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如此?并不是我溺爱孩子。我一直有个理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她的一切感情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她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孩子其实很脆弱。你对她严加管教固然对。但是你还必须考虑:你对她厉害后,你和她之间的父女纽带是否会被破坏。比如,孩子一怕你,就不会什么事情都和你讲了。真到了青春期你需要多知道一些她心里的事情时,她对你关上了门,这样的代价应该付吗?另外,被训出来的孩子,未免畏缩,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做错了,毫无自信。这对孩子的成长难道不会形成障碍吗?所以,我认为,对孩子能多严,要看你对她有多宠。你越宠她,她在你这里得到的感情满足越大,你该教训她时“本钱”就越大,不至于怕会打击她的自信,伤害她对你的感情信任。
  也正是循着这个逻辑,我不仅没有和她分床,而且每晚要陪她睡,给她摸背,一直等她睡着了才起来干自己的事情。因为我工作忙,她总跟妈妈,晚上睡觉就成了我们难得在一起的时光。对此我异常珍惜,几乎垄断了这个差事,一直等孩子7岁后分床后才和她妈妈轮流哄她睡。
  不过,在不分床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告诉女儿:别的孩子都是分床自己睡了,就你还和父母睡。这一来是让她有这个意识,为将来分床做心理准备,一来是让她感到自己与众不同,特别受父母宠爱,有信心,这样我们该教训她时又多些本钱。等到她上了学前班,她和父母睡这件事情就成了家庭秘密,说不出去。但是,等上了二年级,她自己开始有压力了。因为一些小朋友陆续开始互相串门。她把同班同学请来,人家问她卧室在哪里,她只好支支吾吾,结果主动和我们商量买床的事情。我们顺水推舟,满足了她的愿望,给她卖了个单人床。她欢天喜地地有了自己的卧室,再也不要回来了。
  我们的女儿,就是这样水到渠成地和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分离,没有任何转型期的障碍和反复,一切快快乐乐。更重要的是,她发展出几个品性,我看都和这种渐进的分床方式有关。
  第一,她非常听话。孩子总会有各种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满足她,她从来不会争。比如我们全家一起出去逛购物中心。她看上的东西想买,我如果嫌贵,随口就说不能买。她二话也不会说,马上把东西放回去。许多孩子那种非要一件东西,甚至不惜耍赖的事情,我是从来无法想象会发生在她身上的。另外,她出去交朋友,也不会过分依赖哪个小朋友,不像许多独生子女,对同伴有时有偏执的占有欲。父母叫她做什么,她都照着做。一句话,她没有感情饥渴症,绝对相信父母,待人接物有信心,学东西也很快。我认为,这是父母让她感情充分得到满足的结果。
  第二,她的小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上就会和父母讲,父母可以及时应对。比如,几天前她回来说,她班上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子很怪。原来,那孩子教她怎么搔首弄姿,吸引男孩子。等吸引过来了,就把他甩掉,让他心碎,等等。我们当时非常吃惊,真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成熟到这种地步。于是我们教育她,做人要坦诚,不应该欺骗别人。她也很快明白了是非。最后还问:如果碰到别人教我一些东西,我来不及问爸爸妈妈,必须自己决定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告诉她:你不是学过黄金戒律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要让你对另一个人做什么事情,你只要想想你是否希望别人对你做同样的事情,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她非常认真地点点头。我们也对她这方面很有信心。这一切,还是有赖于家长和孩子间的信赖。
  讲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分床不好。我只想说,每一家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因人而异,在这方面各种处理方式都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盲目和别人比,一看别人家孩子如何了,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如何。这里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信赖和沟通,孩子的信心。不管你怎么安排,都要有利于孩子这方面的发展,让孩子更容易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在分床的问题上,我们虽然一直抱有分床的目标,但最终还是遵循“常青藤原则”,避免单向指令,和孩子充分协商,最后启发她自己做出决定。
