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风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树立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英雄形象。
那些英雄人物,如《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鲁大成与赵大大,《雷锋》
里的雷锋,《李双双》里的李双双,《千万不要忘记》里的丁海宽和季友良,
《丰收之后》里的赵五婶,《激流勇进》里的王刚,《远方青年》里的沙特
克,《年青的一代》里的萧继业以及其他正面人物,都是剧本与演出上显著
的成就。他们都以动人的革命感情和崇高的理想,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
第四,这是可以着重提出的,他们指出在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里,
阶级斗争是在我们生活中激烈地进行着。
他们大声疾呼:要提高警惕,要有一双无产阶级的眼睛,要看得清反动
阶级企图复辟的敌我矛盾,要看得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要看得清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斗争。
优秀的剧目,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三人行》、
《第二个春天》、《丰收之后》、《龙江颂》、《箭杆河边》、《年青的一
代》、《小足球队》等,都强烈有力地表现了这一点。
第五,戏剧总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进行教育的。
这些受奖的优秀剧目,虽各有特点,但它们却都是通过真实鲜明的人物
形象,严紧巧妙的结构与情节和生动、活泼、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特征
的语言打动我们,启发我们的觉悟,提高我们的认识。
有一些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剧目,是近年来罕见的佳作,是开始向“革
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标准,迈进了一步。
这些成就是和党的文艺路线,和党的高瞻远瞩,具体领导,一抓到底的
方法分不开的。这次话剧的丰收,是党多年来,从人、从思想、从业务,不
断地培育和教导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话剧在大步前进。舞台上出现了无数的新英雄。戏剧战线上
也出现了许多风流人物。
我们热烈地祝贺创作和演出这些剧目的同志们!
我们北京话剧界应该向他们学习!
他们的成就,给社会主义话剧迎来了春天!
一个百花怒放的季节就要来临了!
(原载《北京日报》1964年
4月
1日)
“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
——赞京剧《逼上梁山》
革命京剧《逼上梁山》,是一九四三年冬延安中央党校的同志学习毛主
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演出的。这出戏从第一次演出到现在已
经三十四年了。最近,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在北京分别演出这出戏,
使我们能看到这出经过伟大领袖毛主席肯定“开了新生面”的革命京剧,心
里感到无比的兴奋!
我先后看了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的两次演出。我目不转睛,用心
观看一幅有声有色的北宋末年多灾多难的流民图,一幅古代人民武装暴动的
历史画卷,像是一块顽铁被晶莹的磁石吸引着,吸引着。在整个演出过程中,
我始终被剧中反映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画面所激动。
在一九四三年的延安,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了京剧革命。《逼上梁山》
演出,毛主席先后看了两次,并于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亲笔给延安平剧院写
了一封信,信中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
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
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
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毛主席还指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
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毛主席的这封信揭开了无产阶级京剧革命的序幕,
并为无产阶级京剧革命指明了方向。可是“四人帮”却篡改历史,胡说江青
“领导”了京剧革命,“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逼上梁山》的
重新演出,有力地戳穿了“四人帮”这些无耻的谎言。
粉碎了“四人帮”,文艺得到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许多过去遭到
“四人帮”扼杀的优秀剧目都先后上演。广大人民群众是多么希望得到毛主
席肯定的、开了旧剧新生面的优秀剧目《逼上梁山》重新上演呵!北京市京
剧团和北京京剧团的文艺战士怀着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无比热爱,以冲
天的干劲,排练了这个戏,使这出群众翘首盼望已久的革命京剧终于在北京
正式演出了。
《逼上梁山》在文艺革命历史舞台上,是一只光辉四射的彩凤,可是它
在“四人帮”统治文艺舞台的时期是飞不起来的。因为“四人帮”为了把叛
徒江青打扮成京剧革命的“旗手”,是不可能让《逼上梁山》在舞台上重新
演出的。现在这只彩凤飞舞起来了!在粉碎“四人帮”一周年的时候,在一
片锣鼓喧天、欢天喜地的气氛中飞舞起来!在百花吐艳的祖国大地的上空,
这只彩凤自由翱翔,迎春风,舞万里。
我喜欢这个戏,也看到群众喜欢这个戏。两个剧团演出两台《逼上梁山》
的时候,满场观众都有强烈的反应。不断的掌声,台上台下溶成一片。八百
五十多年前伟大人民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今天仍然得到广大观众强烈
的共鸣和呼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胜利,是毛主席制定的“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伟大方针的胜利!
