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十导演-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仍然是一部大人看了或许会兴奋点头,而孩子们看了则会木然或摇头的儿童故事片。尽管导演吴子牛似乎也曾有将孩子当成孩子的努力,但那孩子仍然还是大人眼中的孩子,而不是孩子眼中的孩子。原因是,电影《候补队员》只是拍出了孩子的单纯,但却没有拍出孩子单纯中的复杂;正如电影拍出了大人们的复杂,但却没有拍出大人们复杂中的单纯。更深刻的原因,当然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那就是,对孩子的要求是中规中矩、期望少年老成;而大人自己则往往是随心所欲、实际上头脑简单。《候补队员》产生的年代,中国虽然已经再一次出现了启蒙主义思潮,但对人的个体生命及其价值、尤其是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则及其意义,都显然缺乏足够的知识,更谈不上有什么想像力和创造性。所以,《候补队员》也就只能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吴子牛没有落后于自己的时代,但也没有超越自己的时代。    
    完成了《候补队员》一片,吴子牛也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创作生涯。不过,此时的电影创作,仍然是不由自主。这一回潇湘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交给他的是一部叫做《密令》的电影剧本,并且要求吴子牛一定要拍得让观众喜欢,让电影厂赚钱。虽然仍是命题作文,但这一回毕竟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吴子牛拉着黄牛当马骑,就这样走上了战场,从此开始了他电影中的〃战争生涯〃。他把《密令》改成了《喋血黑谷》,结果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创造了当年中国电影拷贝销售的最高纪录。    
    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我们会感到《喋血黑谷》的故事情节设计有着太多人为的、概念化的痕迹,老套而又幼稚。如果要对此做出深度的开掘,那应该是描写一群“丑陋的中国人”:大敌当前,却仍在畏缩不前,而且内讧不断、相互算计,甚至相互残杀、以至喋血黑谷。当然,这完全超出了编剧的思想境界之外,实际上也是吴子牛及其第五代未能想到或不能面对的。吴子牛所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将这部影片拍得好看,且拍得与以前的同类影片不一样。这从影片的场景设置与场景调度上即可看出,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的模仿“敖德萨阶梯”的“吴子牛阶梯”就足以让美术学院的学生感到惊讶。所不同的是,敖德萨阶梯是在不断运动中形成的,而吴子牛的阶梯上则是人为的“造型”。影片中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对苦难的中国人形象的描写,以及对中国人的苦难充满人道精神的悲悯,这集中表现在与电影的故事情节不甚相干的难民营场景之中。这一场景的造型,成了吴子牛及其第五代电影艺术的一个经典。    
    《喋血黑谷》是吴子牛真正的成名作,吴子牛开始初露锋芒,无论是就将一部惊险类型片拍得很是艺术而言,或者是就将一部艺术电影拍得很是好看而言,都是对当时的中国电影创作的一大贡献。对此,当时的电影评论界的兴奋,就可想而知。有人认为“吴子牛是用现代的电影眼睛、现代的历史艺术观察点、现代的视野扇面,拍摄了这部惊险片,表现了他独特的电影思维和独到的发现”113。但也有人认为:“1984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对吴子牛《喋血黑谷》判断上的失误;最大的损失,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出《喋血黑谷》的惊人的导向价值。”114这是说当时的中国电影评论界没有准确地认定《喋血黑谷》作为商业类型片的导向价值。这种想法当然不无道理,尤其是没有人会对吴子牛说他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商业类型片导演,这无论是对吴子牛个人、还是对整个中国电影来说,当然都是一个重大损失。问题是,1984年的中国电影界的主流意识中,艺术至上的观念正方兴未艾、风起云涌,而商业与〃低俗〃还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血气方刚的吴子牛又怎么会“退而求其次”?    
