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要到这个世间来?「本为众生」。本为众生就是实现他在因地里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今天有能力度众生,所以众生有感,他决定有应,感应道交,这才示现在世间。示现最明显,我们大家都能够熟悉的,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八相都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就已经成佛,他是来表演的。《梵网经》上讲得很清楚,他到这个世间、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来这么多次了。入胎是示现的,出生是示现的,出家是示现的,苦行是示现的,证道、弘道、入般涅盘,没有一样不是示现的,不是为自己,点点滴滴都给众生做修学的好榜样,都给众生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样子。我们要会看、要善学,种种示现,没有一样不是教导我们的。我们从哪里学佛?就从这些地方学习。
  我们今天学佛没有能学得好,很认真、很努力的学都没有学得像,什么原因?我们只学佛的经教,没有懂得认真去学佛的八相示现,所以学了功夫不得力。佛的教学是圆满的,从入胎到般涅盘全是教学,这样圆满的教学,我们只学当中一部分,当然不行,当然不得力。我们对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法子体会,不能把点点滴滴都圆融过来,这是我们不会学。特别是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这一部经古大德称为圆满法轮,这什么意思?它讲得很圆满,讲得很详细。像方东美先生过去所说,这部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末后还带表演,用善财、用五十三位善知识,把他的道理、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人家如何落实在生活、如何落实在工作、如何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要从这些地方学习,我们真的学到东西,这才叫会学,才叫善学。
  菩萨的德号:『示现净福』,这个世间人,哪个人不喜欢福报?哪个人不求福报?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谓「五福临门」,五福里头第一个是「富贵」,富是不缺乏财物,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谁不祈求富贵?富贵是果报。「康宁」,康是健康,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宁是安宁,我们今天讲的健康长寿。这些都是人希求的,都是属於果报。第三个果报:「考终」,这是讲的什么?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好死」,死的时候有很多瑞相,没有痛苦。五福里头,这三种是属於果报。属於因行的是「好德」,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条就是《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修因。人不能断恶修善,不知道积功累德,他怎么能得到这么样好的果报?
  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大慈大悲教导我们,「示现净福」。我们中国人讲「清福」,此地叫「净福」,净福就是我们所讲的清福,清净。世间人所讲的,我们一般称「红福」。红福跟清福差别在哪里?一般人总认为差别在形象上,最明显的,提起来一般人就会有个概念,在红尘里面富贵人家,做大官、发大财的,这享红福;深山里头修行的,那是享清福。这个说法没错,但是看得浅,没有深度。诸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示现的天王、示现为天神、示现为人王、示现为大臣、示现为宰官、示现为神众,神众是神里头的领袖,於是我们明了,红福跟清福不在形式上分,在哪里分?在心地上分。凡是有染著就叫红福,凡是没有染著就叫做清福,这个分法就正确了。所以佛菩萨示现国王大臣,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度化之。菩萨示现国王,还是享净福,决不是享红福。菩萨要示现商主身,商主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大企业家,公司行号的大老板、董事长,是我们佛经上讲的商主,应以商主身得度就现商主身而度化之。一般商主都发了大财,他的享受著相就是红福,离相就是清福,这是真的。
  诸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身,无论示现过什么样形式的生活,都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是享清福;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享的是红福,不是清福,红尘。假如我们从用心上来说,也很容易明了,轮回心就是享红福,菩提心就是享净福。菩提心是一切为众生,示现给众生看,不是为自己。无论示现的是富贵、贫贱,都是觉悟众生的,他所享的全是净福,这个意思我们都要懂。於是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做个总结,阿罗汉以上,倒驾慈航到六道里头来应化的,全是净福。为什么?他们决定不是轮回心。什么叫轮回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争名逐利,贪爱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种心叫轮回心。