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5-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人间一切不平而战斗!

他的笔好比来自天上的黄河,回旋激荡,直下东海。

他的力量就在于他和劳动人民溶在一起。

他是新旧社会的见证者。他到死都维护着人民的利益,维护着人的尊严。

我常常想到他笑容可掬的脸。我深夜沉思,他的形象逐渐巨大、庄严起
来。

在文艺领域里,他代表了中国人民。

我在美国偶尔看到一本书——《老舍与中国革命》。那就是说,在外国
人眼中,老舍先生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是联在一起的,从未断过。他是天上人
间,永不休止的乐曲,是悲壮、沉痛、愤怒,但又十分幽默、诙谐、乐观的
乐章。

我衷心佩服他。不仅是他的戏剧、文学,我更钦佩他的为人耿直诚实,
永远为别人着想,很少想到自己。

解放后,他写了不下二三十部剧本。他肯拿出来的,是其中的少数。

他对剧本创作十分严格,一句话,一个标点,都不肯轻易放过。他的剧
本结构之严谨,语言之生动,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警句,都使许多人深思不
已。他的剧本在舞台上屡获成功,决非幸致。

我记得他说过:为了苦思诗里的一个字,他“想得眼都发了蓝”。他写
戏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素材到他的手里,便点石成金,出现了许多可爱、
可亲、风趣而又令人深思的人物。

他随意洒出宝石般的语言,如《茶馆》最后一幕,常四爷说:“我爱咱
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是对旧社会、旧中国何等尖锐、何等辛酸的
讽刺!

今年秋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欧洲演出《茶馆》。这是中国话剧第一
次出国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受到各国评论家与观众热烈赞誉,演毕谢幕
长达 
36次。这种荣誉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老舍这样深刻的经典作品,才使北
京人艺极有才华的戏剧艺术家们纵横驰骋于世界舞台,使中国活剧艺术在国


际上焕发了夺国的光彩。

老舍先生写过许多文艺论文和杂文,至于写如何进行话剧创作的文章,
倒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他所说的“话剧艺术”,都是他在写戏的道路上艰苦
摸索出来的,是他实践的经验、心得。要写戏,就该认真揣摩他立论的精义。

他谈“话剧艺术”,道理扼要,深入浅出,笔下生风。他不仅是教了方
法,而且教了如何思想,教给我们一颗感受生活的心。

他海人不倦,写出一个剧本,反复给演员们娓娓长谈。如果对他的剧本
提出意见,他认为对,就绝不吝啬精力,抛弃重写。我想,他每一部好戏,
不知写了多少遍。

当然,他的生活积累丰富,有时便会一气呵成,但我感到大部分时间,
他在沉潜思考,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严肃真诚,就像他的为人。

我记得他第一次把《茶馆》第一幕给我看,我读毕,老舍先生笑眯眯地
说:“曹禺,可以吗?”我压不住我的兴奋,我从心眼里激动。写戏的人都
知道,最难的是第一幕。《茶馆》的第一幕写到这样,是永传的文章!

老舍先生写过童话剧、历史剧、现代剧、问题剧、地方风味的戏,及各
种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他的创作经验既丰富又扎实。我是没有能力来为老舍先生的文章写序
的。然而接到老舍夫人胡絜青同志的一封信:

“现在由中央戏剧学院克莹、李颖同志编了《老舍的话剧艺术》一书,
恳请您在百忙中抽暇撰写序言,此书今年与读者见面。”

这位老大姐的嘱托,我是应该做到的。何况,我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干部,
学院的老师们做了这样一件大好事,我是十分兴奋的。

(原载《人民日报》1980年 
12月 
20日)


深刻地观察时代①

一一关于《开拓者》的一封信

苏予同志:

收到您的信。《十月》为介绍新作者,关怀备至,足见你们对扶植新人,
鼓励下一代,十分重视。《十月》编辑部是有远见的。“千金买骨”。我想,
文学新人、业余作家的作品,会望风而来。创作将更加繁荣。事实上,《十
月》登载成熟的好文章已经不少。

您嘱我写篇东西,最近社会活动多,恐难立刻做到。略有空暇,定当报
命。

《十月》一直办得很好。中篇小说都比较精采。尤其是近期蒋子龙同志
的《开拓者》,更为出色。车篷宽继乔光朴之后,是又一个风流形象,写得
丰满有力。作者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刻画出车篷宽这位不计个人得失,为四
化竭尽全力的老干部的胸襟,跃然纸上。车篷宽的见识、远虑、勇敢与乐观
精神,鼓舞了我,也必然鼓舞读者的志气。它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风貌。

《开拓者》描写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中所进行的斗争。在这场斗争里,
通过人物、语言和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灵魂的美与丑,善
与恶的本质。作者没有图解政策。人物不是苍白无力,而是活生生的魂灵。
一个经过十年浩劫的前省委书记,有能力,有魄力。经过那样酷烈摧残,他
的革命感情毫不消失,满腔热情,深入基层,领导四化建设。作者批评了我
们常见的丑恶,但又给我们一片壮丽豪迈的景象。它给人以力量、信心、光
明。处处都见出作者观察时代的深刻性。

我庆贺蒋子龙同志又写出一篇赋有浓烈的新时代气息的好作品。我庆贺
《十月》独具这样的“慧眼”,立刻识出这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真龙”。
当然,我这样讲,是有些夸张的,但不这样说,又怎么讲出我这一腔喜悦之
情呢?

