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禾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张炜不该发表这样一组文章——文友在一起漫谈是
一回事,发表是另一回事,这太冒险了,因为很难说得准确、周密、权威,
因为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者。。但还未来得及将这意见说给他,我就喜欢上了
这些文字,并感到他写得太短了!有些段落极为精彩:
写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不可缺少的日常劳作,可以长时间地坚持
下来。他的作品很内在,因而也更能经受时间的挥发。他很孤独,所以
他从写作中汲取的快乐是至为重要的。这也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家的共同
特征。为了抵挡人生的永恒的烦恼,他在一个角落里咀嚼、倾诉,喃喃
之声后来惊动了世界。——《福克纳》
像托尔斯泰一样,他是文学世界中难以超越的高峰。一个真正的巨
人最好能像他一样,那么真挚、纯洁、深邃,又是那么充满了矛盾、犹
疑和晦涩。——《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在现代作家的机智和领悟面前发出惊叹时,最好忘掉托尔斯
泰。因为一想到他,现代作家的那些光华就要受到不可思议的损失。在
他面前,聪明和睿智都显得不太必要,也似乎有些多余了。——《托尔
斯泰》
他下笔如有神授,一泄千里也毫无疏失。——《普希金》
时光之水流过他的心头,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液体。——《泰
戈尔》
。。。。
我想,文学中最重要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真诚。在这本书中,张炜的不
准确、不周密、甚至偏激都是可能的,但他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怀着
强烈的艺术之爱,使用了优美独特的语言。而且,不准确、不周密,未必不
正确,经常是,感悟比分析更为接近真理——更为普遍的真理。同样,艺术
的真诚,有时能超越语言和形式,而给人以神示。所以,我认为,张炜的这
本书,可以看做中国当代一位重要作家对200 年来世界一些大作家(尤其是
现代派作家)和重要作品的独具只眼的评述,也是中国当前三四十岁重要作
家第一次写出这样的作品。不可忽视这本书的价值,因为近20 年,正是外国
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潮势冲击中国文坛,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年代。
从这本书,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作家张炜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读书,二
是写作。作为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叫见识,来源于书本的,叫学
识。常见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却不乏聪明、机智和实
际工作能力,但若让他们干大事业,尤其是需要他们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大势,
参透人生哲理时,他们就会显得盲目甚至有害了。相比之下,在有能力自立
于社会的人那里,学识更为重要,而作为一个作家,就目前的中国而言,我
想,读书才是他生活中第一位的事情。张炜十分投入、快乐地读了这样多的
外国文学作品,这本身就证明了他迫切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心情和他
在写作中会汲取什么样的营养。没人否认过张炜是一位深深置身于中国故土
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样,他在写作方式的探索开拓和思想情感深度的挖掘方
面,也是中国文坛所公认的先锋人物。这一切,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线索。
张炜是中国目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之一,这本书会给喜爱张炜的读者
们一份新的欣喜。
心仪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父母是俄国的犹太人。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赫索格》、《洪堡的礼物》。197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这一代作者有机会接触这么多外国作家作品,当然是很大的福份。
读得多了,会不断地鉴别和比较,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象。这些印象大多是很早以前的,再说它有多大价值?它会准确吗?我深知
把这些写给你是十分冒险的,不过我也知道,一个写作者如果过分怀疑自己
的悟力,也只得放弃写作了。
索尔·贝娄
他的书在中国出版较多。我最喜欢的有《洪堡的礼物》和《赫索格》。
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当代作者很少议论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几乎没有读
过比他更幽默更机智的作家了——他用这一切稍稍遮掩着心底深切的悲凉和
怜悯。
他的这方面的巨大才能,使得其他专事调侃、用嘲弄的笔风描叙当代生
活的作家顿失光彩。他让人想到这方面的其他作家都是轻量级的。
