪”。清代,类似内容的谣谚还有:“太医院药方,翰林院文章,都察院奏章,光禄寺茶汤,銮仪卫刀枪,金鱼池婆娘。”又有:“神机营刀枪,翰林院文章,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御史台弹章,织造府衣裳。”这三组谣谚涉及的衙门有八九个之多,意思是讽刺这些衙门有名无实、无济实用。“翰林院文章”是说翰林院做的都是官样文章,所写御赐祭文、碑文及诰敕等文,大都是依样画葫芦。“光禄寺茶汤”是说光禄寺承办的御膳虽不敢不精美,但所剩余的赐给大臣的食物,则不如外间酒馆之佳。“太医院药方”是说太医院给皇上诊病,所用何种汤头,后往的太医仍照前面太医开的药方开,不敢有歧异,至多酌改一两味而已。“御史台弹章”是说御史台弹劾案件,或派钦使,或饬疆臣,查复核夺,总不外“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套语,令双方都过得去。“织造府衣裳”是说织造府为亲王安置家奴的优差,红顶花翎,绿呢大轿,俨然贵官一样,实际上无所事事,尸位素餐而已。“銮仪卫刀枪”是说銮仪卫的卤簿仪仗用的刀枪是打不了仗的。“神机营刀枪”是说神机营作战不力,徒有“神机”之名。
富贵贫贱威武
此谚状六部各自的特点。户部掌户籍、财政,最为膏腴之地,故曰富;吏部掌官员任免,求官者奉若神明,故曰贵;礼部掌典礼、科举等,因事简无油水可捞,颇为清苦,故曰贫;工部掌工程事务,因所接近者多为工匠、商人等社会地位低贱者(一说因其司员多向堂官屈膝请求陵工保举),故曰贱;刑部掌司法刑狱,故曰威;兵部掌军事,故曰武。
喜怒哀乐
此谚状吏部所设四个办事机构的特点,颇含戏谑味道。文选司掌官员的选补升调,故曰喜;考功司掌降革罚俸等事,故曰怒;稽勋司掌丁忧、终养等事,故曰哀;验封司掌封爵世袭等事,故曰乐。
千里投任只怕到
《歧路灯》里说:“做官的人,有两个好字,曰升,曰调;有两个不好字,曰革,曰故。这是官场的常事。俗语云:‘千里投任只怕到。’怕的是碰到这四个字,搭了盘费扑了空,少不得回来时住堂庙,穿学馆,少做一年庄稼,得典出十亩田地。投任有何好处?”“千里投任”即到很远的地方去上任,“到”即到任。“升”是提升,“调”是调任,“革”是革职,“故”是死亡。此谚是说,千里投任最怕的是到达上任地点后,还没上任或没做几天官,就遇到被提升、调任、革职或本人死亡的情况。因为千里投任不但旅途劳苦,而且花路费太多,而路费又常常是借的。到千里以外做官的人都是为发财而去的(即谚云“千里为官只为财”),都打算到任以后好好捞上一笔银子,先还清路费,然后再多多积聚钱财。但如果刚一到任就遇到升、调、革、故的情况,不论是所谓“好字”、“不好字”,都不能马上捞钱了。不但原来的路费白花了,借的钱也还不上,连回家或再行赴任的盘费也要再找人借。如果死亡,尸骨还要扔在他乡,就更可悲了。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官不修衙
前一条谚语反映了官员的流动性特点,后一条反映出这种流动性带来的一种不良后果。官员在某一衙门中任职都不是永久的、固定的,而是有可能升迁调动。由于官任久暂无定,官员也就不愿费力修缮衙门,结果很多衙门都房舍倾颓,破烂不堪。
官大一级压死人
此谚反映了清代及整个封建官僚制度严格的等级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界限是很清楚和严格的,做长官的哪怕是比下属大上一级,也能颐指气使,威如王者,压得下属喘不过气来;而下属对上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