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控制权的分配至关重要,只要履行了偿债义务,企业家就拥有控制
权,而在企业家拖欠债务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获得控制权;道(1994)
提出了一个资本为何雇劳动的讨价还价模型,认为当专用性投资不能完
全合约化时,企业内的权威就能影响沉淀资产的准租金的分配,从而影
响企业组织的生存能力,在一个资本比劳动更专门化的产业里,资本…管
理型企业将是均衡的组织形式;埃斯瓦瑞和克特威(1989)建立了一个
有关激励的模型,认为由于有限责任的存在和债务人的道德危害,会使
资本所有者对自己的资本的使用进行直接监督,从而解释了传统资本主
义企业里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不过,这些解释的局限性较大,阿根亚
博尔腾只解释了举债筹资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道又过份依赖于资本的
物质形态,埃斯瓦瑞…克特威也不能解释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可见,这
一问题的正确提出和真正解决,需要改变契约理论的前提假定,从一个
新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问题。
与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合约的联结不同,企业的企业
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则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其关键
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后二者区别在于,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主张企业家
主导企业,着重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职能的分解,而企业的管理者理
论则坚持管理者主导企业,强调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的企
业家理论虽然始于奈特(1921)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
在所作的讨论,后来也有一些前进,主要是在企业家的特质和功能方面,
但是,由于奈特的混乱没有廓清,其思想的闪光未得到发挥,因而企业
的企业家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显得比较单薄。至于企业的管理者
理论,由于持此论的学者主要从管理者目标及股东约束的不同上来讨论
问题,因而局限性较大,如果假定“所有者…企业家”不以单纯的金钱收
入为目标,同样也追求权力、地位、声望等非金钱目标,企业的管理者
理论也就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更何况其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起源
并未作出解释。
说明了企业理论的发展以及各派理论的前进和不足,张维迎对企业
理论的贡献就易于把握了。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推进了尚未得到应有
发展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也弥补了企业的契约理论的某些不足。
首先,《企业》放弃了契约理论关于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同质性的
前提,坚持了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异质性的假定,转变了观察问题的角
度,提出和回答了契约理论没有明确提出和完全回答的问题。正如作者
所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理论至少必须回答三个相互关连的问题:(1)企
业为什么会出现?(2)委托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如何在企业成
员间进行分配的?(3)委托人用以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合约是什么?(38、
207 页)契约理论从同质性的前提出发,提出和回答了(1)和(3)两个
问题,而《企业》由于把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具有不同的经营能力作为
立论的基础和分析的前提,对第(2)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和解释。
这里的差别是明显的。如果说,契约理论主要着重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仅仅从外部的角度,即从市场交易的效率和非流动性的分布来考察企业
的内部结构,那么,《企业》则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即从企业中不同
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企业权力的分配问题;如果说在契约理论看
来,由谁充当管理者或监督者没有差别,而且可以随意挑选,重要的是
必须赋予监督者以剩余索取权,把资本监督劳动归结为监督成本问题,
那么,《企业》则认为,由谁充当管理者或监督者不仅差别很大,而且
不能随意选择,正是经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监督者的选择;如果说契约
理论解决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激励问题,那么,《企业》则提出和解决
了企业内部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对经营者的选择问题作出了理
论的解释。
其次,《企业》坚持了企业家理论的主体主义方法或“企业家”方
法,继承了契约理论的契约主义方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运用,不仅
吸收了契约理论的精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契约理论。在所有权
均衡结构问题上,间接定价理论只讨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讨论了管
理服务的估价问题,而《企业》却讨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讨论了个
人在生产和监督效果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讨论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
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权威关系方面,资产专用性理论把重点放在企业的
纵向等级组织方面,说明了不同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而《企业》则着
重分析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横向不对称,说明了企业内不同成员间的横向
关系;在代理问题上,契约理论说明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产生的代
理问题,而《企业》则分析了与企业有关的更一般的代理问题,说明了
委托权是如何分配的,从而使得委托…代理理论有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和更完整的体系。
再次,由于《企业》有着自己的分析角度,同时运用了契约主义和
主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并作出了自己的理
论解释。全书共有5 章和一个附录,除了第1 章导论和第5 章结语以及
附录外,其理论体系的构造集中体现在2、3、4 三章中。
第2 章是其理论的微观基础。作者以经济个体在经营能力、个人资
产和风险态度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基础,提出了决定企业委托权安排
的诸种因素,并将其参数化为协作程度、企业成员的相对重要性和监督
技术以及风险态度,然后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委托权安排给经
营成员是最优的。其原因在于:(1)经营决策活动主导着企业收益的不
确定性;(2)经营成员的行为较难监督。因而,相对重要性和监督的有
效性识别是决定委托权安排的两个关键因素,而风险态度只能对委托权
的最优安排产生某些边际上的影响。
第3 章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集中体现作者的贡献所在和前进
的地方。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引入了识别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
本问题,认为经营能力是一种私人信息,个人财产是一种公共信息,观
察一个人的经营能力比观察他的个人财富要困难得多,其成本也高得
多,因而,富人作企业家的信息量大于穷人,使得在自由进入的企业家
市场上,资本家拥有做企业家的优先权或者选择管理者的权威;再加上
有限责任和非负的消费约束,决定了富人做一个企业家的机会成本比穷
人高,富有的意愿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更实际,更可信,因而能够被市
场选中。从而,为资本雇佣劳动以及“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命题作出了
新的理论解释。
第4 章把前两章的分析结合起来,作者引入资本约束,建立了一个
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以经营能力、个人财富和风险态度作为决
定职业选择的三个变量,用三个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说明了职业选择
均衡状态下,企业家、工人、管理者和资本家的特征,描述了一个社会
分工的生动图景:高能力、私产富有及低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企业家;
能力低、私产少又高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工人;高能力但少财产的人
成为被资本家雇佣的管理者;低能力但多私产的人成为雇佣管理者的“纯
粹”资本家。进而将自己的模型与前人的模型加以比较,突现了其在理
论上的前进和贡献。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虽然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还
存在某些缺陷(汪丁丁,1996),作者的分析模型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
方,但是,本章的分析却是一个完整的企业理论所不可缺少的。
二、几个重要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上一节概括评述了张维迎在企业理论发展中的前进和贡献,这些评
论集中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方面,现在我们想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就企
业理论及其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些进一步的讨论。
1)关于产权和交易的关系问题
去年6 月6 日,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曾就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
进行过一次公开的讨论。林毅夫认为,中国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
和发展的障碍不在于产权制度,而在于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宏观环境,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充要条件和促进
中国经济腾飞的首要因素(1994);张维迎认为,产权是经济效率的必
要条件(从静态来看)和充分条件(从动态来看),因此,产权改革是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不仅要使企业中最重要的成员拥有剩余索取权,
从而解决激励问题,而且要解决经营者的选择机制问题,使真正承担风
险的资产所有者来选择经营者(1995)。这一争论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对于林毅夫的观点,笔者在这一讨论前就曾进行过评论,明
确指出,定价制度的改变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不足以解释中国市场化
改革带来的奇迹和出现的问题,也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
权制度的演变和基础法律制度的变革应当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
主要任务(张曙光,1995)。张维迎的观点笔者基本赞同,但是,在盛
洪提出“交易高于产权”的观点以后(1995),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
讨论。
产权是通过对财产的控制和支配而反映出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与一切权利一样,它是以对方的认可和允诺为前提的,而且是通
过相互之间的让渡和交易来实施的,不能交易和实施的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