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从一开始便没有对儿子的情绪引起重视,所以从以说教的形式向儿子提出建议,到开始指责孩子,到不痛不痒地说些安慰的话,再到威胁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进一步受到伤害,亲密的情感交流也就不再可能了。
2、又不是我叫老天爷下雨,干吗冲我使气?
孩子们在强烈的情绪困扰中,他是不会听任何人的话,也不会接受劝告、慰藉或积极性的批评的。他需要的是我们了解他,要我们了解他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内心的奋斗。更进一步,他还希望不需要完全透漏他们的体验,别人就能完全了解他。这是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里,他只让我们知道他愿意让我们知道的,其余的则需要我们去猜。
因此,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老师打我”的时候,我们不必追问细节,也不需要说:“你又做错了什么,惹得老师打你?”更不必说:“啊,真可怜。”我们需要表示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里所感到的愤怒。
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他的感觉呢?我们要看着他,听他说,同时从我们的经验里找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加以适当的编排,对他说:
“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
“你肯定气得要哭。”
“那时候你一定恨死你老师了。”
“你一定很伤心。”
“你这天真不好过。”
孩子们的强烈情绪不会在听到“这种想法不对”的时候消失,也不会在父母尝试着要说服他“没有理由要这么想”的时候,就不再难过。强烈的情绪不会由于禁止就自动消失,只会在听的人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接受了以后,才会在由浓变淡的过程中消隐。
九岁的儿子带着一肚子气回家。他的班上计划好了要去郊外野餐,可是老天爷却偏偏不作美,野餐的事因下雨被迫取消了。根据过去的经验,妈妈知道,如果采取那些陈腔烂调的方式,对儿子说:
“下雨不能出去野餐,哭也不成啊!”
“今天去不成,以后还有机会的。”
“又不是我要老天爷下雨,干吗冲我发气!”
这些方法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此,她准备采用新的方法来接近孩子。她心里想:“儿子对于不能去郊外野餐的感觉非常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愤怒的表情显示给我,要我分享他的失望。他应该有这种情绪。我要用我了解他的心情,尊重他的情感的方式,来尽量帮助他。”于是,她对儿子这么说:“你好像很失望。”
儿子:“是。”
妈妈:“你什么都准备好了,该死的老天爷就下雨了。”
儿子:“可不是,真气人。”
过了一会儿,儿子说:“啊,算了!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儿子的气好像是消了,一个下午都很听话。通常要是儿子带着气回家的话,准会把全家人都闹的坐立不安。不管是谁,早晚都会被他惹得发火。不到他上床睡觉,家里绝不会得到片刻的安静。
3、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你学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受。
现在的父母,大都力求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多学一些本事。在他们眼里,会写字,会画画,会唱歌,会弹琴等等,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他们也可能因为当初自己没机会学习,非常懊悔,就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孩子学。这样的想法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在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有时却会在无意间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孩子而言,艺术素质的教育的主要作用本来是供给孩子一个有效的、发泄情感的出口的,然而父母们却过于看重了它,把它当了孩子的一个未来“职业”,一个使命,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就实际的情形而言,孩子的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限制、规则和约束,这会使他们感觉不自由,甚至愤怒。因此,藉一种媒介物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是必须的。最好的媒介物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是释放情感的大道,它可以发出愤怒的声音,培育快乐的情绪,使紧张的神经松弛。可是,大多数父母都不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他们把它看成了一种职业,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孩子对技巧的掌握。这种态度影响所及,当孩子的演技水平长期没有什么进展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演奏者的技能和人格的批评。其结果就是造成屡见不鲜的伤心事:孩子想放弃学习,躲避老师,终止他的“职业”。在许多家庭里,丢弃在一边的乐谱、上了锁的钢琴、尘封的画笔,就是这些伤心事的见证。
把艺术教育看成是一门职业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父母们总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专业人员一般的成绩。他们忽略了这样一点,就是学习这些东西很辛苦,有一定难度,甚至是很艰难的。要学好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兴趣、智慧和勇气。如果父母们都缺少这样的耐心、毅力、智慧和勇气来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很难期望孩子会在这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显然,首要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位好的老师——一个和蔼而能体谅人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仅要了解他的艺术,而且还要了解他的学生。由于他掌握着孩子对艺术的持续兴趣之匙,能打开或锁上机会之门,所以他的重要工作是要获得孩子的心。如果他在这方面不成功,那么他的教学肯定会失败的——孩子不会跟他所恨的人爱上艺术。老师的情感语调所带来的回音,要比他的乐器所带来的反应还强烈。
其次,就是父母应充分体谅孩子的不容易。如果孩子所遭遇到困难得到了尊重和了解,他所受到的鼓励要强于其他任何方式。举个例子,六岁的小琳在练钢琴练到第三课的时候,必须练一种新的指法——用双手弹八重奏中的八个音。老师用很熟练的指法弹给小琳看,并且说:“看,就这么简单,很容易的。”小琳模仿老师的手法去弹,可是她的动作却很笨拙、很勉强,总是弹不好。
小琳带着失望的心情回了家。在家里练习的时候,母亲对她说:“用一只手弹八个音很不容易,用两只手来弹就更难了。”小琳完全同意母亲的看法。她坐在钢琴面前,慢慢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来弹。母亲说:“我听到了正确的音调。看来你的指法很正确。”小琳说:“这一段实在难。”
这天晚上,小琳继续练习下去,甚至超过了预定的联系时间。接下来的这一周里,小琳开始自动练习更难的指法,很快便到了流利自如的程度。小琳高兴地对妈妈说:“原来弹钢琴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
总之,小琳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父母们要切忌以成人的效率标准来控制孩子的生活,因而看轻孩子学习一件事情的难度。殊不知,若以孩子的情感价值而言,要求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工作效率,其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它会耗光孩子的智力资源,阻止孩子的成长,窒息孩子的兴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孩子情感的破产。这时,若充分体谅孩子所遭遇的困难,使他的情感体验得到尊重,反而会降低事情的难度,使孩子得到更快的进步。
上一页 目录页
学会对孩子说话
作 者黄 莉类 别少儿教育制 作东方不败
书籍简介
80句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照例在办公室看稿。宁静的阳光穿过窗户,空气中飘来忽隐忽现的音乐,好像有一种慵懒的芬芳袭来似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不由得想放下手中的活儿,到室外走走。这时,有一篇稿子突然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就扫去了我的疲乏,让我沉思良久……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1第一部分: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要解读它,必须首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第1节:序言
第2节:最该说的话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2第二部分:赞美的效力
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
然而,孩子也并不是一件只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第4节:最该说的话
第5节:最不该说的话
3第三部分:在呵护中成长
做父母的本能或天职之一,就是呵护孩子,力所能及地给予孩子以最好的关爱和保护。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讲,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呵护的是什么。孩子真正需要呵护的是什么呢?
不是因为他遭受了伤害,不是因为他遭遇了挫折,而是给他的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是呵护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冲动、好奇心和想像力。
第6节:最该说的话
第7节:最不该说的话
4第四部分:责备的分寸
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方式。
第8节:最该说的话
第9节:最不该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