    事实是,拍摄《喋血黑谷》对吴子牛而言是明显的不得已而为之,影片《鸽子树》才是他第一部自作主张、心甘情愿又热血沸腾的影片。只不过,影片《喋血黑谷》给吴子牛带来了大量的不虞之誉,而《鸽子树》所得到的则又是求全之毁。而这一“毁”还非常彻底:该片被彻底否定、彻底禁演。有人甚至说吴子牛应该到越南军委去领取奖章115。尽管一些审看样片的电影专家如钟惦非、陈剑雨、郑洞天、黄健中等对影片《鸽子树》的独创性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年轻导演黄建新看完影片后“为其艺术胜利激动得想鼓掌”116,也仍然无济于事。要不是当年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倡导文艺界要创造宽松、和谐、融洽、理解的氛围,吴子牛恐怕就不是简单地做个检讨便能过关了。


《中国电影十导演》 二吴子牛:人道的呼喊(2)

    吴子牛在作家叶楠的小说原著《画眉鸟婉丽的鸣声》中看到的不过是“它描写了残酷的战争地带中人性的冲突,撞击出悲剧的火花”;“如果被仇恨、被痛苦、被复仇的烈火所吞噬……甚至在另一个极端,是悲剧使我们爱上了我们的不幸……那么,悲剧哲学便失去了全部的意义。”117正如作家江浩所说:“从这个导演阐述中,我们似乎嗅不到什么异腥味;倒看出吴子牛始终存在的孩童般的天真和真情。在整个人类面前,吴子牛永远是个固执而又单纯的孩子”118。可是,这个世界却是“大人”的世界。人道、反战、国际主义、和平主义、理想主义和悲剧美学等等都是些诱人的字眼儿,在理论上中国人也能接受并能使用,问题是一碰上具体的实际功利、战争冲突、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和宣传法则,那就不堪一击了。也许多少年之后,人们在看到影片《鸽子树》时,会为它对大自然的雾和风的影像艺术展示中所显示出的惊人艺术才华而惊叹,同时也会为它浅显的主题和幼稚的叙事感到好笑,那当然就是吴子牛和他的时代的双重悲哀。    
    吴子牛是想拍摄与他人不一样的电影,有时也会表达一些“异端”的思绪;但他却不是一个真正“异端”的艺术家,不能、更不愿做一个“异端的人”。虽然性格调皮,但却内心矛盾而又拘谨,总是想做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因此,就免不了要经常受些委屈,有时甚至会两边不是人。影片《最后一个冬日》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是普通观众觉得沉闷难懂,另一方面却又是评论家们说这部影片手法老套、闪回过多119。    
    其实,这部影片真正的毛病,出在它的一系列的“虚焦”。其一,是人物方面的虚焦:设想“影片要通过‘弟弟、妹妹、哥哥’,写出‘哥哥、姐姐、妹妹’”120,但在影片的实际叙事中却又还是免不了让“弟弟、妹妹、哥哥”作为重点,而“哥哥、姐姐、妹妹”则不过是充当叙事者。其二,是叙事重点的虚焦:作者一方面想要“写出他们痛苦的爱(以及派生的恨),写出思和想,写出希望。写出一种伟大的爱”;而另一方面却又指望“这部影片力图表现一种宏观的反思,他将针对我们存在于世的这个同一时代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人性、人情和道德、情感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和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历史的回顾,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121。这话看起来似乎吴子牛不是在拍摄一部影片,而是在拍摄一部“电影史”只有一部电影史才能完成他对一部影片提出的任务。其三,是叙事主题的虚焦:片名明明是《最后一个冬日》,但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没有‘最后一个冬日’,只有永远的希望”。    
    吴子牛为何如此神思恍惚?我觉得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想借作家乔雪竹小说《弟弟、妹妹、哥哥啊!》的“杯酒”,猛浇导演自己心中的“块垒”。吴子牛在《最后一个冬日》里真正动情描写的,实际上既不是弟弟、妹妹、哥哥,也不是姐姐、哥哥、妹妹,而是那匹孤独地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他所要表达当然也就不是简单的希望和爱,更不是对历史“全方位”的反思,而是导演吴子牛自己百感交集的“骆驼精神”影片中的那匹骆驼就是吴子牛的精神化身。因此,影片中的妹妹袁园把儿歌《丢手绢》改成了《唱骆驼》:“铃儿叮当,你在说什么?/风儿阵阵,你在哭什么?/星儿闪闪,你在想什么?”一曲儿歌唱罢,所有的孤独寂寞、痛苦忧伤、委屈别扭,就随风飘去。    
    也就是说,影片《最后一个冬日》乃是吴子牛的自言自语、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或精神上的自我疗救。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导演会把影片中的反右运动的历史简化为一场地地道道的“儿童游戏”;而把申丝姐弟“文革”中的小床幻想成“诺亚方舟”;让冬日晴空中响起春雷、让二月初二的夜空升起圆月;最后居然让骆驼“步步芳草”如同观音步步生莲。如此想当然耳,足见吴子牛的赤子衷肠他不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在作诗,而且是朦胧抒情诗。    
    影片《晚钟》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大奖,算是对吴子牛的一种迟到的认定,他的固执的人道呼喊,终于有了让人兴奋的回音。吴子牛的电影创作,算是登上了一个高峰。如此,吴子牛才能略带欣然地说:“《晚钟》的完成,为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画了一个句号。”122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人对此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晚钟》的缺陷也是惊人的,除了少女式的解释战争和幼儿式的反战,还有它无法在电影王国给其他人以一种新的艺术上的启示,开一代新风和长河”;“尽管后来有许多弱智的评论家,给老人砍炮楼装上种种寓言和注释,也丝毫掩盖不住创作者惊人的幼稚,与哗众取宠的天真。”123    
    说起来,这部由吴子牛自编自导的影片,确实表现了他的赤诚与天真。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