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融的死,就是得罪了曹操,这个很明确。而且孔融是一贯得罪曹操,早在建安二年的时候,袁术在淮南称帝,这个时候曹操就想趁机把杨修的父亲杨彪杀了。因为这个曹操和杨彪历来是搞不来的,而杨彪和袁术是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这当然是曹操以权谋私了,公报私仇啊,这个可以肯定。孔融就去找曹操了,说这个不能这样株连啊,说按照法律,父亲犯罪都不能株连到儿子,何况是一个亲戚关系呢?曹操就装糊涂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想,真是扯淡,皇上,皇上这会儿有意思吗?谁不知道现在是谁在管事,但话不能这么说,孔融就说,照曹公的意思,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不知道?成王年幼的时候是周公摄政,说成王要干什么事情周公可能不知道吗?再说了,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到许县来?大家还是希望你曹公能做一个公正的人,执法如山,给大家一个公道嘛。你这样做,弄得人心涣散,以后谁都不来了,谁都不会再投奔我们了,别人我不敢说,我,孔融,鲁国堂堂男子汉,明儿个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没有办法,放了杨彪。这是一件事。

  到了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攻破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干了件什么事呢?就是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收编了。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当年周武王攻下殷都的时候,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说,这没这个事啊,就回去翻书,翻来翻去翻不到,就写封信问孔融,典故在哪儿啊?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古,想其当然耳”,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所以曹操这个人也是很奇怪,你说那么狡诈的人他都看不出这是讽刺。反正是找着个机会他就要把曹操挖苦讽刺一顿,曹操也都忍气吞声,都吞了下来,因为这个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出身名门,来头大,名气大,不能随便杀的。

  但是曹操是这么个观点,你如果是这些小事你讽刺我一下,我就哈哈一笑算了,但是如果你反对我的政治路线,那是不能容忍的。而孔融恰恰就反对曹操的政治路线。曹操要跟袁绍作战,官渡之战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这么一个论调。那这个在战争期间是不能允许的,战争期间你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这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提出来千里之内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加上孔融和刘备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就把孔融杀了。

  *孔融在一些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最终搭进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自幼就有让梨的美名,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孔融与曹操意见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还应该有所顾及,安排一个合适的罪名。那么,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曹操改制,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这个职务自己当了,然后设立了一个副丞相兼监察部部长叫御史大夫,就让郗虑来当。这个郗虑我们前面出现过几次了,杀伏皇后啊,封曹操为魏公都是这郗虑,这个郗虑也就干了这三件事。郗虑当监察部长,郗虑马上心领神会,就指使人去查查查,最后查出来孔融有一个反动言论,说什么呢?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刘”这个字,就是当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刘啊。

  *孔融的这句“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狂语,是出自建安十三年,当时的曹操既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皇帝的条件,而孔融屡屡与曹操作对,因此曹操就拿孔融的这句话做起了文章。

  那就是谋反了,马上把孔融抓起来了,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全部杀掉。但是曹操杀孔融,他公布的罪名不是谋反,是什么呢?是不孝。说孔融查出来有两条不孝的言论,第一条说什么呢?说父母和子女是没有恩情的。首先父亲对子女没有恩,为什么呢?因为父亲之所以生下儿子、女儿,他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自己快活,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那母亲总有恩吧?他说母亲也没有恩,母亲就好比一个瓦罐,这个孩子就好比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倒出来以后你说这个东西跟这个瓦罐有什么关系啊?没关系。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说,饥荒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吃的东西,是给父亲呢还是给别人?孔融说,如果父亲不好,这个东西就宁肯给别人,不要给你父亲。这两条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给杀了,而且把这个罪状公布出来。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因为第一条,我们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说了这个话,根据公布的材料看,说是孔融跟祢衡说,然后祢衡到处散布。但是你要知道祢衡现在已经死了啊,死无对证。就我个人认为,说这个话是祢衡说的还有点像,孔融倒是未必说了这个话,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说的,那就算孔融说了,也不容他辩护,也没有律师对不对,也没有证据。第二,就算孔融说了这个话,他顶多是不像话嘛,还犯不了死罪嘛。第三点,曹操自己说过唯才是举,不仁、不孝都不要紧,对不对?这个孔融仅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论,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岗位上了,你的罪过不是更大吗?你怎么不死呢?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但是曹操的这个做法,用心是极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书呆子。为什么呢?曹操为什么不用谋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来杀孔融呢?因为西汉、东汉两汉王朝是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汉代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以外每个人的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比方说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来杀人,就是证明说自己道德高尚,也说明自己维护汉室,是忠臣。污蔑了别人,洗刷了自己,一箭双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孔融是什么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孝啊,你孔子的后代不孝是什么概念,你们想想是什么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灭他的肉体,而且要玷污他的声誉。所以这一手极其毒辣,以至于后来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给孔融立传。

  不过这个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正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正一正社会风气,但这个风气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么呢?是这个时候这些士人们都非常清高,这些清高的士人当中也有两拨人,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一种是真有才,一种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只要有一个士人的身份,那么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那么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个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岂容别人天天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又岂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须杀一儆百,他必须杀鸡给猴子看,孔融就是这样一只大公鸡。

  那么,在建安元年,祢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了杨修。崔琰的死、杨修的死,和前面的这些人——祢衡、孔融、荀彧的情况又不相同,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请看下集——命案真相。

 
《易中天品三国》(二十九)命案真相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

  杨修则是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聪明才智,却因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杀。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和杨修呢?他们究竟触动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经?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从前面两集讲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决不允许别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对,尤其是不能允许公开作对。但是,在此之后,曹操又杀死了不曾与他作对的崔琰和杨修,这更是为曹操留下了“无端杀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当时的一个大冤案,而且是公认的冤案,没有疑问的冤案。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掉的,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就不敢给孔融作传。但是陈寿的《三国志》是给崔琰做了传的,而且就在《崔琰传》里面说,崔琰的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认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大家还认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么崔琰的死为什么是冤案?那我们就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崔琰是怎么死的。

  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评价是十六个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当时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