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里头最基本的是尊师重道,你对老师要有圆满的信心。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关键在真诚、在恭敬,尊师重道,我们自己才能得到。对善知识存轻慢心,你只能学到方法,你得不到实质。所以世出世间法都是从恭敬当中求得的,儒家教学,《礼记》头一篇打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里面,十大愿王头一句:「礼敬诸佛」。诸位必须要晓得,我们自己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个成就,有一点大成就、圆满的成就,根基就是在「敬」字,真的是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绝对不要误会,尊师重道是老师要我们尊敬,那你错误。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对他恭敬,这个老师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不是善知识。
  老师要求你尊师重道,这个尊敬是你的性德,唯有性德显露,修德才圆满。佛家终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是一定要靠性德,孝敬是性德,你没有孝敬的心,你就永远不能见性,你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佛法里面讲,那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遭难!什么叫遭难?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你永远不能超越三界六道。你修得再好,可以到天上享天福,可以作天王,你的烦恼习气断不了,你出不了三界。三界之内麻烦很多,纵然做到天王,佛跟我们讲三界福报最大的是摩醯首罗天王,色界天顶,这三界里头福报最大的,可是怎么样?出不了三界。天福享尽之后,前面我们讲过,无量劫来我们所造的恶业很多,恶业遇到恶缘就往下堕落。
  总而言之一句话,出不了三界六道,决定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佛说这个话,我们想想我能相信,我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自己扪心自问,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能够细细检点反省一下,就知道佛说的话很对、很正确。我们的恶念多,我们善念少;我们说的话坏话多、好话少;我们干的事情,干好事少,干恶事多;佛讲,我们将来在六道里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不是很有道理吗?愈想佛的话愈正确,所以我们不能不警惕。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三七卷)  2000/8/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37
  请掀开经本,紧那罗王偈颂第二首看起:
  【出生一切诸喜乐,世间咸得无有尽,能令见者不唐捐,此是华幢之所悟。】
  妙华幢菩萨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他修的是这个法门。清凉大师注解是说,「闻深适神,故法喜无上」,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深解义趣,所以法喜充满;到终极他能成无上道,所以受无尽的安乐。在赞颂里面说出他自己的修学心得,『出生一切诸喜乐,世间咸得无有尽』,这两句是菩萨现身说法,把他所修学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所学的、所悟的如果不能落实在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生的是一切诸烦恼,想想看我们是不是这个状况?我们自己生烦恼,也带给社会大众烦恼;我们心里面没有喜悦,同样带给社会大众也得不到喜悦。
  喜悦从哪里生的?从善法生的。这个善法必定与性德相应,才能生法喜充满。儒家《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法喜充满。儒家学的是什么?「习」就是落实,学而时习之,把他所学的都落实在生活上。综观儒家的教学,它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前面的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儒家教的就是这个。这个能够落实,自然就生法喜。颜回物质生活过得那么苦,他不改其乐,什么缘故?他得法喜,从内心里面「出生一切诸喜乐」。
  儒家教学这三个纲目,「明明德」,明德是个名词,上面那个明是个动词,明德就是我们佛法讲的性德、本性。孔夫子也说,《三字经》里面都提到,「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是本性,相近,大家差不多,凡圣一如。佛家讲完全一样,众生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无二无别,这个我们要晓得。生、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习性。这个习性就是学,你是学善还是学恶?你学善,那就是孟子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学恶,荀子所讲的,荀子主张性恶。性善、性恶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叫佛性,在佛家里面叫自性、叫真性、叫真如,这个大家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本性、性德不明,不明就是佛法讲的无明,不明。如何把它恢复它的本明,所以叫「明明德」。圣贤教学的目的在此地,教我们恢复自己的明德。所以明明德三个字,就是佛家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都是这个意思。然后把你的明德,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亲民」。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相接触要以明德为根本,以明德为基础就能够「止於至善」,这是终极的目标。所以一开端,就把教学的宗旨给我们说出来。
