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没弄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就是真正皈依。至于仪式不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皈依传授给你了。「受持三皈」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严肃。若是真正接受了;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皈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忆念觉、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修行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但是觉、正、净三门,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了,则三法门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念佛就是从净门入。换句话说,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它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戒(三皈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离开这一张票。三皈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着我去呢?他说:「跟我去,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能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哪些戒条?要守哪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皈、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