以这种心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果报在六道,佛家讲「三界有漏福报」。三界有漏福报,包括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包括他们。为什么?他们确确实实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有那么大的福报,统领三千大千世界。他不是菩提心;换句话说,他自私自利没有舍掉,我执犹存,所以出不了三界。那个福都叫红福,都不叫净福。阿罗汉以上的这些人,倒驾慈航,回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他不为自己,没有我执,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他所作所为、所享受的全是净福。
  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要修净福。换句话说,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头没有「我」,有「我」就不清净,有「我」就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点,人总不如我,就不会平等。所以你要修净福,要想超越六道,念佛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你不能把自私自利舍掉,你念佛往生是个未知数,没有把握。如果把自私自利舍掉了,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念佛决定往生!你有把握,这完全不一样。
  念佛堂之殊胜,不是在人多;人再多,一个往生的都没有,这念佛堂不殊胜。念佛堂殊胜在哪里?往生的人多。念佛堂虽然人少,念到个个都往生,大圆满!我们看到《西方确指》里头记载的觉明妙行菩萨,他的道场十二个人,个个往生,所以是大圆满的道场,无比殊胜的道场。人多干什么?人多是凑热闹。特别是现代的社会,人多口杂,很不容易得到清净。打佛七,以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打佛七多少人最合标准?他说:不超过十个人。我们那时候问:为什么?主七师的精神、能力,十个人以上照顾不过来。就跟老师教学生一样,学生愈少,老师的精神愈专注,能教得好;学生多了,就教不好。真正佛七不能超过十个人,我们才懂得这个道理。人多变成什么?佛七法会,做法会不是念佛。这个我们能看到的现象,参加佛七有几百人、上千的人,一支香下来,大家杂心闲话,张家长、李家短,这哪能得一心?不要说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进入念佛堂的时候,跟著大家绕佛,好像是那么回事情,心地还是杂乱。
  我们居士林的念佛堂,有时候有一些贵宾来访问,念佛堂这些大众看到我们来了,一个个把眼睛都看著我们,错了;内行的人一看,这个念佛堂没有规矩。真正念佛的人,眼观鼻、鼻观心,再多的人来参观都不知道、没看见,完全不要理会。这不是没有礼貌,这是真正修行,人家在这里参观之后,佩服你。你要一看到人点头、笑笑,还要合掌打个招呼,人家看到你,完了,没有修行,真的「口念弥陀心散乱」。所以念佛堂领众的法师要注意,无论什么人来参观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理都不要理会;别人看到,这个地方是跟一般不一样,是有一点道心。不要人来参观一下,这小小的风马上就把你吹动了,你哪来的清净心?别人来参观的时候,正是我们在示现净福给人家看!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宋朝朱夫子,朱熹,这是儒家的一位大贤人,他对於佛法接触得少,常常有不善的批评。听说有一次他到寺庙去玩,正好碰到寺庙在吃饭,中午吃饭过堂,他走斋堂外面过,他以为这个寺庙里头没有人,非常清净;结果一到斋堂看到里面几百人在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中国儒家讲的古时候礼乐完全丧失了,没有想到都在佛门里头。几千人在吃饭,规规矩矩,鸦雀无声,连筷子碗盘的声音都听不到,这是什么?「示现净福」,朱夫子对於佛家尊重了。如果朱熹到我们这个念佛堂来参观,他一定摇摇头,决不会尊重你。所以我们的念佛堂还是失败的,不是成功的,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哪有在念佛堂里东张西望的?不可能,决定不能有。规矩要严,要建立。古人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这个不能怪大家,怪念佛堂领众的法师怠惰、懈怠,没教好。
  念佛堂如是,讲堂也如是。我们讲堂上我们的课,全部精神贯注在听讲,什么客人来参观,我们眼都不望他一眼,这是「示现净福」。贵宾来参观,老师把课停下来,带著学生一起来迎接宾客,错了!宾客来是看你们上课的,迎接宾客是下课之后,可以,带著学生来见见客人,上课的时候什么客人来都不理会。「教之道,贵以专」,专心教学,学生专心听课。然后你就晓得,无论哪个行业都没有例外的。我们今天看世出世间法,几个人能够做到专?换句话说,「示现净福」在现在这个世间,世出世间法里头,很难看见!
  我看见过一次,一九七七年,我去拜访圣一法师,他是在大屿山宝莲寺后面建了一个道场,禅宗道场,有四十多位出家人在那边参禅,每天都坐香,叫宝林寺。圣一法师陪著我去参观,看他们的禅堂,四十多个人坐在那里,我们走过,他们动都不动,如同没有人来一样,我们心里佩服。这是我一生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所见到的修行道场,我对圣一法师佩服。我看到那是真正的一个禅堂,不受外界丝毫干扰,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的。我正在这里学习,什么客人来我都不要理会,我用我的功,绝对不是瞧不起客人,这是对客人最尊敬,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