我从不喜欢“抬轿子”,更不喜欢“打棍子”。我主张文艺评论经常化、
群众化,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您说对吗?

请代问蒋子龙同志好,祝《十月》各位编辑们好!

曹禺
一九八一年一月六日
(原载《新港》1981年第。。 7期)。。 

① Groundlings指当时看莎氏剧,贱价买票,站着看戏的人们。

赞维吾尔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

我看了维吾尔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它使我陶醉,使我忘记我
是在北京的民族宫里,我又看见了美丽的天山,碧绿的天池、翠蓝色的赛里
木湖和湖边草地上的夏夜。。

这部维吾尔族古典歌剧,反映了维吾尔族高度的民族文化,反映了纯朴、
正直、勇敢、热情的民族性格。它歌颂了遥远的年代,一对坚贞不渝的爱人,
英雄艾里甫与赛乃姆公主。它告诉人们,邪恶、阴谋终敌不住善良和忠诚。

维吾尔族人民和祖国各民族人民一样,是永远爱真理,爱正义的。这个
戏以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美妙的歌声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深深打动了首
都观众的心。这部歌剧是我们共同的骄傲,表明了维吾尔族艺术家们无比美
好的创造精神。

在新疆,我听到过许多撼人心灵的音乐,其中就有维吾尔族古典的“木
卡姆”。我虽然不懂维吾尔语,但是我情不自禁地随着那真切、悠扬的曲调,
打起拍子。

今天,《艾里甫——赛乃姆》又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千
千万万的维吾尔族兄弟,男女老少欣喜若狂地欢迎它,热爱它,这种真挚的
感情使我深深地激动。

这个戏中的演员,不仅唱得情深感人,高歌入云,他们的表演也是惊人
的。他们很有激情,同时又十分自然,不见夸张。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真实的
情感。我不能忘记艾里甫带着镣铐与城头上的赛乃姆“生离死别”一段的动
人场面。我看见我身边的维吾尔族老人流出了眼泪。当这一对情人欢聚在花
园中,我也欣喜地笑了。身边的老人也流出了欢喜的泪水。

艾里甫在戈壁滩渺无人烟的古堡中,他悲哀,但不绝望,他痛苦,但绝
不乞求。尤其是他和母亲见面的那一场。母子间那种刻骨的深情与对灾难不
屈的态度,使我感动。母亲悲痛而庄严的形象,是非常出色的。

看戏后的第二天上午,我参加了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为这
个戏举行的座谈会。会上请来了首都艺术界的各方面的专家。大家都发自内
心地赞扬,同时又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为了使这个戏更加紧凑,更加完
美。上海的一位歌剧专家表示,希望这个戏不断地加工,登上世界的歌剧舞
台。

当天下午,我又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为自己的维吾尔族校友返校举办的
联欢会。那真是热烈、激情的聚会。《艾里甫——赛乃姆》一剧中的很多演
员都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度过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是
那么天真、纯洁,有的还戴着红领巾。如今,都成了高大、俊美的艺术家了。
他们当年的勤奋精神是学院所有的人都不能忘记的。他们曾使整个校园荡漾
着欢笑。在最后赠送礼物时,有一个极其动人的场面,那就是学院将当年他
们入学时的照片送给他们。那照片上是一张张娃娃脸,他们大笑起来,有的
人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当年我才五十多岁,现在我已是七十一岁了。我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
孔,想到昨天舞台上的歌声,我为他们感到自豪,我为他们默默地祝福,也
为所有的新疆歌剧团的弟兄们祝福。

衷心祝愿你们将会得到崇高的幸福与快乐。因为祖国将会为你们日后更
大的成功,得到世界的称赞。


(原载《新疆日报》1981年 
1月 
25日)


漫谈小剧本创作

——贺《小剧本》复刊

小剧本是文艺武库中的小兵器,用得好,很犀利。小剧本反映得出当前
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历史发展。
可能有人认为小剧本不大值得写。因为不能传之千古。也有人觉得小剧
本很难写得淋漓尽致,也就难以舒展所长。
然而,古往今来,多少艺术作品,正因其短小,便更精炼、更浓、更实、
更有力量、更显作者的功力。
王羲之的《兰亭序》,只其中的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