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直接从而更加有力有效地鞭笞学界的种种陋习卑行,伪劣之作和浮躁
之风。
《书评》数年,不仅有助于树一股新学风,而且有益于树一代新学
人。鉴于《书评》同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所必须克服的种种
困难障碍,其成就更是骄人。复刊后的《书评》应是能更好地继往开来。
我们期待它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续写下更多令其同仁自豪令读书人
受益的新篇章。
发展学术批评,确立学术规范
——从写作经济学书评谈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笔者就对“广告式”和“推销式”书评进行过
猛烈的抨击,并且身体力行,撰写了一系列书评,出版了《张曙光经济
学书评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评论了经济出版界近十多
年来出版的一些有影响的著作。虽不能说每一篇评论都是高水平的,然
而却是严肃认真之所为,自认为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知。目前,虽然“广
告”之风未减,但是,近几年来确也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评论文章,《中
国书评》在这方面作了重大贡献;一些名家也拿起了学术批评的利剑;
最近,葛剑雄等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批评文章就是很好的一例。
学术批评对于科学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怎
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的正常内容,是科学家
和理论家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学术批评可以逐
步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行为和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
规可依;二是可以检验学术报告和理论作品的真理成分,开拓新的研究
领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
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科学进步和理论
发展的巨大杠杆,是推动学者们进一步攀登和探索的重要动力,也是繁
荣学术的必由之路。
学者对待学术批评,就要像农民对待庄稼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和
马虎。农民对待禾苗,总是精心呵护,浇水施肥;而看到杂草,总要连
根除掉,遇到害虫,必坚决消灭。学术批评就是在科学和理论的百花园
中浇水、施肥、喷药、除草。如果不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那就是
失职,如果把“杂草”当“庄稼”,那么,到头来,毁掉的不只是“庄
稼”和“收成”,而且是学者自已的学术生命和人生价值。
如何严肃认真地从事和对待学术批评,以确立学术规范,仅以近几
年的书评实践为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读书是撰写书评的基础和前提。评书就得读书,而且要认真
地读书。一是要认真阅读所评之书,而且读一遍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
书中的精华和学术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偏颇和缺陷,进一步深化和前进
的方向和途径,都是在反复阅读和多方面思考中逐渐形成和明确的。二
是广泛阅读与所评对象论题相关的著作。从这种阅读和比较中,才会了
解所论问题的历史发展,弄清作者的切入角度,对作者的独特创造或者
理论上的失足,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中肯的批评。近几年来,我从读书、
评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许是我能在学术上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
因此,撰写书评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
是为他人作嫁衣,而是一个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良好机会和重要途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说,他的知识和贡献是从书评中得到
的。此论颇有道理。一篇好的书评,对于评论者、被评者和读者,都会
有多方面的巨大收益。然而,目前,学界比较浮躁,读书的空气不浓,
好的著作不多,好的书评更少。一些人没有很好地读书,甚至没有读书,
就写书评,这样的书评往往是不着边际的大发宏论,毫无根据地大加吹
捧,有的甚至是由作者本人捉刀代笔,而由他人而且往往是名家署名,
以致与商品市场一样,假冒伪劣泛滥,不合格的作品也能通过评审鉴定
以至获奖。
其次,对于评论者来说,必须与所评作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报着
一种对学术负责的态度。这里用得着人们常讲的一句话: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具体讲,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对于名家及其作品,虽然
必须慎重对待,但不可过于谦卑,自惭形秽,该肯定、该褒奖的应当肯
定和褒奖,该批评的也应当大胆批评。事实上,科学的进步和理论的创
