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喜堂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显得较为古朴,报喜洞及早期教堂的遗址均汇集于此。教堂四周的墙也建在原有的旧墙上,新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此处历史的连续性。教堂的上面一层,则华美壮观,富丽堂皇。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四周墙壁上,镶嵌着由世界各国教会捐赠的许多幅圣母像,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喀麦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和墨西哥的马赛克画;有来自加拿大、波兰、葡萄牙的陶瓷作品;有来自阿根廷的壁画,有来自北美的钢银工艺;还有来自委内瑞拉的木雕等等。
众多的画像有的风格写实,有的寓意抽象,一幅幅都显得色彩斑斓,美仑美奂,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细细玩味。每幅艺术作品虽是表现同一主题,但各自富有不同国家的浓郁乡土气息,代表了对神学思想的不同诠释。设计师期望通过众多艺术家的精心合作,表示基督教精神的广泛和普遍性。教堂的祭坛下面,还写有“道在此处成为肉身”的拉丁文金字,笔锋朴雅,苍劲有力,其深含的哲意更令人费尽琢磨。
在教堂中央抬头仰望,报喜堂的顶部极为高大、华美和明亮,其外形酷似一朵头朝下盛开着的百合花,而百合又始终被视为圣母玛利亚的标志。眼前的“百合花”共有16片花瓣,每片花瓣又分成两个表面。在这32个表面上镌刻着醒目的英文字母M,象征着圣母玛利亚。根据犹太数法,数字32代表22个希伯莱字母以及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发布的10条禁戒。
从教堂上层的北门出来,迎面是一个颇为雅致的庭院,穿过小院,便来到了圣约瑟教堂。
圣约瑟教堂始建于1914年左右。从外观看,似乎没有独特之处,值得一看的是它的内部。进入教堂,就见有台阶向下通往狭窄的过道,沿着过道在幽幽暗暗中前行,拐过一个180度的大弯,便来到一处7英尺高的地下洞穴。
洞里,有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蓄水池和一些储藏坑,据称,这就是圣母玛利亚和约瑟的居所,以及他们的作坊所在地。这洞穴还是耶稣度过童年的地方,在这里,耶稣曾帮助他的父亲约瑟干木工活。洞中还有一块扁平的石头,样子很是一般,没有一点新奇之处,但传说这是圣家族就餐时用过的桌子。
出圣约瑟教堂向西步行,一座犹太教堂扑入眼帘。据说耶稣曾来过此处,但事实上,考古学家考证,这里的遗迹历史可能仅能追溯到公元6世纪。
从古代犹太教堂再往西行,即是蒙莎·克里斯蒂教堂。该教堂建于1861年,内有一块石板,长12英尺、宽10英尺。蒙莎·克里斯蒂意为“基督之桌”,顾名思义,这是基督教徒们吃饭的场所,据闻,升天的耶稣就是在这张桌边坐下,同他的门徒们食用了最后一顿晚餐。
此外,相传玛利亚常去汲水的“童贞女井”以及离井不远处建起的加百利教堂亦久享盛名。
上篇:圣地文化行史海钩沉加利利
以色列东北部地区,多是绵延起伏的山峦,那山峦为蓊郁的绿树所掩映,远远望去,仿佛升腾着团团的烟雾,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在这些苍翠的群山环绕之中,一大片银波闪闪的宝蓝色湖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著名的加利利湖。加利利湖及其周围的整个加利利地区,留下了耶稣许多流连的足迹。就是在这里,耶稣招收了12个门徒,并在布道中行了这样那样不可思议的神迹。让我们沿着加利利走上一遭,在那迷人的湖光山色中,去踏寻耶稣的一串串脚印吧。
史海钩沉加利利
加利利是以色列北部最大的一个地区,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东南与约旦交壤。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上加利利,地势较高,最高峰为海拔1208米的赫尔蒙山,南部为下加利利,地势较为低矮。
加利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以色列领袖约书亚带领古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打回阔别已久的迦南这块“应许之地”后,他按照摩西的生前遗愿,将迦南地划分给12个支派部落。其中的拿弗他利、西布伦和亚设三个支派即被分配在加利利安家,后来但部落也迁居于此。公元前8世纪,亚述人占领这块土地,其后,这里又先后落入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手。
