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后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卷) 1998/5/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02
「大方广佛华严经」,今天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后学做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后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后就开始讲经题,接著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这个方式。将这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后,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
这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么?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六个字是意思、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
「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么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珞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么?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样子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
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炼,这个项炼是器。金是器之体,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
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后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 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么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
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自性也叫做本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里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是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里面最大的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云彩在太虚空里面,诸位想想,哪个大?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里面就像虚空里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么?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哪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今天我们要学的,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系,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这个不行,量要大,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
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么大的心量,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毗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么?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著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里?是我们的心量太小,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是善,什么叫善?什么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偏差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
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是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著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是辟支佛;又偏一点,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是六道轮回;偏到一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