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梅兰芳画传-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演。梅兰芳演洛神、姜妙香演曹子建,姚玉芙、朱桂芳分演汉边游女和湘水神妃二仙。  梅兰芳在《洛神》的演出中,没有把它处理成一个平庸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而是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深入挖掘主题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着重刻画了洛神的美丽善良。他所扮演的洛神,不仅雍容华贵,仪态万千,而且温柔腼腆,光彩照人。尤其是在“川上相会”一场中,舞台上布置三层高台的背景,洛神载歌载舞,飘然而下,如诗如画。梅兰芳在舞蹈和唱腔设计上也有卓越的创造。如“川上相会”的成套的西皮唱段,不但几乎集中了的青衣在西皮各种板调中的主要唱腔,而且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优美的独舞和群舞,表现了洛神和众神女“或翔神渚,或戏清流,或拾翠羽,或采明珠”(这几句是《洛神赋》中的原文)的欢悦,达到了歌、舞、剧三者的完美结合,梅兰芳经过不懈的努力、刻苦的钻研,成功地演绎了洛神的形象。  梅兰芳在1955年拍摄舞台艺术片时,将《洛神》一剧适当简化了情节,压缩了场次,使结构更加紧凑,以符合电影艺术的特点。  《廉锦枫》是梅兰芳在1923年新排的又一出古装新戏,取材于小说《镜花缘》中的某些情节,由齐如山编剧,首演于北京真光剧场。  故事梗概是: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有一孝女名廉锦枫,其母因病思食海参,她便练习水性,潜入海中取参。一日,青丘国一渔翁下网,误得廉锦枫,绑在船头竟欲售卖,恰遇落第举子唐敖等漂洋至此,赎买了廉锦枫,使她复入海内取得海参,并刺一巨蚌,获大珍珠一颗,赠与恩人唐敖等,以谢搭救之情。戏中唐敖由姜妙香扮演,渔翁由萧长华扮演,朱桂芳演蚌形。  梅兰芳编演的古装新戏,可以说是无戏不舞,但《廉锦枫》的情节不适合安排舞蹈场面,便在入海时的唱段中和“刺蚌”的搏斗中,精心设计了舞蹈化的身段,仍具歌舞之妙。  梅兰芳1924年访问日本时,曾应宝冢电影厂之约,拍了两出戏的无声黑白片,均为精彩片段,其中之一就是《廉锦枫》“刺蚌”一场。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太真外传》

梅兰芳自1915年创演古装新戏以来,在舞台上塑造了月宫嫦娥、佛国天女、人间西子、洛川女神、古战场上的虞美人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佳丽。1925年至1926年他又编演了一至四本的《太真外传》,剧本是根据清代大戏剧家洪昇写的《长生殿》,经过与朋友们共同分析研究,决定保留原剧精华,去掉不必要的剧情,改成以杨贵妃为中心的《太真外传》。由齐如山分本编写,李释戡等人协助作词创腔。  为了使这繁长难演的巨著能够标新立异,梅兰芳对《太真外传》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为杨玉环安排设计了成套唱腔、表情和身段。用这些表演手段来刻画杨玉环从“入选”到“埋玉”的兴衰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心情变化。  《太真外传》一至四本的场次内容是:  第一本“拈香奇遇”、“亭栏惊艳”、“迎妃进宫”、禄山认舅”、“太真出浴”。  第二本“太白醉写”、“两阁妒颦”、“朝阙献发”、“龙凤重圆”、“梦游月宫”。  第三本“禄山求职”、“七巧盟誓”、“禄山逃走”、“翠盘艳舞”。  第四本“御前面奏”、“李安会战”、“马嵬殒命”、“得胜回京”、“玉真相会”。  为了加强《太真外传》的艺术性,梅兰芳在每本演出中都使用了布景,也是他所演新戏中用布景最浩大的一次,同时还设计了一个新颖的舞蹈——“盘舞”。此舞是梅兰芳情绪表现最热烈,场面也最宏伟的舞蹈,在“盘舞”一场中,台中设一高足圆盘,盘周围有舞童相衬,梅在能转动的盘上进行舞蹈,每演至此,观众欢声雷动。  在《太真外传》中,有的场子以唱取胜。梅兰芳创制的新腔声情并茂,玉润珠圆,新颖别致,曲尽其妙。  此剧的演员阵容是:梅兰芳饰杨玉环,王风卿扮唐明皇,姜妙香扮高力士,姚玉芙扮念奴,萧长华扮杨国忠,侯喜瑞扮安禄山。花叶相映,满台生辉。  《太真外传》连演四本才能完整,又因装台复杂,故梅兰芳不轻易演出。后人如无深厚的功力,对剧情、布置了解不够,也很难上演此剧目。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表演艺术,是全国知名、人所公认的我国京剧界旦角的四大“流派”。上世纪20年代是他们成名时期。其间在北京京剧舞台上争妍斗艳,拍新戏,大受观众欢迎。但彼此均很礼让,恪守职业道德,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排演新的剧目。互不“刨抢”。他们每人都有当时的文学家和戏剧家主要为之编剧。如梅兰芳的“承华社”是齐如山;尚小云的“重庆社”是李寿民(即“还珠楼主”);程砚秋的“秋声社”是罗瘿公;荀慧生的“留香社”是陈墨香。  1927年在北京出版的《顺天时报》举行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时,梅兰芳演的《太真外传》、尚小云演《摩登伽女》、程砚秋演《红拂传》,荀慧生演《丹青引》。报馆请各地读者公开投票选举,不设定额,只在选票上填写拟选的演员姓名即可。但规定必须是挂头牌的旦角而又有本人新编剧目为限。选举揭晓时列出前六名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当时称“六大名旦”。其后不久,朱琴心即缀演舞台,故有“五大名旦”之说。徐碧云后来舞台生命也没有维持多久,因此仅余“四大名旦”,各树旗帜,雄踞舞台。在京剧史上的地位,遂成为稳固不移之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原习称“四大名旦”为梅、尚、程、荀。后又有改称为梅、程、尚、苟或梅、程、荀、尚之说。但梅兰芳始终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抗战剧目