到了耶稣时代,加利利隶属于希律王之子希律·安提帕的势力范围。他把太巴列定为首都。当时这里是交通要津,肥沃的山谷、宜人的风光,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定居,加利利一带充满生机。嗣后,公元44年,这里归希律·阿格里帕统治。公元66年,加利利成为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一个根据地。在公元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后,加利利取代犹地亚成为犹太中心,其中太巴列、贝特·夏阿林和齐波利等几个城市尤为重要。从公元7世纪开始,加利利的阿拉伯人口逐步增加。16世纪以后,上加利利的查法得地区成为犹太宗教复兴中心。
上篇:圣地文化行传道收徒迦百农
迦百农坐落在加利利湖畔北端,是古时迦南通往大马士革的必经之地。这里原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渔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到了罗马时期,迦百农成为一个繁华的犹太城镇,酒肆林立,市廛热闹,来来往往的商人常常从大马士革带回丝绸和香料在此销售,再带去加利利的鱼干和水果。
据《圣经》的有关记载,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洗礼后,开始返回故乡拿撒勒宣传天国的福音。公元28年,他在拿撒勒的犹太会堂里首次发表宗教演说,称“上帝行施救济的条件不是种族,而是信心。”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当地犹太人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中,耶稣只好离开故里,只身前往迦百农进行传教,并以此为据点,将传教范围不断向加利利四周地区辐射,逐步扎下了根基。因此,迦百农有“耶稣第二故乡”之称。
耶稣到迦百农后,首先着手召选门徒。耶稣共有12个圣徒,其中4个是在迦百农召的。这四人是:西门彼得、西门的弟弟安得列、雅各和他的弟弟约翰。耶稣赋予他们特殊的能耐和权柄,使他们能驱邪逐鬼,医治顽疾沉疴。接着,耶稣开始在当时的犹太会堂宣经布道。在此期间,他创下了许多神迹,如医治了从屋顶掉到地上把脚摔坏了的瘸子,使他能重新站起来走路;治愈了许多被魔鬼附体的精神病患者;让瞎子睁眼看东西;让哑吧开口说话;甚至还能让当地犹太会堂会长睚鲁死去的女儿复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耶稣走上传教布道之后行的第一个奇迹,这就是把水变成酒的故事。
有一次,耶稣同圣母玛利亚一起,应邀到附近一个名叫迦拿的地方出席一家亲戚举行的婚宴。席间,大家有说有笑,气氛欢快而热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宴席尚未结束,酒便用完了。玛利亚替主人感到尴尬,要耶稣想想办法。耶稣让仆人把院子里的六口石缸装满水,然后吩咐他们把水舀出来端上宴桌。客人一喝,连夸好酒,还连怪新郎为什么直到这会儿才把好酒拿出来。新郎自然如坠五里云雾,只有负责舀水的仆人知道那酒是耶稣用水变的。
耶稣的助人为乐和种种善举使这一地区的人们得到了许多恩惠,然而,迦百农的居民却对此不以为然,仍对耶稣说三道四,甚至恶语中伤,不肯悔改。耶稣很是生气,忍不住责备迦百农道:“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
果然,耶稣对迦百农的预言应验了。从此后,往日一派繁华景象的迦百农开始日渐式微,每况愈下。人们渐渐地把迦百农遗忘了,甚至连它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甚了了。到后来,迦百农变得面目全非,一蹶不振,只剩下濒临加利利湖滨蓑草败土中的一堆堆残石烂瓦。
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开始挖掘迦百农遗址,后来天主教方济教会接着做发掘工作。到1926年,终于有了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就是迦百农的犹太会堂。该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据考证,它很可能就坐落于耶稣当年在迦百农讲道、医治病人并行诸多神迹的一个古犹太会堂的遗址上。教堂内,美伦美奂的白色石灰岩柱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犹太图案,如大卫王星、蜡烛台以及载着犹太人视为圣物的约柜的四轮马车等,造型极为生动逼真,似乎向后人诉说着这里一度经历过的辉煌。
距这座犹太会堂不远,考古学者还发现了另一个犹太会堂遗址。这座教堂大约竣工于公元5世纪,外表呈独特的八角形。据说,它就建立在耶稣的大徒弟彼得的家之上。
如今,人们在这个宗教遗迹上建起了一座环形教堂。这座现代教堂通常大门紧闭,只有当天主教朝觐团提出特别要求,要在此举行弥撒仪式时,才予以开放。
在古犹太会堂附近,是一片古居民区遗址。一轮被废弃了的破旧石磨和一个压榨橄榄油的石块默默地卧伏在尘土里;不远处,一些残存的断石破柱依然坚忍不拔地挺立着。这一切,让人不由生出岁月不居和饱经沧桑的慨叹。
上篇:圣地文化行五饼二鱼行奇迹
由太巴列北上迦百农的路上,距太巴列12公里处,有一个叫塔伯喀的小城。“塔伯喀”是阿拉伯语的叫法,希伯莱语为“因-谢瓦”,两者都由希腊语“哈卜塔布恳”演变而来,意为“七泉之地”,因为这里水源充沛,泉溪常流。使塔伯喀小城著名于世的,是耶稣在此用五饼二鱼喂饱5000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