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后得智,全是表法,跟此地讲这些天王一样都是表法,你可不能把它看死。文殊表根本智,根本智要从一个老师你才能够得到,这是你入门;你要是学许多法门,亲近很多老师,那你注定失败,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叫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一个修学榜样给我们看,老师只有一个人,学生也只有一个人,这个意思深。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你才专、你才精,不杂;两个老师教你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岔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愈学愈复杂、愈学愈迷惑,你怎么能开智慧?佛家的教学一门深入,一个老师,中国过去儒家教学也是一个老师,也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学会,决定不能够学第二门。用这种方法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文殊菩萨所表。根本智成就,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知,实在讲就是大定,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合起来就是根本智,就是《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慧就是根本智。你几时得到,然后老师才叫你出去参学。
  参学是什么?出师,中国过去的话叫出师,现在的话叫毕业,可以离开老师,毕业了;从前我们不叫毕业,叫出师。出师之后干什么?参学,那就是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这里修学毕业,再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面对广大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如同禅宗惠能大师所说「不生烦恼,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是生后得智。所以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物,接触这一切人,接触这些人他从事的哪些行业,我们今天讲各行各业。你所见到的事,你所见到这些人在造作,那是因,你再看这些人的生活当中受用,那是果。换句话说,后得智从哪里来?从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因、一切果这里面开悟,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惠能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叫做五十三参。
  在五十三参里面可了不起,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善友」,这句话的意思正是佛在经里面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这个认知是肯定的,面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是我过去父母,是未来诸佛;是过去父母,我们的孝心生起来,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这个心生起来;他又是未来诸佛,我们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个心生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是以真诚孝敬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这是觉悟的心。反过来看六道众生不知道孝道,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六道里面谈到孝亲尊师范围很窄小,不究竟、不圆满,佛法里面讲孝亲尊师,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处。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认知、去肯定,无上佛道在这一生当中就不难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总结《华严经》修学,他老人家说出十个纲领,总结全部的经义。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诸佛;对於一切人,你要真诚的礼敬,对於一切事也得礼敬。对事怎样礼敬?办事情认真负责就是对事的礼敬。对物,物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无情是物,有情也是物,不但人是动物,我们讲有情之物,人是动物,畜生也是动物;我们肉眼看不见,天人也是动物,鬼神、地狱都是动物;有情众生我们今天叫动物,范围多大。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可以包括在「物」这个字里面。物这个字包括范围太广,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个字都包括了,我们统统要礼敬,然后孝敬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念念具足圆满的孝敬,你所修的叫普贤行。普贤菩萨跟大乘菩萨修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心,普贤菩萨念念都是孝敬,他那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佛教我们要修,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的孝敬不能够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佛在经上说得很好,「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这句经文我们会了没有?
  我请李木源居士,将来弥陀村里面建的念佛堂圆形,圆形象徵莲花,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赵朴老给我们写了四个字,将来念佛堂就是莲池海会;我们居住的环境叫弥陀村,道场是莲池海会。念佛堂里面供奉阿弥陀佛像,供奉一万尊佛像,一万是表圆满,全部都供奉阿弥陀佛像,这个用意是表法的。佛像我们也由一切同修来认捐,佛像下面就刻你自己的名字,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念佛堂念佛,「诸佛海会悉遥闻」,一切诸佛都参与我们共修,一切诸佛所现的相跟阿弥陀佛一样,无二无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第二个意思是我们的期望,我们期望我们很快就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跟阿弥陀佛的样子完全相同。所以这尊像是一切诸佛的相,也是我们自己的相,用这个来表法。表法是重要修学的方便,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我们看到这尊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跟佛一样。
  怎样才学成跟佛一样?《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太长,我们读到前面,不知道后头讲什么;讲到后面,前面就忘光,经文太长了,很不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纲领;好在普贤菩萨把它归纳为十条,十大愿王,就是十大愿王也很不容易掌握。还是《无量寿经》好,《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精华,便於读诵、便於受持;真正能把《无量寿经》字字句句的意思明白通达,你就大开圆解。你能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做到,落实到你生活里面,你就是修普贤行,你十大愿王才圆满,你就很像一尊佛了;前面跟诸位说过,纵然不能入分证位,你也一定入相似位。入相似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如果你要是入分证位,你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的。总归结都是我们对世法、对佛法知足才办得到,如果不知足,还有贪心,你就很难成就,所以这一层深义要细心去体会。
  第二位菩萨,『喜乐海髻天王』。名号里面很明显的显示出知足的妙用,知足常乐,显示出常乐。「喜乐海髻」,海跟髻是形容词,都是形容他的喜乐,喜乐无边,海的意思。喜乐高显,显是明显,行高,德行高妙,髻表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他喜乐之行高妙?诸位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如果你在世间得大富贵,显示出喜乐不算高妙。像世尊当年在世,印度十六大国王,经典里面记载这些护法、大富长者,他们喜乐不算高妙。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每天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忙著各处去教化众生,其乐无穷,这个喜乐高妙。凡夫不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苦到极处,而释迦牟尼佛自得其乐,这个乐是真乐,不是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比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真乐。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少见,孔老夫子有一位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夫子常常赞叹他。颜回很穷,我们从夫子口中知道他生活的状况,一箪食、一瓢饮,吃饭连饭碗都没有,用什么东西盛饭?用竹编一个篓,用这个盛饭,可见得他很穷,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去舀水。「箪食瓢饮」是说颜回贫穷到这个地步,夫子说得好,这样的生活一般人过都感觉得很忧虑,而颜回怎么?「不改其乐」,颜回一天到晚表现得欢喜。这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知足常乐,在中国古代颜回代表,在我们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代表,这样的生活别人过起来过不下去,真是夫子所说不堪其忧,大圣人不改其乐,这才真叫做喜乐海髻。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如果我们能够很细心很冷静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够得到个中之三昧,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你体会不到,当然你更无从学习。
  这是千言万语,总归结起来叫我们对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要懂得知足。为什么?知足之后,你的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慧,《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你的心平静,平静到极处就放光;此地代表发光地菩萨,就放光,放光是智慧现前。由此可知,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上得来的。换句话说,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他怎么不欢喜?他怎么不快乐?如果从事相上来讲,世间人他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以为这些境缘之中有好有丑、有苦有乐,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诸佛菩萨觉悟,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知道所有的现象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幻化的,不但是幻化的,而且是了不可得,所以他的心行对著外面境界永远是清净平等,那叫真乐,那叫真自在!自在还有一层深义,能转境界这才叫自在,楞严会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诸佛菩萨他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这就是真乐。
  第三位菩萨,『最胜功德幢天王』。功德,修功有得。修功,从总纲领上来讲「三学六度」,这是修功,你所得的是什么?「三德密藏」,那是你所得的。这个说法诸位听了还是很模糊,怎样落实?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真如自性相应,你就有功。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把这话还要说得浅、说得明白,起心动念与戒定慧相应。与戒相应,今日之下所谓合情、合理、合法,你与戒相应。想一想我起心动念,我言语造作,合不合情理法?情理法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经典;在一切经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