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沟通者、倾听者,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让孩子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
  前节讲的是怎么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她知道在学会语言以前如何用哭声来表达自己。下面要讲的,则是家长怎么对婴儿讲话。特别是在孩子连“妈妈抱你”还没有听懂前,给她传达信息需要些特殊的语言。其中最有效的语言就是音乐。听音乐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
  关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讨论已经有许多。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结论是:智力基本属于先天的,没有证据表明智商能被人为地提高。但是,后天的教育仍然很重要。第一,适度的早期开发可以帮助孩子发挥其潜力;第二,家教对培养孩子的口味和习惯非常重要。所谓文化价值,从来都是人类主动地代代相传下来的。
  如前所述,小女出生时,我们夫妇都在耶鲁读研究生,身边没有老人帮忙,自己还有学业要完成,压力非常大。头几个月对我们来说完全是“生存问题”:保证孩子的健康,同时两人轮班睡觉、“接力”,别累病了。在孩子还没有睡通夜觉的能力时,父母半夜至少要起来两三次喂奶,精力已经熬干;再谈什么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恐怕有些强人所难了。
  不过,我们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当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她“学”东西,而是准时入睡。许多父母大概都受过这样的罪:婴儿该睡时不睡,必须抱着,放下就哭;有时不仅要抱,还要抱着不停地行走,嘴里哼唱催眠曲。小女一个月时,有一天我负责哄她睡觉,怎么也不能成功,后来自己累得“昏倒”过去;早晨起来睁眼一看:我们父女俩都斜靠在沙发上睡过去了,而且都是头冲下脚朝上。我当时一身冷汗,庆幸自己没有压着她。养个孩子实在要脱层皮。女儿没有出生时,我一天睡8小时很正常。自此以后,则绝少有能睡过6个小时的时候。现在她早就自己睡了,但我在没有任何打扰的情况下再也睡不过6小时了。
  在这种焦虑的状态中,我们找到了古典音乐。开始也许是为自己安神。看一些书上讲,婴儿对父母有很好的直觉。如果她不睡觉,大人跟着焦虑,这种焦虑就会影响她,于是她就更不睡了。大人的情绪一定要平和甜美,才能哄孩子睡觉。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哄孩子睡觉时就放一盘自己最喜欢的CD,那是帕瓦罗蒂和Wandsworth男童合唱团在1976年合作演唱的《神圣之夜》(O Holy Night)。结果发现,孩子一般在听到第三首歌之前,就安然入睡了,所费时间仅在10分钟左右。
  这盘CD在国内应该能找到。我最初就是在国内听的老式唱片,因为特别喜欢,到美国后马上就买了同名的CD。这是一组基督教的圣歌,既安详又崇高。帕瓦罗蒂的声音洪亮甜美;特别是童声伴唱一出来,顿有天使下凡、送你进天堂的感觉,俗间的烦恼焦躁也跟着消失。在这样的音乐中看着自己的婴儿安详入睡,内心立刻被幸福给充满。女儿两岁以前,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听这盘CD入睡。
  我选择这盘CD,也是因为相信古典音乐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好处。我在女儿出生前就买了一些儿童古典音乐或者专门的催眠曲。给女儿听以前,自己也试听,我这么一个古典音乐迷听这种小儿科的版本实在枯燥乏味。不过很快发现,我自己不喜欢的,对女儿也没有什么作用。慢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那些《婴儿莫扎特》《婴儿贝多芬》之类的东西,其实多是自以为懂孩子心理的成人为自己想象中的婴儿或儿童编辑而成的。问题是,婴儿或儿童未必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这些小生命,往往能够和音乐大师直接沟通。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古典音乐太严肃,自己都没有欣赏力,孩子更不会懂?其实我们成人的心灵往往已经被流行文化所腐蚀,丧失了正常的感知能力。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口味歪了而耽误了孩子。我大学刚毕业时,正着迷于古典音乐。那时表姐带着两个外甥来我家里玩,最大的还没有上小学。我给他们听古典音乐,家里人笑,觉得没上学的孩子怎么可能懂这些大人也觉得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是,两个孩子跟我听得乖乖的。后来老大上了清华,如今在美国搞计算机,最大的爱好就是古典音乐,而且耳朵极好,对不同演奏家的风格分辨、品味得十分到家。我当时的理论是:莫扎特四五岁已经作曲了,怎么可能如今四五岁的孩子连听也听不懂?小女出生后头两个月时我试过各种音乐。那些催眠曲、“婴儿莫扎特”都不灵,甚至一般的古典音乐也效果不大。不过,帕瓦罗蒂简直是立竿见影。原因也不难想象。各种科学测试证明:人声中的各种音色,要比最复杂的乐器所能奏出的声音还要丰富得多。看来婴儿还是很“识货”的。
