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一段经文里面,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语意三业,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含摄」,第二个意思「无分别」,第三个意思「普遍」,第四个是「遍入」。在普遍喻里面,「妙观察智,无所不知」,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们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它的意思,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一切处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怎样才能遍?实在说,无有一法不遍。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处,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这段里面,用相宗的四智来说,智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想遍一切处,乃至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这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事也能遍一切处,这部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今天接著讲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后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哪里受生,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个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后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没有这些东西。
  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生分别执著习气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著有,佛跟大家说,执著「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有」不要了,又著「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著。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著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吗?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利根是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著了」,还是执著!执著一个「不分别,我不执著了」,他还是执著,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与真如相应那么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著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
  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盘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於星球,平等随入;星球於虚空,它确实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当然不是真实的。
  《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里头没有虚空。如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这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后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哪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细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相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是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
  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处,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哪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么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
  第二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词达不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哪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读这个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么?本来心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偏偏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著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透出来的是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的,怎样学一个无心。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