  教学的方法?接著就讲,头一个讲「知止」,「知止而后有定」。你要想真正学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儒家称大人,在佛法里面称佛菩萨,诸佛菩萨才叫大人,首先你要知止。知止是什么?自己要知道自己修学的目的,你止於什么地方。像孔夫子一生止於学,一生都在学习;再看看诸佛菩萨,也是止於学。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把「学」当作终身的第一个愿望,一生都在求学,无止境的在求学。所以知止而后有定,他的心定了,定在学上,其他的统统放下,不再搞了。我们人一生当中,你没有个目标怎么行?知止这个名词含义很深很广,圣人总目标是学,学无止境,智无穷,学不厌。落实在事相上,夫子说得好,「为人君止於仁」,君是领导人,你是领导大众的人,你要止於仁慈;「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这是什么?这是落实在生活事相之中,举几个例子。我们今天学佛,发心出家,出家应该止於什么?要止於弘法利生。由此可知,止的含义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你一生从事的行业,你一定要清楚、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你的心专一;「定而后能安」,身心安稳;「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你的愿望会实现;你止於学,你的学业能成就;你止於仁,你的领导会成功。
  这是把先决的条件说明白、说清楚,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他决定一事无成。世出世间典籍对於这桩事讲得很多很多,人不可以不立志,不可以不奋发。人有志,能奋发,勇猛精进,决定有成。这是自己本身具备的条件,佛法里面讲因有了,这是好因,殊胜的好因。因要有缘,缘是什么?亲近善知识。你没有这个缘,虽有好因,也不能成就;有好的缘,没有因,也不能成就。因与缘统统具足,这个事情难,非常希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得到的。
  至於怎样去亲近善知识,《四十华严》清凉大师的注疏,我们过去曾经印过普会《大藏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有上中下三册,在第一册好像是一百五十一面,我还记得最后一行,经典上所讲的,清凉大师所说的,如何亲近善知识?你要能具足,你遇到善知识就没有白遇到,他会帮助你、成就你;你要不具足佛所说的条件,遇到也等於没有遇到,空过了。所以我们看到善知识教学生,他一生当中不是教一个人,接受他教诲的人很多很多。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那边讲经教学三十八年,听他讲经说法的,三十八年我们概略的做一个最保守的估计,不会少过五十万人,能成就的有几个?原因在哪里?具不具足亲近善知识的条件。他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就没有法子,听听而已,不得受用。真正有成就的,人数虽然不多,仔细观察心行、心态、行为,确实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不管他有没有学过,他确实都具足,这个人成就了。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善知识教我们什么?儒、佛实在讲都一样,教我们先断烦恼。儒家讲格物,佛家讲先破烦恼障,首先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优先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五个项目: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头一个是什么?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佛讲这是头一个错误的见解,这个见解要是不破,你入不了门。所以我常常讲自私自利要断掉,自私自利是什么?就是很深的我执,什么都为我,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身见是非破不可,破身见才入佛门。身见要是坚固执著,你永远在佛门之外,你入不了门;佛来给你讲经说法,你也入不了门。这一关非常不容易突破,必须知道我们无量劫来,不知道多少生、多少世修学佛法,修了无量劫到今天还成这个样子!自己知道,什么原因?这一关突不过去。於是我们就要晓得,这一生当中这一关不能够突破,那就跟过去一样,再过个无量劫又遇到佛法,就像现前环境一样,没有什么两样。
  佛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要「格物」。物是物欲,佛家讲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格就是现在讲的,你要有本事战胜物欲,格是格斗,跟它打仗。你要战胜自私自利,你才能入佛门;你要不能克服物欲,这一些物欲天天在诱惑你,你还为外面境界所转,你怎么能入得了门?佛法学得再多,也都是皮毛,儒家所谓的「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听得很多、看得很多,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不得受用。儒家讲得好,「不足以为人师」,你没有资格教人。必须要做到,你做到的时候,你开真智慧,那就不是世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