《抗金兵》是梅兰芳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家由北京迁居上海后,他面对日寇的侵华,忧国忧民,决意排演新戏,以抒爱国深情,鼓舞人民斗志。1933年叶恭绰提议根据一出传统老戏《娘子军》,写一出比较完整的新戏。梅兰芳接受了他的提意。并请他搜集资料,而后与一些老友共同研究集体编写剧本。当时正当日寇侵华,为了激发奋起抗敌热情,大家决定戏名就叫《抗金兵》。    

  《抗金兵》仍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金兀术被困黄天荡为中心。前面有金兵南侵,韩世忠、梁红玉联合邻镇将领合兵抗敌及梁红玉训子、巡营、鼓舞士气的铺叙。后面又增加了牛皋解粮立功,杜充通敌被斩以祭忠魂等情节,构成一部主题鲜明、场面宏伟的大戏,也是一出艺术精湛的刀马旦戏。    

  梅兰芳扮演的梁红玉,前场梳大头、穿绣帔全是夫人气概,后场扎大靠、插雉尾一派大将风度。他在戏中展现了训子、巡营的唱念,登山的起霸,擂鼓的鼓法,大战的武打,真是唱念做打全面发挥。    

  此戏当年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时,特邀江南名生林树森扮演韩世忠,扮相魁梧,气度不凡,嗓音亢亮,巡营一场的二黄原板能翻高演唱,可称文武皆精。姜妙香扮演周邦彦,金少山演牛皋,萧长华演朱贵,刘连荣演金兀术,朱桂芳和高雪樵分别扮演韩世忠两个儿子尚德和彦直,王少亭演岳飞,阵容极为整齐。还有牛皋这个角色,在戏中本无足轻重,而金少山演来,由于他嗓子高亮好听,甚受观众欢迎。其他角色也都各有精彩表演。《抗金兵》这出众星同辉的大“群戏”,原在沪演出多场,场场爆满,观众群情激荡,震动申江,给当时上海如火如荼的抗敌戏剧运动,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此剧后来在北京和汉口多次演出,梅兰芳和友人商讨,删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场子。其他演员也有更换。《抗金兵》也是梅派一出代表剧目。    

  《生死恨》这出戏的初稿,是由齐如山根据明代董应翰所写《易鞋记》传奇改编的。原稿三十九场。梅兰芳迁沪后排演了《抗金兵》反映极佳后,遂又想起这个稿本,通过和友人们研究,打算上演,但感觉原稿冗长落套,遂删节了不必要的场子,并且把大团圆改为悲剧,就是要通过这个戏来表现被敌人俘虏的悲惨遭遇,借此刺激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人,激励人们的民族气节,把戏名也改为《生死恨》。    

  梅兰芳改变了过去的创作方法,成立了以他自已为主的创作组。由剧作者、音乐工作者、主演者参加,分工合作。许姬传负责执笔改编,徐兰沅、王少卿负责设计唱腔、板式,梅本人负责修改、审定。改编后的《生死恨》,表述的是:北宋末年,战乱之中青年男女程鹏举、韩玉娘沦落金邦,偶成夫妻,又坎坷离散,饱受流离之苦,最后成为一生一死的悲剧。此剧于1934年2月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梅兰芳演韩玉娘,姜妙香演程鹏举,王少亭演赵寻,刘连荣演张万户。艺术效果在《抗金兵》之上,成为梅兰芳的得意之作。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以扣人心弦的新唱腔,运用声情交融的唱工塑造出这一悲剧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夜织”一场的大段二黄用别具一格的板式组合,行腔跌宕,尽抒韩玉娘的凄楚之情。舞台上一架纺车,一盏红灯,照射着梅兰芳为此戏独创的韩玉娘身着“女富贵衣”,与兰色的桌围椅帔相衬托,既符合韩玉娘的悲惨景况,又显得舞台清新淡雅。“诀别”时以一曲反四平调表现韩玉娘的临终哀鸣,更感深沉忧恸,另有一番神韵。此戏是梅兰芳的代表剧目中之精品。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穆桂英挂帅》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