  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关于早期智力开发的材料,可谓应有尽有:读物、磁带、录像、光盘、游戏,甚至还有增加智能的启蒙班。不过,这些现代智能开发技术和产品的效果却不佳,甚至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久看电视孩子会智能下降,老玩电子游戏智能也会下降。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也证明,那些利用新技术开发的智力的产品,也导致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在美国风行一时的《婴儿爱因斯坦》系列读物和光盘,销售额已经达到两亿美元,一度成了早期智力开发的经典。但是,华盛顿大学2007年8月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实际上有负面作用。在8~16个月之间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的这种光盘,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相应降低17%。我也听过一些国内出版的帮助儿童背诵古诗等等的音像制品,感觉更糟。只可惜国内有关研究不发达,无法知道这些东西对儿童究竟有多大危害。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不妨回到“常青藤原则”。常青藤上课重视小型讨论班,即使上大课,也往往在正式授课之外把大班拆成几个小组上讨论课,由教授或者研究生主持。这种教育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其功能不仅是传授一些死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置疑、辩论、说服、论证等等能力。这必须要教授在小班和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中才能做到。这套传统,大概是来源于英国的牛津、剑桥。在那里,至今甚至还保留着师生一对一辅导的传统。可见面对面的教育的传统是多么源远流长和重要了。
  到了美国的州立学校景象就不同了。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好的州立大学,也是响当当的世界名校。不过那里本科生教育的大课是有名的。大约10年前,我一位朋友为了儿子选大学到该校访问,发现大课规模上百人,老师根本不认识学生,甚至教室外还有出售课堂笔记的;那些逃课的学生,买了笔记复习一下,考试也能应付过去。后来那位朋友赶紧将孩子送到个名气小但规模也小的学校读书了。伯克利的教授,明星如云,其大课的精彩也是可想而知。但是,不管教授多么出色,不管其课堂是多么激动人心,这种满堂灌的大课,比起对话式的讨论班来,毕竟差一个等级。最近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纷纷把课堂免费搬上网,有录像、有讲义、有阅读材料,免费供全世界的学子身临其境地使用。这种课,大多也是经明星教授精心准备开设的,质量绝对一流。但是,你在网上修遍这些课,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也不能说受了常青藤的教育。关键是你没有在常青藤的环境中和师生们有过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把这套“常青藤原则”搬到幼儿期的家教,也是一个道理。父母虽然未必是教育专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对面的互动,就如同是讨论班。这种天伦之乐不是父母单向对孩子传授信息,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随时做出反应。比如父母给孩子读书,孩子马上会触景生情,从书里的故事讲到自己游乐场的经历,讲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看到的动物等等,父母马上也会跟着附和。这样的对话,激发孩子提问、想象,使孩子始终处于能动的状态。这才是一流的、“常青藤式”的教育。
  那些智力开发的磁带、光盘是什么?质量粗劣的且不去说。即使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而制造的尖端产品,充其量也不过是“大课”,甚至是网络式的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与孩子那种面对面的对话式教育。在这种磁带、光盘主导的教育中,孩子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做出回应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消极迟钝。与此相对,哪怕是父母随意和孩子玩耍,给孩子智力和感情上的良性刺激也要丰富得多。所以,让孩子过多地接触那些智力开发的产品,等于以之替代了父母和孩子们互动的时间。这就好像用州立大学的大课代替了常青藤的讨论班。效果怎么可能好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孩子不得不接触一些教育类的音像制品时,大都亲自在身边监督,不断和孩子交流。比如,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发音本身就有问题。当孩子学习发音和拼写规则时,我们也用了音像教程,并且和孩子一起观看。这等于是和孩子一起学英语,中间不时停下来提问,保证孩子充分消化;甚至有时孩子比我们先掌握,我们就会让孩子给我们讲解一下。我妻子则更为严格。她接受了许多美国家长的做法:在孩子读一本书之前,自己先读一遍,保证这些书的内容对孩子有益无害。这样,她也保证了自己和孩子活在一个世界里:孩子读的故事她都知道。孩子平时随便提起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接不上茬,她则马上就可以和孩子讨论。同时,她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甚至两个人一起编故事。孩子因为和妈妈消磨了太多快乐的时光,对电视、电子游戏等等,几乎没有兴趣。
  父母如果不是平时不停地和孩子说话,有时你简直不能相信和这么小年纪的孩子可以讨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一次,我哄8岁的女儿睡觉,这时总是她和我话最多的时刻。我一边和她东拉西扯,一边给她的腿和背按摩。看她那么舒舒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