人性中最曲折最隐秘的部分也难以逃脱他的眼睛。这是一双万里挑一的
眼睛——穿透力、视角、目光的性质。。一切方面都是那样卓越。
他的著作给人丰富华丽的感觉。这绝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它所包含
的内容给人的感想和联想。
他的思维常常到达最为偏僻的一些角落,令人叹为观止。他最好的几本
书都让人觉得细致坚密,容量极大,几乎可以无数次地重读而不致烦腻。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他最近的一本书,幽默和机智似乎一如既往。
不过细读下来,还是可以隐隐地感到活力降低了,它没有了鼎盛期的那种巨
大的蓬勃的生力。
贝娄的作品由于仅仅止于悲凉的心情、无望的冷嘲,缺少某种坚定性,
所以也稍稍缺少了一种“伟大感”。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04_1。bmp}
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作家。当过工人、爵士乐手,后致力于
文学和电影。1975 年移居法国。代表作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80 年代
以来在国际文坛上有重要影响。
米兰·昆德拉
他的书短时间内在中国几乎全印出来了,而且在西方也红得又透又快,
是个奇迹。他不是一个通俗作家,可是书的印数有时像通俗作家一样大。
我认为他的几本书中,最好的是《玩笑》。其次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后一本书把他的拿手好戏推到了一个高峰。其余的只是在重复和演变,
像后来的《不朽》,已经写得相当吃力。尽管作者依旧做出一副悠闲的、从
容不迫的解说和镂刻的姿态,但捉襟见肘和敷衍的感觉仍较明显。它使人想
到一个人在用力挤下几滴水。
最令人称道的当是《玩笑》——几大块结结实实,真实有力,弥散出无
法言喻的美。它是作者情感世界中最成熟最稳定的一次倾诉。《生命中不能
承受之轻》虽不如它那么有力、内向和扎实,但仍然写得才华横溢。这是典
型的欧洲作家的杰作,它不会出现在东方作家手中。它是逻辑的、分析的。
而东方作家绝不会以分析见长。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信得过的、极为特色的作家。这又一次证明了:无
论一个作家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曲折的表达,只要总体上看属于特色感
很强的作家,就仍然具有和接近某种通俗性;社会读书界在接受一个特色作
家时,远比接受一个苍然浑厚的作家容易。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06_1。bmp}
略萨(1936~),秘鲁作家。曾先后在巴黎、伦敦、巴塞罗纳等地侨居。
16 岁开始文学创作,26 岁发表《城市与狗》,一举成名。代表作为《绿房子》、
《胡莉娅姨妈和作家》等。他被视为拉美现代文学代表之一。
略萨
他在中国当代的命运有点像米兰·昆德拉,属于最幸运的几位外国作家
之一。同样幸运的还有马尔克斯。
略萨最好的书是《绿房子》和《胡莉娅姨妈和作家》。他自己最喜欢《世
界末日之战》,可能因为它写得最用力。作家写这本书的心情不一般,稍捎
严整一些、庄重一些,像一切创作大作品的作家一样。不过《世界末日之战》
还不算典型的大作品,尽管它也有那样的色调、规模和主题。略萨是不正经
的,一正经就影响了才华的发挥。
前两部书就是他的人格和才华、艺术趣味诸因素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了,
综合看效果好得多。一个作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难得表现出略萨那样的放
松感和随意性,而且始终保持一种技术上的实验兴趣。虽然有些实验并非是
高难度的,但探索的热情一直鼓涨着。这种热情同时也在激发他巨大的创造
力。
《绿房子》像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样,结构上颇费心思。但它们给人和谐
一致的感觉,并不芜杂。《胡莉娅姨妈和作家》也是这样。如果作者在写作、
在全篇的实现过程中心弦稍一松懈,再机巧的结构也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真
正的艺术品总是生命激情的一次释放,当然会排斥一切技巧性的东西——除
非是激情的火焰将其它阻障全部熔化。
我印象中的其它几部书就没有这两部书好。有时候略萨给人太随意太松
弛的感觉,还多少有些草率——我是指作为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特别
的、深深的感动。
厄普代克
他的作品译过来的主要有《兔子》系列,有《成双成对》等。与这些作
品相类似的主题在欧美作家中并不罕见。他的凸出当然只能靠自己对美国一
个局部的独特把握,靠一己的才华。他写出了具体,因而也绝不重复。
将他与索尔·贝娄做一比较最合适不过。他们所表现的历史时期不尽相
同,但也相差不远。主人公的属性也差不太多。而且他与贝娄的艺术趣味相
去并不遥远,比如说不如海明威和福克纳、伍尔夫与曼斯菲尔德离那么远。
比较中我们会发现,厄普代克写得太松了,阅读中给人的艺术刺激没有贝娄
频繁和深刻。包含的东西少了一些,似乎不够紧密。
还有,它们经不住重复阅读,这也是他与贝娄的区别。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10_1。bmp}
厄普代克(1932~),美国作家。1954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代表作为《兔
子,跑吧》、《兔子回来了》、《半人半马》等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也
独具一格。
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