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的原因更值得重视。在我看来,一种经济学理论要能达到理论联系
实际的要求,至少有三个条件:其一,理论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实际现象
的敏锐观察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来的。这就可以保证理论被制造出来后
有广泛、持久的应用前景。其二,理论的制造者站在现代经济学的前沿,
掌握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能娴熟地加以运用,通过概念和方法上的创
新构筑新的理论。这是所制造出来的理论具有高质量的保证。其三,所
制造出来的理论应当进一步转化为一些“用户友好(user…friendly)”
的应用性理论,尽可能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这既是高质量的理论的“营
销战略”,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signal),通过这种信号,高质量的
理论可以在“用户”面前把自己与低质量的理论分离开来。因为低质量
的理论一旦转化为“用户”可以理解的应用性理论,其不足之处经常就
会显露出来。我认为,以上三方面的能力,应当是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学
家的“临界经营能力”(第130 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理论》首先在前两个方面已取得了引人注目
的成功。正如作者在前言中的介绍所表明的,《理论》所研究的问题来
自于对实际的大量观察和深入思考。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理论》广泛
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这在第一章也已反映出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理论》的概念框架、主要结论及分析方法可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
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显示出洞察力和效率。在上述第三方面,《理论》
作者也已经作了大量富有成果的工作,这从《理论》收入的四篇论文中
可见一斑。不过,在我看来,与《理论》所开辟的可能空间相比,这方
面仍有很大的余地。当然,这已不单是《理论》作者的任务。本文的初
衷之一就是在这方面作一些努力。
注释
[1]我将用“资本所有者”一词指《理论》中文版所说的“资本家”,以避免可能的含混
不清。“资本家”一词在中文中已被赋予了相当固定的含义,这些含义与英文中“capitalist”
一词的含义有很多不同。我理解,《理论》英文本使用“capitalist”一词,采用的是其基本含
义,即资本所有者。例如,《理论》所谓“资本家——工人”(第127 页)指的是兼有资本所有
者身分的工人。若按“资本家”一词在中文中通常被赋予的含义,“资本家——工人”就是一个
自相矛盾的说法。
[2]图1 没有考虑外国资本以及国家财政、国有企业在银行的储蓄,没有显示国民收入分
配的实际过程,也没有列出民有资本流动的其它渠道。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张春霖,1996 中的
示意图。
[3]有的研究指出,在1985 年到1994 年的10 年中,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值的时间
长达6 年(宋清华,1995)。
[4]M 类人中的其他人受雇于E 类或C1M1 类企业家,成为职业管理人员。
[5]在公益性和福利性行业中的国有资本,当然不能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不过,与
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不同的是,中国的国有资本在大多数竞争性行业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
参考文献
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载青木昌
彦等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宋清华:“从存款人角度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流失”,《管理世界》1995 年第5 期。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1995 年第3 期。
“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经济研究》1995 年第
8 期。
“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改革》1996 年第1 期。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企业理论创新及分析方法改造
——兼评张维迎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张曙光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出版的众多的经济理论著作中,张维迎博士
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以下简称《企业》)确系上乘之作。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熟练
地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为主体,综合了
企业的契约理论,发展了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推进了企业理论的研
究,是一本既能够融入当代经济科学主流,又能够推进中国经济科学研
究传统重建的著作。《企业》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一、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企业理论的发展似乎
出现了三个分支:即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
者理论,实际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后面将作出分析)。这些理论都
试图回答什么是企业?它是怎么产生的?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如何?
企业是如何运作的?由于其分析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作出的解释也不一
样。这一节的评论打算对《企业》的分析作出进一步地概括,以便勾勒
出张维迎的贡献。
企业的契约理论由科斯首创(1937),是企业理论中发展最快、创
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因而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主要包括交易费
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其共同的基础和主旨是,都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
合约的联结,都使用契约主义的方法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揭示企业的
秘密,其成功和局限皆源于此。
交易费用经济学主要包括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二者的
共同之处在于,都以交易费用为核心概念和分析工具,着眼于企业和市
场关系的研究,认为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方式或契约安
排。其区别在于,间接定价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由于这种方式或安排
能够节约市场直接定价的成本,而资产专用性论则认为,当合约不完全
时,纵向一体化能够减少以至消除资产专用性产生的机会主义所造成的
损失(威廉姆森,1975)。企业的内部结构也由此决定,在间接定价论
者看来,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有关,管理者其所以取得剩
余索取权,是由于管理劳动或管理服务难于由市场直接定价,或者说由
市场直接定价成本太高,由其获得剩余索取权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定
价(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在资产专用性论者看来,企业的控制权
结构与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当所有关于财产的特殊权利都在合约中列示
出来费用很高时,由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主体购买全部控制权,能够改
变机会主义者的动机和行为(格罗斯曼和哈特,1968;哈特和莫尔,
1990);当成员间“非流动性”的分布不对称时,权力将集中于非流动
性的成员手中,这可以减少偷懒和增强监督(费茨罗和穆勒,1984)。
代理理论主要包括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如果说交易费用
经济学着重考察的是企业的外部关系,从交易费用的比较中说明企业和
市场的关系和选择,那么,代理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结构,集中分
析企业内部不同成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激励和
风险分配问题。团队生产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由于团
队成员的贡献无法精确地分解和度量,就产生了监督和监督的激励问
题。为了使监督有效率,监督者不仅要占有剩余权益,而且要有指挥其
他成员的权力(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当监督者占有团队的固定
投入时,就是古典企业;当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时,就产生了
代理成本,均衡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取决于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
之间的平衡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把企业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围绕
着风险分配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由于利己的动机和信息的不对称,必
然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企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委托人设计一套有激励意义的合约,以控制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
择,从而增大代理效果和减少代理费用(詹森和麦克林,1976)。
契约理论的成功和进步在于,它抛弃了企业是物质财富的简单聚集
和物质要素的技术关系或生产函数的观点,指出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
结,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来解释企业的问题,因而从一个方面说明
了企业的性质,揭示了企业关系的秘密。但是,由于契约主义方法所固
有的平等性质,因而,其由以出发的基础是,企业的所有成员都是同质
的,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不是由于其成员经营能力的差异内生地决定
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外在地决定的。例如,间接定价论是在专业化经济
的基础上根据定价的难易从外部考察的,资产专性理论则把“非流动性”
作为决定的因素,团队生产理论也是用度量成员贡献的难易程度来解释
的,而委托…代理理论则以委托权的分配为既定前提。因此,契约理论是
无法解释企业权力的分配问题,即无法解释为什么资本家是委托人,而
工人是代理人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契约理论的发展中,有人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某些思路和素材。例如,
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在交易费用和合约不完全性基础上发展出一种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当初始合约不能使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目标达到一致
时,控制权的分配至关重要,只要履行了偿债义务,企业家就拥有控制
权,而在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