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世界各个文明大国中,《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在一个国家里就多达六、七十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世界上各个文明大国,都从老子那里汲取了许多治国思想。并且,新近的研究表明,各国人们又不约而同地将老子的政治思想,推广到企业的管理之中。这似乎是时代进步的趋势,也表明了“道”的思想的运用前景十分广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包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主治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为,一个工厂几十人至上万人,国家几亿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无法适应,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人心即乱,社会就大乱。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述。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道”。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便清楚了。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这一章的完整表述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一章完整的意思我理解是这样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本章的中心思想。具体说,它是一个在关于“治理”的思想。字面上讲是关于“治国”,实质上讲,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包括大一点的社会(国家)、小一点的社会(比如某省、某州、某邦、某民族)和再小一点的社会(比如企业集团、企业、行业等等)。而这个有关“治理”的思想的精华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这个方法、道理就是: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社会。
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运用这个道理去从事社会治理的话,谁就是“以道莅天下”。他就是以“道”的身份莅临天下了。这样,老子继续阐述了这样做的结果。
他说: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意思总起来是说: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像这样“以道莅天下”的话,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连鬼神都不会“伤民”了:不仅如此,不仅鬼怪不“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管理者)也不“伤民”;为什么圣人也不“伤民”?因为他像烹小鱼一样在治国,怎么会于民相伤呢?这样,鬼神和圣人都“不伤民”,“故德交归焉”。意思是,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了。这样,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时,天下也就治了,民也安了,国也泰了。
这里,我们看出这样的思路:“无为”就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喻意深刻而又表述简明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要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的话,就会收到国富民强之效,这样连外敌也不敢加害于我民。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思想运用在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情形和原理也是一样,治厂如治国,“道”的规律运用于“治厂”时,法则是一样的。
我的体会是: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例如我们恩威公司,“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企业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是生产“洁尔阴”,还是生产“心血通”,我们生产的花色品种可以千变万化,但我们“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是不会变的,我们“解除众生疾苦”的立业选择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的精神理念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质量严上加严的大原则也是不会变的,我们“为众生服务”的企业信仰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制度之下、情感之中,让人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人原则,也是不会变的……
尽管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都在变化,企业生存大小环境、软硬环境都在变化,我们企业的治厂方略都是不变的。我们只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针对不同的先决条件,作出一些小调整,而且这些小改变所依据的,仍然是我们不变的各种大原则。例如无锡出现假洁尔阴,混入市场,我们采取措施将当时市面上已售出的、未售出的真假“洁尔阴”全部收购回来,虽然公司损失数千万元,但却杜绝了假货烂市,维护了消费者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这种措施,就是根据我们公司不变的宗旨、原则和信仰,临时制定的应变方略,也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在枝节方面的“小改变”、“小调整”。
我们这样做,仍然是“无为”的。
(二)以无事取天下——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在看待企业的外部关系方面,我们不赞成所谓“商战”的提法,我们不主张“竞争”。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从“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欣欣向荣,那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不是“争”的缘故。
市场的繁荣与否,其道理也是一样,要紧的并不是彼此“战斗”、彼此相“争”;要紧的是看谁更能顺应社会规律、市场规律、众生的需求规律等。
要顺应这些规律,要紧的并不是在市场上找对手与之相“争”、相斗,要紧的是各自去认识这些规律,做到自觉地服从和顺应这些规律。在本书其它章节,我们一再谈到,市场的真相是它接受真实的有价值的奉献,你生产的东西是社会众生急需的,那么,你的产品就是一种奉献,你就自然有市场。相反,你生产的东西是社会众生所不需要的,那么,你的产品就不是奉献,而是一种对资源和资本的浪费,也是对劳动的浪费,同时,它还是社会的负担,这样当然没有市场可言。
这里,衡量和检验的标准,不是谁比谁更会“争”,谁比谁更善于“商战”,而是看谁找到了市场的奉献点,并拿出了实际的奉献,说穿了,这是看谁更能自觉地、全心全意地顺应客观规律。
所以,在市场观念建设中,我们提倡把“竞争”改为“竞赛”。因为,“争”就会把人们思想搞乱。一个“争”字,把人们注意力、精力都引到了歧途上,使人们忘记了去研究市场的根本问题(即向社会众生奉献他们所需),而把力量用到了企业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以及不择手段等与众生利益无关的问题上去了。这导致企业走弯路,使企业不是直接面对消费众生,而是首先面对别的企业。特别是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之后,别的企业“争”字当头,直接面对成功企业,展开生死争夺,不惜搞假冒伪劣,甚至搞剽窃等,为“争”一个私利,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扰乱了产品的奉献规律,不仅使消费众生及社会利益大受损害,还会对那些因真诚奉献而赢得市场的成功企业形成非正常的打击……
这样搞,市场也许会很热闹,但不是真的繁荣。真正的市场繁荣,应当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且全是人们正好急需的。如果一个好的产品出来,受欢迎,于是大家群起而仿冒,这算什么繁荣呢?人家在一个方面开发出新产品,人家瞄准了公众的急切需要,那么,我可以在另一个方面着手,去瞄准公众另外一个或多个急切的需要,全力以赴,开发我们的新产品……这就是我们谈的“竞赛”。不是彼此在同一个点上相争,而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各自大显身手,比赛谁能为社会众生提供更多货真价实的服务,比赛谁对社会众生的奉献更大、更多、更切合社会众生迫切的利益需求。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社会和众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范围很广。我们搞企业、搞经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满足社会及众生所有的需求。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竞争,会使企业盲目地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乱争,而置社会众生广泛的需求于不顾。这对谁都是没有好处的。对社会没有好处,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企业更是没有好处的。为什么这样讲?——
在本书其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