新,都是从批评现有名家的著作和观点中发展起来的。二是对于一般作
者,特别是青年作者,更要爱护和扶持,不要摆出权威的架式,居高临
下,进行裁决,而要与之平等讨论和商榷。三是无论评论什么样的作品,
既不能怀疑作者的动机,也不能怀疑作者的智力,要尊重作者的人格,
不能曲解作者的观点,更不能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强加于人;批评应
当尖锐深刻,不留情面,但态度应当严肃认真、诚恳谦和,不能尖酸刻
薄,冷嘲热讽。这是写好书评应当具备的起码态度,也是建立科学的学
术评价制度的基本准则。目前的情况是“文革”中“大批判”的遗风已
不多见,虽然怀疑作者动机和智力的现象仍有发生,有的可能没有完全
写在文章中,现在的主要倾向是你好,他好,大家好,是无原则的相互
捧场,是“广告式”书评的泛滥和充斥。这里是伟大的科学发现,那里
是重要的理论创新,究竟有多少能够经得起理论批判和经验实践的检
验,实在少得可怜。
再次,对于被评论者来说,一是要对批评取欢迎态度,其实批评是
件好事,有人批评,说明你的作品有人阅读和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反响,
最糟糕的是人们对你的作品保持沉默,不理不睬。这才是作者的悲哀。
二是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对于正确的批评和批评中的合理
成分,要虚心接受,认真思考,加以改正;对于不正确、不恰当的批评
要进行反批评,以便明辨是非;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进一步地讨
论。因为,由于批评者的社会背景、知识准备、观察问题的角度等,作
出不当批评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正当的反批评是作者的权利。
科学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就是在学者之间的相互批评和讨论中实现的。
因此,报刊书评应当给反批评以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三是书评当然以评
论者的自发行为为好,也可由作者约请他人评论,评者一旦接受,就应
认真读书,自主评说,不能以作者的好恶为准,作者也不应出于同仁和
朋友关系,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更不应借机炒作。然而,目前的现
实是,学界的炒风颇盛。因此,笔者想对炒作说几句。
炒作是政治家和生意人的行当,是严肃的学者所不为的。因为,炒
作除了能够满足某些人的虚荣以外,予学问之事无补无益。科学是冷静
沉思、呕心沥血之结晶,热热闹闹是炒不出来的,货真价实的东西用不
着炒,自会有人识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愈显。科斯的《企业
的性质》一文,1937 年问世,到六、七十年代方引起人们的重视,90 年
代才获奖,就是证明。能够炒起来的往往都不怎么样,也不会长久,炒
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身价,名利双收,而炒的结果是名实脱节,价质不
符,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毒化学术空气。
最后,书评的写法多种多样,无一定之规。可以作全面的评论,也
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可以辩论理论观点的是非曲直,也
可以计较方法运用的正误长短;可以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开拓,也可以
着眼于理论的应用和政策实践;可以进行同一理论对象不同分析的比
较,也可以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和检验;可以褒扬,也可以批评;等等。
无论取何种作法,都必须注意一点,即陈述虽然必不可少,也是评论的
基础,但必须以评为主。缺少评论或者评论不足,书评也就失去了灵魂。
书评自然是以本行专家评论本专业的著作为主,但是,也不排除从本专
业的角度去评论其他专业的著作。这种评论也许会给人一个新的视角和
一种新的意境。因为社会人文各个学科描述和分析的对象,即使不是完
全相同的,也是相通的,只是各个学科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
方法加以考察而已。这也是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知识综合得以实现的原
因。这种交叉评论,对于两个学科以及整个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于
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和合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也是一种回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张小劲
记得还是在 1994 年年初的时候,邓正来先生和我们几位在讨论季刊
编务时提出了创办《中国书评》的基本设想,此后,邓正来先生又交待
我将这一设想形成为文字,这就是后来在《季刊》总第8 期公布为“出
版《中国书评》双月刊的计划”。从此开始,我一直参与着《中国书评》
的编务工作,当然也包括停刊收尾和复刊启动等一系列事务,也还作为
作者为《书评》作了另一种贡献。
而无论参与身份如何,也无论所做事体之巨细,我个人之于《书评》
的一个至深体会就是,在中国运作一个纯粹的学术批评的制度性空间殊
为不易。尽管《书评》发起时的基本设想已经明确为批评抄袭伪劣之作、
刊发严肃学术规范的评论,但在第一期编发稿件时,尤其是邓正来先生
那篇尖锐批评的文字时,仍不免有诸多顾忌。而且在文稿刊发之后,也
确实引致不少议论,言说《书评》意欲充当“学术警察”者有之,指称
书评作者徒逞“个人意气”者也有之。与此相应的,则是多少有些貌似