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料,没多久鲁肃的祖母过世。鲁肃回老家办丧事,朋友写信给他,劝他投靠一位叫郑宝的人。此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为据点,招兵买马,已有一万多人跟随。鲁肃答应了。
但周瑜力劝鲁肃,不要投靠郑宝。他引用汉朝马援回汉光武帝的一句话来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这句话的意思,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不光是老板找好员工,员工也要找好老板。
谁是好老板?周瑜推荐孙权。
当时,孙策已经过世,弟弟孙权刚刚继承事业,正在广招贤士。周瑜同时告诉鲁肃:“我听前代贤哲秘论说,未来承受天命,代替刘家(汉朝皇帝姓刘)的,一定在东南方。(显然,预卜是错误的)因此,到东南发展,投靠孙权是正确的决定。”
“这是攀龙附凤,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周瑜总结说。
潇洒的周瑜,分析事理一向有条有理。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鲁肃的母亲接到吴地安居,鲁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听从了周瑜的话。这一年,鲁肃二十九岁。
第九部分攀龙附凤,一展才华
周瑜在孙权面前,特别推举鲁肃说,鲁肃的才能,最符合时代需要,应该重用他。
后来,孙权在接见众宾客时,特别留意到鲁肃。宾客告退后,孙权请鲁肃单独留下来,两人一番密谈,鲁肃提出孙权未来发展的对策:“鼎足江东,铲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听了大为高兴。
另一名参谋张昭不太高兴,他看鲁肃很不顺眼,曾警告孙权说,鲁肃年轻心粗,不可用。但孙权不但不听,反而更加重用鲁肃。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听说曹操大军东来,孙权召集幕僚,讨论和或战。大家一面倒地认为,曹操太强了,打不过,应该敞开大门迎接曹操。鲁肃闷不吭声,孙权也未下结论。后来,孙权起身换衣服,鲁肃追到廊下,孙权知道鲁肃一定有话要说,拉起鲁肃的手,问道:“您要对我说什么?”
四下无人,鲁肃这才说出意见:“刚才众人的意见,只会坏了将军您的大事,不能再和他们讨论了。怎么说?我鲁肃大可迎降曹操,将军您却不行。我投降,他还可能让我回老乡,当个地方小官,自由自在,而将军呢?曹操会把您摆在什么位置?请早点定夺,不可以采用这些人的主张。”
孙权一想也是啊,曹操怎么可能留用或重用孙权这一方之首?于是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决定迎战曹操。鲁肃并且劝孙权,把驻守在外的周瑜请回来共商大事。
幸亏鲁肃,让孙权做正确的决断。事后证明,鲁肃的看法是对的。孙权能得到鲁肃这种人才,鲁肃能找到孙权这种老板,靠的就是周瑜的穿梭引介。
第九部分不要留在泰坦尼克号上
良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以前人家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现在工商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即使对了行,也怕进错公司,跟错老板。
美国营销专家赖兹和屈特(AlRies&JackTrout),著有《定位》、《营销战争》等脍炙人口的营销著作,他们曾提出一个观点:没有人能使自己成功,只有别人能使自己成功。
周瑜用“攀龙附凤”来劝鲁肃投靠孙权,因为他知道,跟错主子,再好的才华也会被糟蹋。赖兹和屈特说得对,身处于即将下沉的泰坦尼克号,再高明的泳技也没用。
若非孙权,鲁肃的意见不见得会被采纳,即使张昭中伤,也不能摇撼孙权对鲁肃的信任。
用对人才,组织才有未来;跟对主子,个人才有前途。
第九部分事业争霸与人才争夺
天时·地利·人和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说曹操的名气和实力都比不上袁绍,却以弱击强,打败袁绍,靠的不只是天时,更因为有人才为他谋划献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说到孙权,诸葛亮认为,孙权国境有天然险阻,民心依附,许多贤士为他效力。(“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诸葛亮肯定曹操、孙权,不单强调他们占尽天时、地利,更凸显人才的作用。
然而《三国演义》补缀了一段情节,说诸葛亮取出地图,对刘备表示:“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刘备)可占人和。”
《三国演义》一向尊崇刘备,吹捧诸葛孔明,然而为了强调刘备的人和,罗贯中虚构这一段话,反而贬抑了诸葛亮的判断力。因为这么一来,诸葛亮不仅忽略了人才在竞争成败所占的比重,也和先前对曹、孙的分析相互矛盾。
诸葛亮的心里十分清楚,不管天时或地利,更重要的是,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不少人才,因此不能和他们正面争锋。
那么可以争锋的是谁?是刘表和刘璋。诸葛亮提到这两个人时,并未赞许他们身边有什么贤人智士。刘表、刘璋本身不怎么样,身边又缺乏像样的将才,没有竞争力。诸葛亮给他们很低的评价,建议刘备伺机占取他们的地盘。