革命京剧《逼上梁山》这出戏不同于《水浒传》和同一题材的传统戏曲
剧目。它不是只描写林冲个人的苦难遭遇,而是通过林冲在遭受种种迫害之
后投奔梁山的情节,反映了北宋末年人民群众在封建制度压迫下,掀起的如
火如荼的反抗斗争的革命形势。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武器,历史地唯物
地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尖锐
的阶级斗争。这个戏在延安演出起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
灭敌人”的作用。这次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演出的《逼上梁山》,都
对原本作了修改和加工,场次虽然减少了,但都保留了原本的主要内容,如
捕李、释李、菜园、定计、白虎堂、长亭、野猪林、借粮、山神庙、上梁山
等重点场次。在结构的集中、严谨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逼上梁山》反映人
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人民群众是主导方面。两台《逼上梁山》的
演出,对人民群众的反抗都有了突出的表现。人民群众不仅反了贪官,而且
反了皇帝,这和同一题材的小说《水浒》不同。剧中描写造反的农民“不怕
官司不怕天”,“反掉它残民无道赵宋王朝”。他们在斗争中认识到,“要
把乾坤再造,还须得枪对枪来刀对刀”。在农民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也是比较
成功的,比原本有了加强和提高。
林冲是北宋末年特定的历史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北京市京剧团
在塑造林冲这一典型人物上比较真实细致。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的教头,遭
受高俅及其爪牙陆谦多番诬害,妻子遭欺凌,自己受酷刑,在发配沧州道上
又遭受残酷的折磨,几乎在野猪林里被杀死,这时他虽痛恨高俅,但并没有
想到要造反,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逆来顺受。但是,“忍辱求全难自保”,
高俅派他的爪牙陆谦把林冲看守的草料场在雪夜中烧了。林冲在山神庙里遇
见仇人陆谦,一刀杀了陆谦之后,才毅然加入群众的队伍,杀败了官军,投
奔了梁山。林冲从一个统治阶级的有正义感的军官,到与人民群众一起反抗
朝廷,是经过曲折的过程的,这是林冲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的典型环境,和
他出身的阶级的特性所决定的。
《逼上梁山》表现林冲与高俅在政治上的矛盾,主要是在花石纲问题上。
北京京剧团的改编本在序幕、抓丁等场突出表现封建统治阶级在花石纲一事
上对农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到了“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地步。林冲遭
受高俅迫害的个人遭遇与农民在花石纲问题上遭到反动官吏的横征暴敛是一
致的。林冲作为统治阶级的有正义感的军官,所以能上梁山参加起义,一方
面是受到高俅的逼害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人民群众对统治
阶级的反抗,受到人民群众的教育和革命形势的推动的结果。
这次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演出的《逼上梁山》都是根据一九四三
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的演出本改编的。他们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上作了不同的处理,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的。北京市
京剧团在剧本上保留了原演出本中较多的场面和情节。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
不仅反了贪官,而且表现他们也反了皇帝。结尾处,林冲和李铁等群众投奔
梁山的场面比较有声势,看出当时投奔梁山的群众不是几个人,而是大队人
马上梁山。北京京剧团的演出本比较精练,从花石纲、释李等场开始,直接
展开了戏剧矛盾。在唱词上也作了提炼和加工,有诗意。这两台《逼上梁山》
在舞台美术上也都有不同的处理,显示了不同的风格。
据我了解,无论是北京京剧团还是北京市京剧团,对目前的演出都不满
足,还要在演出中不断听取意见,不断加工,使这个优秀的革命京剧更加完
善。我想,他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的。这个京剧革命的第一个成果,经过不
断加工,一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原载《人民日报》1977年
10月
12日)
重看《龙须沟》
春节,火爆极了。一年一度的这个节日,今年格外喜庆。街上热烘烘的,
家中热烘烘的,人的心里更是热烘烘的。这是因为,又一个新春来了。
我爱谈春天,爱写春天,而今春更值得我赞美。作为一个文艺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