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陌茁苟词樵海侵泄拇笫樵褐弧=骰褂涤泄糯罩莸囊徊糠郑褪怯胝憬不张诘逆脑矗怨爬匣罩莸奈幕颓嗌健⒈趟⒙硗非剑晌�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梦想着一去再去的地方。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均发现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存,时间约在1。2…1万年前,为旧、新石器时代转变过渡时期的稻作农业起源、陶器出现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就是:定居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业,以及饲养家畜;总之,由农耕和家畜饲养代替渔猎和采集活动。  江西在唐代属江南道,北宋为江南东路,元属江西行省,明、清两代均为江西省。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白鹿洞书院

  (书院门票20元)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冯友兰    书院是最容易被游客忽略的。也难怪,都市里的人,忙起来,不是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嘛,然而书院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著名的书院已所剩不多。现代人参观书院的意义,恐怕更多的在于想像它们的盛衰,反观知书达礼、修身养性和实践良知的重要。知名的并且保护得较好的古代书院,有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由著名学者主持。书院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美丽的庐山边、著名的五老峰下。三山环绕,一水中流,从九江到此需多次辗转,交通不便,游人不多,因此环境极为清幽。书院整个建筑沿“一”字排开,五座院落均面山,且各有其门,而院院又都左右相通。  唐时洛阳人李渤和他的兄弟隐居在此,潜心读书。李渤养一只白鹿,出入跟随主人。后李渤离开此地到九江担任刺史。为纪念这里,遂于隐居的旧址上建台,引流植花,并因四周青山环抱,俯视似洞,将此处命名为“白鹿洞”,但白鹿洞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5年后,南唐知府何岩,又雕石鹿放在洞中。      唐末兵乱,不少人躲到此地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和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至宋初,白鹿洞与嵩阳、石鼓和岳麓书院,并列为中国四大书院。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江西担任南康知军后,于公元1179年,来此地寻访战乱后的书院旧址,之后筹款建屋,广聘名师,并亲自讲学。书院由此发展到鼎盛,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另两位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和王阳明,都曾经在此讲学,此外还有罗洪先、黄宗熙、康有为等人来此拜访。  白鹿洞书院曾几经兴废,明初萧条,成了给朱元璋盖宫殿提供木材的林厂。清末废书院,兴学堂,自此这里不再讲授儒家学说。日本侵略中国时曾把此地贯道溪两岸高大的松树全部砍光。十年浩劫时,这里则变成了养猪场。1979年,在朱子寻找书院旧址整整800年后,书院的象征之一,明代“石鹿”,在消失多年以后被发现,书院也从农垦系统中分离出来。如今,这里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中心”所在地。  白鹿洞书院内外,大树参天,溪水潺潺,山鸟欢鸣。加上许多院落的青石板上长着滑滑的青苔,因此这里比起岳麓书院来要多出几分古意。原来书院授课的一个主要大厅里面,现在出售着一些儒学的书籍。你站着翻书,卖书的女孩子并不催促。聊几句,原来她对宋明理学还有不少了解。她还讲起冯友兰先生在双目失明后来到书院的一些事情。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最末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虽然这话是在很早以前说的,但也不妨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上急功近利现象的婉转批评。    特别提示l   庐山门票135元,大学生100元,中学生70元,不包括三叠泉和秀峰等景点。l   游客多从九江乘汽车转往庐山;尽量避免乘火车到庐山站下车,因为从这里到庐山的游客少,所以上山的中巴车每天只有1…2班。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魅力城市的天主教堂