第九部分挖角·挑拨·裂解
曹操具备人谋优势,不光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不只是他懂得用人惟才,更厉害的是他懂得裂解竞争对手的人才库。当他俘获关羽,不杀,不放,留在身边,待遇优厚,希望收买关羽,为他所用,可惜最终关羽仍回到刘备阵营。由此观察,说曹操爱才也行,说曹操勤于挖角也未尝不可。
勇将挖不过来,从谋士下手也成。曹操攻下荆州之际,刘备带着孔明、徐庶仓皇逃难,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掳来当人质,向徐庶招降。徐庶万分无奈,对刘备说他方寸(心)大乱,不得不请辞。
徐庶就这样投靠曹操,后来在魏当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三国演义》说徐庶先走,孔明才来,是不对的;写徐庶在魏国终身不谋,也不对;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巧遇庞统,请庞统造谣说西凉叛乱,徐庶自请出兵,借机落跑,也不对。
尽管《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绘颇多夸饰,但写到徐庶离开刘备,两人送别,这一段不知感动多少读者。刘备执手相送,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徐庶也涕泣告别。接下来是很感人的一幕:刘备凝泪相望,并且叫人把眼前树林砍伐干净,问他为什么?刘备说,因为这些树挡住他目送徐庶的视线啊。
第九部分人才·土地·宝库
不是刘备爱哭,而是失去徐庶如同失去左右手。领导者都会有相同的认识,任何人才远离,都如断臂缺手,不再如臂使指般顺遂。
钱财散尽可以复还,土地败光可以再得,人才既失,却很难回锅。
曹操乘人之危,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抽走,重不重用是一回事,起码人才不让你用。从竞争对手那里挖空人才,就赢一大半。用明的挖不过来就用暗的,例如反间挑拨。楚汉争霸期间,陈平设谋反间,让项羽疏远范增就是一例。
可以这么说,一部事业的争霸史,就是人才的争夺史。能认清这一点并且奋力实践的领导者,便是赢家的候选人。曹操目光如炬,很早就有认识。史载,早初袁绍和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问曹操:“如果事败,哪里可以据守?”曹操不答,反问。袁绍答:“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力,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
袁绍说得头头是道,一份反攻蓝图成形,然而曹操的看法迥然不同。关键不在哪一寸土地,不在哪一块据点。曹操说:“我要任用天下贤才,统率他们,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
一席话说得豪气入云,说得漂亮,说得透彻,道尽人才宝库的珍贵。
第九部分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
识人难,用人也难。而用人必先识人,择才方能用才。三国时代,曹操知人善任是出了名的好,然而百密一疏,这一疏失,看走眼,却改写了历史。据古代史学者的说法,天下三分竟因此而起。
让曹操“眼睛脱窗”的人,是刘璋手下的四川人张松。
第九部分其貌不扬,其才不凡
就在曹操拿下荆州,刘备逃之夭夭之际,据守蜀地的益州牧刘璋惶惶不安,基于西瓜偎大边的“西瓜效应”,他派“别驾”(官名)张松担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张松这人头脑灵活,见识通达,可惜其貌不扬,个头矮,放荡不羁,看起来很不起眼。曹操刚克服荆州,志得意满,张松这模样他哪看在眼里,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
担任主簿的杨修知道张松是个人才,劝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张松不满。回到刘璋身边,适逢曹操赤壁兵败,张松便力劝刘璋和曹操绝交,和刘备结盟。
三年后(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益州。从事后结果来看,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但一来刘璋见不及此,二来手下谋臣张松力荐,因而引进刘备势力。
张松引狼入室,惟恐此狼不便吞并,还手绘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刘备不嫌张松丑陋,接纳了他,后来反客为主,并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本额,难怪《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获一州,有骄气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关键,还在于曹操不脱以貌取人的习性。试想,张松如果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骄傲再臭屁,也会奉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