  等女儿大一些,我给她的催眠音乐就换了一些,但依然不买专门为儿童设计的音乐。我给她直接听巴赫、萧邦,她都非常喜欢,全能随着音乐安然入睡。我一边陪着她,一边给她摸背或者按摩小腿(有时她白天跑得太累了),一边听自己喜欢的大师的作品,每每还能有些新体会,情绪上也十分满足。7岁半后,她妈妈哄她入睡的时候越来越多。有时她们在里面睡,我还在门外依依不舍地听着屋里的音乐。
  很难说这样的“培养”对孩子有什么作用。没有人知道孩子在听这些音乐入睡时脑子里有什么活动。我只能谈些自己的观察和“感觉”:古典音乐比较细腻丰富;女儿也许是因为听古典音乐长大,心灵比较敏锐,性情安详。她长到8岁,到各种环境都如鱼得水,和小朋友都相处甚好,也非常随和,没有想要什么一定要要的坏脾气。古典文化的一个核心,也正是强调这种温和中庸的品性。另外,女儿心灵很开放,对流行音乐不排斥,但也不着迷,她从来都觉得钢琴奏鸣曲要强于流行音乐。这种口味,现在已经根深蒂固了。最近她上钢琴课,正弹巴赫的《序曲》(Prelude ),也一直听一个儿童版CD中的这首曲子。后来我买到一盘阿什肯纳吉(Ashkenazy) 演奏的巴赫集,第一首就是这个《序曲》,于是用来给她催眠。没有想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她跑到钢琴那里弹起这首曲子,长进了一截。可见她对不同演奏家的领悟力已经相当发达,并能从别人那里受到启发。
  在婴儿时期,孩子还不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只能用哭来和大人沟通。大人和婴儿沟通的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恐怕就是音乐。每天晚上,帕瓦罗蒂都帮我一往情深地对女儿说:“我的小天使呀,你甜甜美美地睡吧。你享受的爱是无限的。”她好像也听懂了,并且很“领情”。
  “常青藤原则”戒除打孩子
  记得女儿刚出生时,我们夫妻谈起打孩子的问题。妻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要敢碰她,我就打电话叫警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她当然不需要叫警察。因为我也反对打孩子。不过,打孩子对不对,远还没有定论。美国大部分州是禁止打孩子的。但在许多州,对孩子体罚还是合法的。根据一个调查,在巴西,19%的人相信合理的“打屁股”是必要的,这个数字在美国是55%,希腊是87%,全世界平均是52%。当然,这种调查未必准确。但是,说世界上大致一半的人口支持体罚,恐怕不过分。2006年10月,《今日美国》采访了20位企业总裁,发现他们都是在体罚中长大的。甚至有人说,体罚使人懂得守纪律,办事严肃认真,尊重权威,有组织性,这些都是企业总裁的必要素质。有世界经理之誉的前GE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很感念母亲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个动不动要用鞋子来揍他的严母。Sara Blakely从小经常被打屁股,甚至把所有的内裤都穿起来作为防护。如今她长大成人,成为内衣公司的总裁。她做的内裤也许并不为防止打屁股而特别设计,不过,她有1亿美元销售额的公司的名字叫Spanx,就是从“打屁股”(Spank)中来的。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企业总裁,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大。当时体罚很普遍,他们受体罚并不能说明他们有什么特殊,更不能说体罚造就了企业家。我说这些,无非是想提醒大家,体罚的事情尚无定理,即使在美国,信奉“不打不成才”的理论的人大概还是多数。我作为少数派,只想把反对体罚的道理讲清楚,并且以我的孩子为例,展示一下不体罚的好处。
  体罚是建立在大人和孩子之间体力不对等的基础之上的暴力行为。当你体罚时,你就是向孩子灌输了以强凌弱的合理性。这有两个后果:第一,孩子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甚至会欺负到老子身上。我上中学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男孩,上课来总是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是和他爸爸打架。我很吃惊:“怎么敢和你爸打架?”他回嘴说:“你他妈的懂吗?这叫独立战争!”后来他个子长高了一头,也不带伤来上课了。再问他家里“独立战争”的进展,他得意地说:“那老东西再不敢碰我了。”我猜,长满青春期肌肉的他,不教训一下他爸爸就算不错了。
  这种例子比较极端,并不多见。但第二个后果,对现在的父母来说就非常实际了。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其自信心。我女儿身体娇小,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都是班里体重最轻的。孩子之间,推推打打在所难免。这个问题对她就特别重要。我们在家里,对她还是该严就严,但从来不体罚。我们教给她的信条很明白:没有人有权打你!她上幼儿园时曾有一段时间经常被一位男孩儿推搡,心里很害怕。我们也马上找到老师交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