  和他交谈时正值中午,不断有老年妇女来他的办公室打招呼。他解释说,马上就到重阳节了,他刚刚邀请了一些教民共进午餐。    环游中国时就来过九江,当然主要是奔庐山而来的。和一般人游庐山不同,我尽量避开人群,徒步绕了庐山一周,很美的山,只可惜三叠泉单设成景区,通往二叠泉的石板还被人为砸坏。2004年,我第二次来到九江,适逢小城刚刚入选某大媒体评选出的魅力城市,居民们脸上都挂着笑。九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了给去庐山的游客留下美好的旅游城市的印象,它可能是中国惟一在夜里11点多还有公交车运行的小城市了。  江边有琵琶亭,是为纪念诗仙李白在这里创作出《琵琶行》。浔阳楼,门票才6元,晚上常为各类团体举行浔阳夜宴,还有建于明代的锁江楼宝塔。不过,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热闹的九江老城,以及老城区里那座有百余年历史的三一天主教堂。  我见到了教堂惟一的神职人员,是个年轻的东北人,他是中国现有诸多年轻一代神父中的一名。神父自小就随家庭信仰天主教,每日放学都要路过教堂。他所在的村子有非常多的天主教徒,仅和他一起被吉林市天主教学校录取的同村人就有5位。其中的一半,在中途选择了其他职业,而他则和另外两人如愿以偿作了神父。从2001年起,他在九江已呆了三年,来教堂的教民很多。他本人在三年后就要被派往其他地区传教,六年一轮换是每一个神父所必须遵守的。我和他交谈时正值中午1点,不断有老年妇女来他的办公室打招呼。他向我解释说,马上就到重阳节了,刚刚邀请了她们共进午餐。    基督教最早在唐代传入中国,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证。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景教碑刻沉睡842年后,在西安周至县终南山麓唐代大秦寺遗址出土。景教即天主教的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是叙利亚人,他主张基督人、神二性,其神学思想强调基督人性的完整。在中国取名景教,是取“景”字中有“大”和“光明”的意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波斯(今伊朗)人阿罗本来到长安,译经、著文三年,帮助唐太宗了解景教宗旨。贞观十二年,太宗正式诏令,在京城义宁坊建造大秦寺。后唐高宗又命在各州“置景寺”,其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在洛阳、敦煌、成都、广州等地,都有大秦寺。武帝曾灭佛,拆毁天下僧寺,也累及景教,景教在中原趋于灭绝,不过由于新疆高昌回鹘政权保护景教,使西域一时成为景教传播的理想之地。高昌故城,曾出土用叙利亚语、粟特语、中世波斯语和突厥语书写的景教福音书以及教义。    基督教曾经在元代(公元13世纪)再度传入中国,史籍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亦称“也立乔”,即“信仰基督的人”。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抵达中国。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安多德抵阿里,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西藏。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基督教(指新教)、天主教均在各地发展起来。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位于长江南岸的九江与汉口、南京、镇江、淡水等9个河港及海港开放为通商口岸,九江设立外国租界,准许外籍传教士居住、传教。庐山建起众多避暑别墅后,也出现了许多教堂。1863年,法国天主教教士樊迪爱在庐山山麓莲花洞建起天主教堂。1894年,又在香山路527号建教堂,长18米,宽9米,大门道额上刻石雕圣母像,是一座有风格、有特点的教堂。美国作家赛珍珠的父亲,是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基督教牧师。赛珍珠正是在庐山一幢别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成为少有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19世纪80年代,九江老城有了我所见到的这座教堂,约100年后重修。这是九江和庐山一带现存惟一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基督教堂。    距离三一天主教堂不远,是九江的佛教名刹能仁寺,始建于南朝,历史悠久。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古塔下的比丘尼

  (西林寺不收门票)  她是在云南鸡足山出家的东北人,来西林寺两年,她为游客们拎来满满一桶的橘子。别看橘子个头小、表皮青绿,剥开来一看,薄薄的皮,吃一口,非常甜。在我们请求下,她讲起西林寺的历史沿革。  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敦煌石窟开凿的前一年,北方名僧道安带着慧永与慧远等高徒,从山西避战乱于湖北襄阳。然而战火依然不断蔓延,道安很快不得不陆续遣散门徒。公元367年,本来计划去广东的慧永经过庐山,被江州刺史陶范留下,陶范特为慧永建造了西林寺。唐时,玄宗敕建千佛塔,也称西林塔、慧永塔,砖石结构,塔身六面七层、空心,各面设有佛龛。朝南面的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正门上题额为“千佛塔”。据说在清代道光年间塔顶曾裂开,在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北宋,苏东坡来庐山时曾写下《题西林壁》,留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  庐山古有三大名寺、五大丛林之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东林寺与千佛塔一直被保留下来。西林寺在20世纪80年代重建,现在的住持是在台湾临济寺出家的觉海尼师,她曾发愿:西林寺决不向香客和游客收取门票。除了不收门票,西林寺还先后抚养过多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其中一个长到3岁,几次有人家愿意收养,但女孩似乎与寺庙特别有缘,每回送到收养她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